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基药增补问题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
2014年年初,随着反腐案浮出水面,广东基药增补陷入舆论漩涡。继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药政处官员伍新民涉嫌基药增补违纪被调查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涂瑶生也因严重违纪接受调查,业内一家知名药品代理商也卷入此次风暴。
尽管舆论风暴似乎已经平静,但一些消息灵通的行业人士透露,事情还并未结束。
随着腐败案东窗事发,政府官员、药品代理商、药企之间的利益链条逐渐清晰。基药增补,看似仅仅是挑选合适药品的问题,但是每种药品背后都涉及到一批企业。每家企业都希望自家的药品出现在目录中,有些甚至铤而走险,通过暗箱操作将自家品种送进目录。
地方基药增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广东基药增补留下哪些教训呢?
基药扩容大跃进
广东基药增补曾被业内批判为“大跃进”。
2013年7月,广东率先发布基药增补目录,278个增补量被业界认为是“大跃进”的典型代表。新版国家基药目录520个品种,广东增补了278个品种,其中西药147个品种,中药131个品种,独家品种更是超过100个品种。目前,广东省实际上可用的基药品种已接近1000个。
这种基药增补的这种激进式扩容,有“架空”基药目录之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省份增补药品的用量已超过了国家基药品种。
另外,广东基药招标政策采用的是低价中标倾向,一些小企业中标以后又无法供货,大企业又因为成本原因做不了。
为何独家品种受宠?
通常来说,基药生产企业公关的重点有两层:第一层是千方百计进入目录,第二层就是获得较高的基准定价。
从出厂价到基药目录基准价,独家药品通常都有好几倍的利润空间。独家品种进入基药目录后,就相当于拿到了基层医药市场的“入场券”,且一般能以较好的价格中标,药企因此获利颇丰。因此,药企都有将独家品种做入基药目录的动力。
此外,没有竞争者的独家药品难有降价空间。广东药品电子交易平台成交数据显示,第一轮基药成交品种数量为1,893个,成交品种占比36.34%;成交总金额为34.6685亿元,与广东现行采购价相比,平均降价率为9.87%。其中,独家中药像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穿心莲内酯滴丸等常用药物价格降幅均不超过1%,而非独家药品南京制药厂50mg注射用奥沙利铂降幅超过70%。
基药增补主观操作太强
其实,各省基药增补存在腐败现象,根源在于基本药物增补制度不完善。基药增补缺乏监管,相关权力被滥用了。
这是因为,基药增补的入选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或公开、公正的说法,只是部分听取意见。因此,候选基药目录品种挑选存在很多主观操作,而且基药增补目录确定过程不透明,制度本身就留下了太多寻租空间。
比如,基药目录的增补原则是安全有效、临床必需。拿一些中药注射液来说,一方面,中药注射液存在安全性隐患;另一方面,有些注射液的疗效如抗肿瘤,还是存在的争议的,因为这并不是临床必需药品。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药注射液的临床用量大,跑单率低,往往成为基药增补的明星。
世界卫生组织如何遴选基药
对于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修订及推广,WHO其实有着明晰的制度安排。
该制度包括设立基本药物专家委员会、推荐药物的申请、申请书和推荐草案的审核、遴选标准、药物展示、专家委员会报告等方面内容,由8~12名成员组成的基本药物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示范目录工作。
遴选过程更是保持高透明度,除了邀请专家委员会成员对药物申请表进行评审外,还邀请了药品消费者组织和卫生保健工业代表进行评论,并且将所有评论意见在网上公布30天以上。澳大利亚甚至由相关专家和各利益集团成员组成了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审核机构,审核机构从经济学角度对药品的临床效果与成本进行全面分析,将审查结果作为药品是否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主要依据。
唯有基本药品目录的增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遴选体系,公开透明的遴选程序,并通过引入独立的多方的评审形成有效的制衡,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才可能不忘初衷。
(本文作者为北京时代方略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咨询顾问)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