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政府宣布将追究葛兰素史克公司中国区业务前主管马克锐(Mark Reilly)的刑事责任,此举充分暴露出中国对该公司行贿案追责的严重性,以及要追究具体个人责任的意图。
自从2013年夏天针对葛兰素史克行贿案的调查行动首次公开以来,对于如何理解政府此举意图的种种猜测,一直是围绕着两类悬而未决的问题展开。其一是此案背后存在政治动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好些年才能弄清楚,甚至可能永远是个迷。另一个问题则在于,如果跟政治无关,那此案是不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新一届政府发起的反腐行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还有就是药价在推动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成本上升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大相径庭。然而直到上周之前,大多数分析人士都预计中国政府的追责行为将主要针对葛兰素史克公司本身而非其具体负责人。
事实证明这一揣测大错特错,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政府选择以实际行动来向国内外公司的领导层发出非常强烈而且具有个人针对性的信号。事后看来,外国跨国药企的头头脑脑们理应好好研究一下当初力拓(Rio Tinto)腐败丑闻事发后的情况,理应认识到去年的“葛兰素史克案”所可能带来的个人风险。因为“力拓案”的发展曾经很出乎外界的意料,当时中国政府将怒火直接对准了外国高管,对他们的行贿行为追究了刑责。
在去年夏天葛兰素史克丑闻事发后的几个月里,我曾与各路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的中高层产品经理和高管们有过多次交流。在谈话过程中,对于如何看待当时才发生不久的此事,处处都透着一股不安情绪。
从个人层面来看,几乎每个人都高度关切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如果卷入了这样的丑闻之中,作为个人我会遭遇些什么?如果我自信能证明,依据我在公司接受的培训标准,我的行为符合美国《海外反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或《英国反贿赂法》(UK Bribery Act)的指导方针,但在眼下状况更多地取决于中国的政治现实而非其他因素时,公司会站在我这一边吗?它会为我提供帮助吗?抑或我将会因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更大力量而受到牵连?公平地说,这股力量甚至可能超出我的雇主的控制——这与公司规模有多大以及它对中国市场有多重视都无关。
也许最不幸的是,如果用更广泛的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政治现实才能最好地解释这起案件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即便是最完善的内部合规操作也不足以保护雇员或公司?
纵观整个事件,最简单、最痛苦,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现实在于:中国医院内部的腐败行为,更大程度上地反映出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所承受的资金不足和薪酬待遇偏低的历史现实。
中国医疗系统已经不知不觉地孕育出了一个畸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消费者需要塞“红包”才能享受服务,公司也需要依靠行贿才能打通各个关节。不管怎么称呼它,我们所确认的一点在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经济寻租行为是由经济现实所迫,而非道德败坏所致。除非能修补好中国这个漏洞百出的医院资金机制,否则上述行为将会一直会持续下去,并很可能将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将分销渠道转移到那些在医院和产品之间具有最直接联系的分销商和经销商手中。
在本案尚未水落石出的情况下,有一个问题颇值得我们玩味一番,那就是中国当局会对葛兰素史克作出何种程度的处罚?此前业内人士都以为,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对个人执行追究太多责任的。这种判断看似确实非常合情合理。同样看似非常合情合理的是,目前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葛兰素史克可能面临的处罚,应该是既能够体现政府的态度,但又不会过分挫伤葛兰素史克以及对本案保持密切关注的其他外国公司进一步投资并在中国医疗卫生市场扩大业务的积极性。
展望未来,中国公共卫生部门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其实相当明显,即如何矫正中国医院系统的资金机制。与此同时,身处此行业的企业高管则需要面对另一个全然不同且更为个人化的问题: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获得的个人报酬足以抵消所面对的行业工作风险吗?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政治压力不断,制裁措施变得难以预料且个人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业中。外国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需要如何调整自身的合规操作和市场战略才能符合中国政府新的预期呢?除了这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外,这些公司的高管们也需要扪心自问,他们自己是不是愿意承担这些风险。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