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医在调理和防治方面的优势,国内目前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世界各国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10年的需求量将翻3番,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药材的种植。但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虽然多地提出了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但形势却不容乐观。
其中首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不清。
1983年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迄今己相隔20多年。在这期间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药材生产收购统计工作长期中断,生产经营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己造成实际上严重的家底不清。又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缺乏较准确的基础数据与切实可行的规划布局引导中药材生产发展等原因,从而出现了不少无序自发生产与盲目发展等问题。
以广西省为例,虽是举世闻名的“川广云贵,地道药材”之乡,但中成药生产,特别是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成方制剂,其使用的原料药材绝大多数乃依赖于野生资源;野生中草药资源是该省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与中药现代化的基础。而素以野生“小三类药材”著称并为优势的贵州,现在野生中草药资源破坏则甚为严重,储藏量普遍存在下降趋势,如石斛、天麻、毛慈菇、珠子参、金铁锁、三颗针等野生药材己极难采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抚育的基础研究薄弱,保护、抚育的有效措施与管理及其优质生产更较难施行。加之GAP药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却优质不优价等问题难以解决,故中药民族药资源的保护抚育与中药材生产的成效就极难显现。
目前,中药材野生变家种等问题也多未研究解决,更难以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生产,而且还有不少野生民族药材尚未按有关规定立项研究上升为国家标准。如据调研统计,该省中成药、民族药成方制剂使用的原料药材有478种,其中,227种为非国家药典标准品种(仅在2003年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收载)。而上述227种贵州地方标准药材品种中,除极少数品种(如头花蓼、黑骨藤、大果不姜子等)开始进行野变家研究或种植研究外,其余的近200种(如观音草、黑骨藤、岩豇豆、果上叶、八爪金龙、对坐叶、一枝黄花、朱砂莲、千里光、山栀茶等)几无野变家研究与种植生产,全靠野生资源提供原料生产。特别是许多具贵州特色、产量较大,并有较好研究与开发基础的地方标准药材,都面临生物多样性破坏日趋严重、野生变家种与保护抚育研究不够,以及市场无序竞争与管理无力等问题,这必将严重影响该省乃至整个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热潮和中医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中医药需求的不断增加,在给我国中医药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的同时,也给中药资源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冲击。我国虽是世界上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民族药资源等天然药物资源的认识不足,滥挖滥采、过度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而普遍,从而导致不少中药民族药资源紧缺,分布范围缩小,甚至有的物种濒临灭绝。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研究实施,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管理监控体系,以实现中药民族药等天然药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达到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之目的。
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零星分散,多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缺乏产业化协调机制与有效管理
我国中药材生产(种植与养殖)长期都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甚为零星分散,旧观念束缚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落后生产方式与习惯难以改变。如据该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国家79个重点统计的中药材种类中,全省种植面积33.3~66.7公顷的中药材有50多个,占被统计调查种类的60%以上,可见其种植与基地建设零星分散的这一普遍现象。
在中药材种植与生产基地建设中,尚存在多头管理、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等现象,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联结也比较松散,有的还未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协调机制。即使在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生产,在政府+公司+协会+农户(大户为主或大户带散户)+科研院所等中药材GAP生产模式营运中,鉴于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和发展不平衡,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要求有的还不能很好地长期坚持及认真落实,尚存在缺乏有力的产业化协调机制与有效管理。甚至还有对中药材GAP要求与SOP操作规程,难以得到群众自觉响应和严格认真执行等现象的出现,诸如中药材种植与GAP基地的生产计划、生产日志、生长记录及人员培训考核等,有的也不能很好坚持,不能认真按GAP规范要求严格执行等。
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克服有关GAP要求与SOP只能作为实验研究和试验示范生产,无法在规模化基地上全面而认真落实的现象。要切实加强基地统一规划,统一规范要求,加强技术培训,将中药材GAP要求与SOP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全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体系建设,这正是保证中药材优质高产与实施中药材GAP的重要内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两大中药生产巨头——津村和CRACIE将开始在我国的原料基地推行可追溯体系,即生产履历管理,拟用2~3年时间对过万家药农实施调查,指导其正确使用肥料和农药等,将安全管理延伸到原料生产阶段。报道尚称,津村制药对约1万家药农进行了调查,并作成数据库,将涵盖其在华供货农户的两成,剩余数万户也将会同当地药材商共同调查。CRACIE公司还对每种中药材逐一规定了种子消毒、农药喷洒、肥料使用等栽培程序,要求农户遵守,并计划先从需求量大的葛根等开始,依次进行。认为日本企业这种利于提高与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做法,我们应当持欢迎与学习的态度。因为这对于建设中药产业“第一车间”,抓好中药产业源头是极其有利的,这些做法将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与中药外贸的促进有着现实意义。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应从我们国情出发,要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种质资源与生产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等,不能随意盲从,趋利避害。
