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联合发布《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就中国医保药品改革政策实施后,医院临床用药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次研究跟踪分析了国内31个省份804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596家,二级及以下医院218家。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正式成立以来,目前已连续3年进行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调整周期从最长7年缩短至1年,建立起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目录新增433个新药好药,调出183个疗效不确切、临床易滥用的药品,最新2019版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共计2800种,覆盖慢性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患者对创新药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药品集采后,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80%
目前,国家已组织5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218个品种,平均降幅超过50%,截至2021年9月,累计节约费用2500亿元。2021年1季度与2015年同期相比,第一批国家集采药品的用量增长了3.5倍、金额减少了3.6%。药品集采品种降价之后,年人均药品费用平均降幅约为77%。比如,2019年,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剂的年人均药品费为64元,下降最多,较2018年下降了97%。
同时,中选产品用量占同通用名药品用量比重持续,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80%左右,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集中采购中选产品的用量占同通用名药品用量比例均在落地后迅速升高至70%以上市场份额。至2021年第1季度,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集中带量采购中选品种用量占比已达80%,另外前四批集采药品总体采购量达约定采购量2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原研药用量占比持续下降,集采前,原研药用量占比66.2%,4+7中选品种仅占22%。集采之后,中选品种占比增至42.6%,扩围后增至72.7%,原研药占比分别下降至43.5%和22.7%。
国家药品谈判
2018年谈判成功的17种抗癌药2021年第1季度药品用量与谈判前1季度(2018第3季度)相比,增加25.8倍、金额增加8.8倍;2019年谈判成功品种2021年第1季度药品用量与谈判前1季度(2019第4季度)相比,增加10.4倍、金额增加2.7倍。
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占比持续优化
2019版医保目录实施后,2020年药品使用量占比上升至92.5%,使用金额占比上升至85.8%。2021年第1季度比2015年第1季度目录内药品使用金额占比增加了8.4个百分点。此外,全球销售金额排名前20的药品中,目前已有60%的药品纳入我国医保目录,其他药品上市时间较短,已有6个药品已被纳入今年的目录调整专家评审范围,符合条件的药品将有望被纳入医保目录。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药品谈判准入、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措施的关注重点。从2021年第1季度抗肿瘤药物的使用量比2015年第1季度增加126.6%。新型抗肿瘤药持续进入医保,部分替代了传统化疗药物,药品保障水平提高,抗肿瘤药物在医保目录内的使用金额占比持续提升,从2017年第四季度12.0%到2021年第一季度提高至21.7%。
重点监控品种
2019年7月,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品种目录公布(共20个品种)。随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政策文件对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进行严格管控。2019版医保目录将20个品种调出后用量明显下降,与2015年第1季度相比,2021年第1季度使用量下降了83.7%、使用金额下降了87.0%。
创新药进医保加快
截至2020年底,2016年至2020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支持的34种药品中有26种进入医保目录(占76.5%)。随着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初步建立,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支持药品从上市到进入医保的时间明显缩短。从2017版医保目录准入平均时间54.2个月下降至2020版医保目录准入平均时间的21.1个月,同时,这些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后使用量也迅速增加。
罕见病用药
2020版医保目录罕见病用药品种为45个,覆盖了22种罕见病病种数,与2009版医保药品目录相比,纳入罕见病用药品种数增加了105%,覆盖的罕见病病种数增加了69%。相关药品调入医保目录后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提高了罕见病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