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即将退出仿制药市场?
2014年元月初,辉瑞将专利药物、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药物,以及肿瘤、疫苗、健康药物这三块业务重组成大三业务集团——创新药物集团、成熟药物集团和肿瘤、疫苗、健康药物集团。而2014年1月28日,辉瑞发布了2013年四季度财报,利润下跌59%,主要是因为仿制药竞争对其非专利药的影响。今年,辉瑞利润能否止跌,还取决于成熟药物集团的市场表现。
正是这一变化,让国内外相关媒体解读为辉瑞即将退出仿制药市场。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向辉瑞公司求证后,辉瑞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企业沟通部总监席庆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席庆表示,相关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辉瑞2014年初的这一调整是出于这三块业务各自不同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情况而决定的。
“辉瑞的药品只有专利药与非专利药之分,现在谈剥离非专利药为时尚早。”席庆说。
辉瑞的底气
2014年初,辉瑞进行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席庆表示,三个业务集团都是辉瑞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辉瑞并没有表示要出售其成熟药物集团,即“仿制药部门”。
事实上,即便专利到期,凭借辉瑞药品在国内医师脑海中的口碑,以及药品的可靠性,很长一段时间内,辉瑞的非专利药依然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空间,并且继续增长,这来源于我国对外资药企进行的原研药保护,这被国内药企视为外资药企的“超国民待遇”。
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化合物专利过期(包括行政保护期结束)的专利药品和同类药品(未能申请中国专利保护,但在国内首次上市的药品)共同构成“原研制类”药品。
其实国外并没有“原研药”的提法,从法律角度来看,药品只分“专利药”和“非专利药”。跨国企业十多年前刚进入我国时,国内没有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为了鼓励外企把研制的新药带到中国,在药品政府定价时将仿制药与“原研药”区别对待,分开定价,给予“原研药”单独定价政策。而正是这一单独定价政策使得“原研药”仍然在我国享受定价、招标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这一政策优惠也一直被国内药企称之为超国民待遇。
以辉瑞的降压药络活喜为例,它是我国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其专利于2007年到期,但是,络活喜的价格在之后的几年里在我国并没有下降。据记者了解,在国内,从大医院到社区医院,络活喜是高血压患者们开得最多的药。
然而,像络活喜以及即将到期的万艾可等辉瑞的“明星”专利药到期后,辉瑞是否会以非专利药降价、牺牲部分净利润的方式来维持全球的市场份额,席庆并未透露,他表示辉瑞会以一定的策略来继续加大成熟药物在新兴国家市场的份额。
北大纵横医药高级合伙人史立臣认为,辉瑞若不放弃仿制药市场,国内抢仿制药市场的企业日子或许不会好过,一旦辉瑞放弃高利润而关注高市场份额的话,仿制药即使价格有优势,也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要看辉瑞有多大的决心来面对未来的市场。所以,国内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时要考虑到辉瑞的中国市场策略动向。
席庆表示,对于专利到期的药品,辉瑞有着比较丰富的应对药物专利到期的经验。和大多数外资药企一样,辉瑞目前在华市场主要的业务仍然来自专利到期的药物。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药物在新兴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比成熟市场滞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医生处方习惯,以及产品质量和疗效方面的领先性等因素。
此外,专利药与非专利药的推广模式、成本利润等方面差别很大。一般而言,药企会加大营销力度推广专利药品,而一过专利期就不再做市场推广,只简单地做包销或分销。因此,成熟药物由于省去了市场推广费用,其成本比专利药低很多,产生的利润空间也会更大一些。
记者了解到,辉瑞近年来对业务的组成进行了较大改动。去年,公司作价118亿美元将惠氏营养保健单元卖给雀巢,之后辉瑞又分拆其动物健康事业使之单独上市。
一位医药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出售了惠氏,辉瑞用于创新药研发的资金不是问题,因此辉瑞做成熟药物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辉瑞需要用成熟的药物去稳定其原有的市场,以便于其创新药推出时,其推广渠道能够畅通。
仿制药的巨大空间
外资药企在国内做仿制药,并非一帆风顺,策略稍有不慎,便会遭遇国内仿制药企的狼群战术。自2014年年初以来,已有数家外资仿制药企情况不容乐观,并宣布退出中国仿制药市场。
2014年1月16日,全球第三大仿制药商阿特维斯首席执行官保罗·比萨罗宣布,由于中国的市场环境对于公司开展业务非常困难,公司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尽管比萨罗表示此次退出中国不希望引起太多关注,但去年5月阿特维斯中国区总裁高仁“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在未来3年,每年会有两个新品上市,3年以后,争取每年上市5~10个品种”的论调言犹在耳,如今阿特维斯骤然宣布这个与之相悖的决定,免不了要引起一场“地震”。
阿特维斯之外,其他一些仿制药企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也不甚乐观——诺华旗下的仿制药巨头山德士,作为外资仿制药的领头羊之一,尽管近两年的业绩增速比较快,但距其百亿元销售额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而2013年5月,阿斯利康也宣布要调整中国业务战略,暂停针对品牌仿制药市场的投资。
外资仿制药企这一连串的“坏消息”,令国内仿制药企们备受鼓舞,不过制药巨头辉瑞坚持不放弃与国内仿制药企竞争,或许是仿制药企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席庆坚持认为,辉瑞成熟药物集团的很多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药物仍然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中国等新兴市场。
“我们和海正成立的合资企业自2013年初正式投入运营一年多来,发展良好,达成了第一年的业务目标。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该合资企业在中国的仿制药市场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并通过该合资企业将中国仿制药的质量提升到国际水平尽一分力。”席庆补充说。
2012年5月,海正药业与辉瑞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辉瑞”),其中辉瑞公司以49%的比例入股,看中的正是海正药业拥有丰富的国内制剂批文,通过合资,辉瑞能更便利地开展这些制剂的生产。
而对于海正药业来说,与辉瑞合资无疑是捡了个聚宝盆,2013年一季度首次财务并表,海正辉瑞便确认收入6个亿,为海正公司贡献利润50%左右。
2013年上半年,海正辉瑞依然是公司利润的主要贡献者,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亿元,其中海正辉瑞子公司的净利润为2.42亿元,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高达1.23亿元(海正持股比例51%),贡献比例竟高达近80%。
海正辉瑞“初来乍到”就为海正药业带来了收入和利润的大幅提升,这也充分证明了辉瑞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
正因为如此,业内人士一直将海正药业与辉瑞制药的联姻看做海正药业的外资化,海正药业实际上成为辉瑞制药大幅进军中国医药市场的垫脚石。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正药业聘用辉瑞前销售总监,将辉瑞的畅销药并入海正辉瑞的销售范围,表明海正药业和海正辉瑞公司业务体系将外资化而不是合资化。
席庆也向记者表示,辉瑞之所以与海正药业合资,主要是看中其旗下众多的仿制药批文。他还称,未来辉瑞会视情况向海正辉瑞注入更多的成熟药品。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