中药材生产技术人才缺乏,生产科技含量较低,生产关键技术亟待尽快深入研究与切实解决
中药材生产与其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是一项涉及中医药学、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中药材质量取决于整个生产全过程的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均一可控的药材。所谓“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以植物药来说,就是从播种经过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到采收、初加工至形成商品药材为止的整个过程;其系涉及面广,影响因子多。由于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建设内容广泛,涉及多学科多部门,而我们的基地现都普遍缺乏中药材生产专门人才,生产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尤其是既有医药知识又有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的高层人才更为奇缺,致使有关中药材生物特性与生态环境适应性等生产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药材生产产量与质量相关性等研究均较为薄弱,有关珍稀名贵药材、地道药材与特色民族药材的有效保护、抚育、野变家与有效生产等均较为滞后,与GAP技术规范要求尚存在不小差距。
特别是中药资源保护与抚育、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种子种苗检测与标准、生产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如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平衡施肥与专用肥、合理采收与产地加工等)、药材优质高产等方面的问题,确实亟待尽快加强研究与切实解决。例如,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尚处于一种自产自销的原始生产状态,现所种植的近16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其种源还停留在使用农家品种或混杂群体阶段,绝大多数中药材种子种苗还没有法定质量标准(经培育并审定或鉴定的中药材品种仅有枸杞、人参、地黄、红花等20余种)。中药材良种对于药材产量与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极低,与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如水稻、玉米、油菜等)的选种繁育等研究相比差距甚远,其良种覆盖率己达85%以上,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均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并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种子种苗的独立产业。因此,不能认为我国95%以上的药材栽培技术是规范的,95%以上的产品是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的;更不能认为我们不需要引进国外的标准和技术,我们的中药材栽培技术己是最先进的了,甚至认为国外根本就没有中药栽培技术和理论,等等。我们应当正视现实,加大研究力度,加大科技技入,尽快切实解决。
中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药材市场亟待加强整顿,培育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还不够,还未真正形成中药农业产业的特色与优势
近10多年来,中药工业发展很快,但中药农业与中药饮片生产却相对较为落后。从生产形态上看,中药农业基本上还是以千家万户经营为主,规范化、集约化程度较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中药农业的技术进步。上已提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的目的,在于稳定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旨在切实加强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生产质量管理与可追溯性,达到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与可控,实现“药材好,药才好”目的。而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与管理均落后于农业,培育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还不够,还未真正形成中药农业的特色与产业优势。中药材质量标准不少还停留在外观检测水平,药材质量还难以达到优质高产与稳定可控。中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有的也甚突出。业内外人士己不禁发出感叹:“中医不灵”之根源在于“中药不灵”。这些都是影响中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们贵州历来就有“小三类药材”、种质资源丰富优势,而少有或几乎无大品种、乃至能左右中药材市场的品种优势;即使贵州天麻、杜仲之类著名地道药材也面临陕西、湖北、四川等省区的竞争。未形成象四川川芎及云南三七等中药材那样具有地域品牌特色与优势,也少有一个品种成为地区或县域经济的支柱,更没有“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地做出特色,做大做强。
面对西部大开发、中药现代化、中药材GAP实施的难得机遇,我国各地上至各级党政部门,下至基层农村,都将中药民族药材生产发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药、发展地方经济及富民富县的重要举措。要尽快加强中药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的培育,更好克服与解决盲目快上或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而造成“药多价降,药贱伤农”之忧。目前,中药材市场亟待加强整顿,中药材生产与中药材市场信息还不灵,还不能有效引导生产,药材价格波动大,药材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政策配套支持尚存在一些亟待研究与落实的问题,以致造成优质药材不优价,存在不合理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药材严重短缺,致使企业和药农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受到挫伤。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高度重视与切实解决。
来源:方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