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沉寂近两年,绿叶制药终于有了新动作。这个生疏又熟悉的名字曾经因几大PE的相继融资而锋芒毕露,却又因退市未果而略显狼狈。
6月9日,山东绿叶制药集团(下称绿叶制药)终于宣布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山东绿叶成立时,董事长刘殿波曾踌躇满志的表示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医药巨头,必先开辟医药原创性。事实上,他也确实在一步步履行自己的誓言。这家以抗肿瘤、心血管、消化及代谢系统为重点领域的药物研发销售公司,曾在新加坡交易市场上市,退市2年后转战香港,再次启动IPO,要充分利用资本在药品市场打出新天地。
此外,再战IPO多少也与无法摆脱PE的牵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赴港募资59亿港币
绿叶制药是一家以研发药物为主的制药企业,前身是烟台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今年正是其成立20周年。
本次赴港上市,发行价每股5.38港元至5.92港元,约有近1亿股发售股份,规模为53.78亿至59.17亿港元(约7.8亿美元),绿叶制药是近期香港资本市场募资金额最大的一次上市计划。
6月23日以来,绿叶制药已引入6名基础投资者,募资约2.8亿美元,包括惠理基金斥资1亿美元和麦格理基金斥2500万美元认购等,约占总募资额的36%到40%。据招股说明书显示,绿叶制药拟全球发售9.99亿股股份,其中约6.67亿股为新股,约占66.8%,剩余3.32亿股为旧股。全球股份中10%将在港公开发售,每手500股入场费为2989.83元。
此次发售的3.32亿旧股中,大股东绿叶投资占10%,剩下的90%属于新天域、鼎晖投资、中信产投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4家机构最多可套现3.9亿至4.9亿元。其中,三大PE新天域、鼎晖和中信产投,就是协助绿叶制药从新加坡退市的机构。
2004年,绿叶制药以“AsiaPharm”(亚洲药业)为名于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在国际化融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总裁刘殿波认为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周期都比较长,且新加坡市场交投不活跃,中国概念股市盈率低、再融资困难,私有化更有利于绿叶制药长远的规划。
2012年,鼎晖、中信产投及新天域以每股0.22美元(约1.74港元)的入股成本从MBK收购55%股权,出资协助绿叶成功私有化退市。
虽然从新加坡市场退市,但国际化的融资过程还是让绿叶制药拥有相当的资本实力,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拓宽产品范围,大大提升了企业营收。
在2006年底,绿叶制药停止了全部的原料出口,并以8000万元收购癌症放疗辅助用药希美纳和其市场销售网络,踏入肿瘤治疗领域,后花费3.45亿元买下思科、南京康海两家抗肿瘤制药企业,丰富相关产品阵营。
2007年绿叶制药开始收购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权,2年后增持该公司股份至69.55%,成为第一大股东,拥有了降脂药血脂康的产权。
2010年,绿叶制药收购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A-Bio Pharma Pte. Ltd(A-Bio)80%股份,开展生物药研制。
2011年绿叶完成对四川宝光药业全资收购,高起点进入糖尿病领域,辐射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全国地域性布局。
核心产品销售业绩攀升
对收购、研发的投入明显增加了绿叶制药竞争力,年度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显示,其2011年相较上年上升40名,排至第31名,近3年也一直保持在前35名内。
抗肿瘤、心血管和消化与代谢药是绿叶现今的核心产品。2013年其营收数据显示,抗肿瘤药占营收约44%,心血管药占比约为29%,消化与代谢药占比约为23%。按产品来看,力朴素(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抗肿瘤药物),血脂康(心血管药物)和麦通纳(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心血管药物)三大产品贡献60.5%的营收,收购效果非常明显。
该三种药品去年带来的收入分别为8.47亿元、3.38亿元、3.34亿元,2011年到2013年的销售额年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4%、1.9%和16.9%。
“绿叶制药的力朴素、血脂康和麦通纳在国内相关药品市场都是非常畅销的产品,药品的专利在2020年左右才到期,短期暂时没有仿制药挤压销售业绩的压力。”一名业内研究人员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
而根据MENET及IMS相关数据显示,力朴素是去年中国采用量排名第二的国产抗癌药品,血脂康是去年采用量最大的降血脂中药,而麦通纳则是国内去年最畅销的国产血管保护类药品。
除上述几种药品外,绿叶还拥有26种上市药品,主要针对高需求、高毛利、高增长的抗肿瘤、心血管、消化领域,还包括内分泌、神经系统、骨关节等药物市场。
研发与并购双管齐下
每股5.38至5.92港元的招股价对于国内医药新股来说确实略高,齐鲁国际对其评级时也认为发行的股价上涨空间有限,但绿叶制药的研发基础较好,研发与并购并重的发展路线较为清晰。
绿叶制药一直较重视研发工作,每年销售收入的10%划为研发经费,超过260名专业研发人员,国内北京、南京、烟台的研发基地和新加坡的A-Bio公司让其有底气尝试国际化药物申报。如今,绿叶制药有四种在美国处于不同临床试验阶段的在研产品。其中的血脂康已于去年在美国展开FDA三期临床试验,且向中国市场同步开发,还拥有专利306件。去年绿叶还建成国内首个转基因动物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平台,具备全人抗体药物实验开发条件,并获得了欧盟GMP证书,制剂产品有机会进军欧盟市场。
总裁刘殿波认为,对每一个重要领域都要具备一系列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以及有潜力的产品线储备。
但药物研发必定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刘总告诉我们,中短期之内,绿叶制药要获得飞跃发展,只能通过并购来实现。”
故每隔两年都会有绿叶的并购新闻。而绿叶几次的成功并购都颇具水平,对北大维信、南京思科的两次并购助得其找到新领域的突破口,并在近年贡献10亿元左右的收入。经过这次融资,绿叶有可能在未来并购理想标的,拓宽产品线,找到新的创收点。
来源:理财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