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乳腺癌患者在化疗中最为常用的是紫杉醇类药物,但其在发挥药效的同时,最大的弊端就是出现耐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3年攻关,成功找到耐药“元凶”。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通讯》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并同期配发评论认为:该研究为临床上遴选适合紫杉醇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和采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悉,在肿瘤治疗中,某些早期乳腺癌患者只需通过根治性手术便能获得治愈可能,无需后续的放疗或者化疗。但能够手术根治的患者往往仅占乳腺癌患者的20%左右,超过70%以上的患者需接受术前化疗、术后化疗或术后放疗,以达到降低复发风险、缩小病灶等目的。而化疗中,最为常用的化疗药物是紫杉醇类。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紫杉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有效率仅为50%,作为二线、三线治疗药物的有效率更是低至20%~30%。也就是说,半数患者在忍受了紫杉醇类药物化疗的毒副反应后,却不能从中获益。因此,临床中迫切需要筛查出哪些患者会在紫杉醇类药物的化疗中获益,哪些会出现耐药,从而实施个体化治疗。
为此,邵志敏领衔的科研团队运用深度基因测序技术,通过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基因突变情况,终于找到了耐药的“元凶”。科研团队首先选取了两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样本,运用分子生物遗传学原理,提取出她们病灶组织中的DNA,经过一段时间紫杉醇类药物的术前化疗后,再提取部分残留在患者体内病灶组织的DNA样本,并就化疗前后两份生物学样本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其中一名患者体内的TEKT4基因发生突变,呈现“富集”状态,随即患者耐药症状也出现。然后,科研团队继续选取了84例不同类型、不同分期、不同年龄、需接受紫杉醇类药物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了患者化疗前后的基因变化情况后,依旧发现约有10%的患者化疗后出现了TEKT4基因突变富集的情况,继而产生耐药性。科研团队根据大样本的数据比对、分析后证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导致耐药问题的“元凶”就是TEKT4基因突变。这一结果提示:肿瘤治疗中,基因突变与否往往是能否实施靶向治疗的关键,TEKT4基因不是靶向治疗中的“靶点”,而是一个影响化疗的“捣乱分子”。
邵志敏建议,如果某患者在接受紫杉醇类药物化疗前TEKT4基因已经出现突变,再继续使用这类药物进行治疗,就很可能会出现耐药问题,也很难从中获益。医生应该放弃此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改用蒽环类药物,或寻求其他治疗方案。
据悉,科研团队正在进一步攻关,以期找到能够克制这一“元凶”的方法。邵志敏说,治疗之前,可以通过穿刺等方法提取患者的病灶组织,通过病理科的基因测序,便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检测出TEKT4基因突变的情况。他自信地表示:“这种检测在技术层面并没有什么障碍,且费用也不十分昂贵。如果每个新辅助化疗患者都能在化疗前进行基因检测,那么临床医生也能够从中筛选出最大程度获益的患者;同时也避免了部分患者的过度治疗,并可大大提高紫杉醇类化疗方案的有效率。”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