自国家发改委制定低价药清单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低价药招标政策,从公布到各地政策的出台,时间相比基药目录快很多。部分省市甚至为低价药开起了绿灯,但是从市场跟进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低价药提价仍裹足不前。
10月15日,太极集团发布公告称,从10月10日起,将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上调20%,零售价作相应调整,以各省市备案价格为准。由此,太极集团藿香正气液正式打响国内低价药提价“第一枪”,分析人士认为,市场零售价的调整将会为太极集团15年增厚1.5亿元的利润。
自国家发改委制定低价药清单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低价药招标政策,从公布到各地政策的出台,时间相比基药目录快很多。部分省市甚至为低价药开起了绿灯,但是从市场跟进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低价药提价仍裹足不前。
低价药企业很多都有提价冲动,但对外宣布有实际行动的只有零星几个产品。嘉应制药在今年6月曾经对外宣布提升包括板蓝根颗粒等12个入选低价药清单的产品,而阿特维斯在今年7月也宣布公司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及多款抗生素进行提价,不过并没有后续报道跟进。
低价药多有竞品,市场空间有限
中康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低价药目录中的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独家品种较少。例如低价药目录中成药品种250个,独家品种只有36个,独家剂型32个,化药独家品种独家剂型更少。
虽然政府放开了最高零售限价,非独家品种由于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比较激烈,价格很难较大幅度上涨;另外,在目前以药养医市场环境下,由于低价药给医院带来的利益有限,医生处方使用低价药积极性并不高,上量空间并不大,因此低价药目录非独家药品对医药行业、医药企业产生的利好影响有限。
即便是独家品种,影响也有限。有业内人士认为,中药独家品种大部分难以通过提价来实现受益,主要是主管部门管制趋严,且独家品种很多属于基药品种,近年来降幅甚小,相较最高零售价,提价空间不大。
北京大学药学院陈敬博士指出,企业不会盲目调价。因为普药价格低廉是系统性问题,低价药大多是市场竞争充分,大部分也有可替代的品种,其价格没有多少上涨空间。企业最关心的还是临床使用的积极性,如何上量是关键。
另有专业分析人士认为,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不可能马上用低价药品替代其他药。只有把招标采购、报销支付、使用比例都确定到位,才有可能做到想要发挥的功能。
三大能力决定低价药提价生死线
政府事务能力。政府目前已经放开低价药零售价限制了,只要日治疗费用不超标准,理论上企业可以自主提价,但实际上政府绝不会任由企业随意提价,对于提价幅度过高的产品肯定会重点关注,对企业而言,提价过低,难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提价过高,难以符合政府的要求,这里考验的就是企业的政府事务能力,能否说服各地政府接受产品适当幅度的提价,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终端推广能力。对于临床品种而言,药品的销售关键利益人是医生,只有让医生认可产品,有动力推荐患者使用,才能真正的实现销售,对于少数短缺产品而言,不太需要做临床医生的工作,医生会主动推荐患者使用,但对大部分产品而言,并非临床短缺品种,即便企业通过提价获得合理的利润空间有动力生产了,企业仍然需要投入费用做临床医生的工作,考验的是企业是否有临床终端推广队伍,提价的费用空间是否够大。对于OTC产品而言,同样考验的是企业是否有药店终端队伍,提价后的费用空间是否能满足药店的利益需求以及终端促销活动。
市场管理能力。对于目前有一定销售规模的低价药产品而言,一方面,由于价格过低,盈利能力普遍偏低,另一方面,企业擅自提价势必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是否有强大的渠道管理能力和终端维价能力成为提价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众多企业的痛点所在,笔者咨询过不少企业,其中也不乏品牌大产品,价格普遍偏低,但企业往往难以提价,核心原因是企业对渠道和终端的管理能力普遍偏弱,造成想提价却不敢提价的尴尬境地。
来源:新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