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年的市场,中概股和港股医药股中创新药在研品种带来的股价和估值提升现象同样也在A股中上演。
从市场表现角度,我们发现2017年以来股价涨幅最高的一批医药股与创新药概念不无关系,创新药概念药企估值提升现象亦逐步形成趋势。
对比2017年年初与年末股价,新和成(涨幅101%)、复星医药(涨幅95%)、恒瑞医药(涨幅82%)领涨A股医药前三,其中复星医药多个重磅单抗处于Ⅲ期临床试验,与KITE的合作更是带来全球领先的CAR-T细胞免疫重磅炸弹;智飞生物与沃森生物虽说不是传统的创新药概念标的,但同样也紧密相关,智飞生物获得默沙东HPV疫苗和后续创新疫苗品种的中国区权益,沃森生物在长期持续研发高投入下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
再细数A股中创新药概念标的科伦药业(涨幅56%)、信立泰(涨幅58%)等同样在涨幅榜中位居前列,在今年的波荡行情中交出满意答卷(见表1)。
在研品种对于估值的影响同样来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比2017年年初与年末市盈率PE(TTM,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科伦药业、复星医药、恒瑞药业涨幅分别为97%、75%、54%,上涨明显。
以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为例,2017年恒瑞医药诸多重点品种研发工作国内外持续推进,白蛋白紫杉醇报批生产,PD-1单抗临床试验不断推进,吡咯替尼纳入优先审评,苯磺顺阿曲库铵、多西他赛获批美国仿制药上市许可,与之相呼应的是公司PE估值表现不断走高,以PE(TTM)为计,从年初42倍一路飙升至年末65倍(见表2)。
虽然以上创新药标的股价与估值的双双提升亦与其他因素相关,创新药概念个股估值水平普遍提升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当下市场中投资人对于在研大品种空前关注,随着境外资金对国内市场的加配和国内投资者国际化视野的日益开阔,以在研品种为依据的估值体系会受到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认可,创新药产品线将在国内医药公司估值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药Pipeline估值时代即将来临。
估值接轨
诚然,国内医药市场与高度成熟的欧美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成熟的创新药Pipeline估值体系在国内医药领域中存在诸多水土不服因素。创新药类型差异、上市时间差异与医保制度所影响的上市后放量速度差异等为国内外估值体系的对接造成诸多的系统误差,但随着系列鼓励创新、利好创新药的新政策出台,国内创新药环境将获得加速改善,有望逐渐减弱与成熟的估值体系接轨的系统误差。
1.创新药标的逐渐丰富,创新技术明显含量提高。此前国内与海外在创新药类型上存在差异。海外市场创新药大多为First-in-class类,高成本高风险下享受高收益,通常在专利到期之前销售一路上行,专利到期后仿制药或生物类似物将以低价抢占市场,原研销售逐渐下滑,而国内创新药以Me-too类药为主,甚至在此前的监管政策下为“创新而创新”地制造出系列“创新药”,研发阶段成本低、风险低,但其市场、销售风险远远大于First-in-class,需要在First-in-class上市与仿制药上市时间窗口内求生存,上市时间面临竞争产品的严重冲击。
随着国内医药企业多年沉淀积累,海外优秀创新药人才不断引进,国内药企创新药研发实力逐步升级,具备优质创新药研发实力的企业逐渐增多,在研1.1类创新药物数量实现快速提升,国内创新药格局显着改善,已经具备引入Pipeline估值体系的土壤基础。
2.系列新政加速临床试验与审评审批进度,缩短国内创新药上市进程。2012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RDPAC)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仅审批时间在10~18个月,比国际平均时间要长。造成新药中美上市时间差异根源是两国新药审批管理差异,主要体现在新药标准、药品上市申请政策差异、评审机构组织管理、技术指南与标准完善程度等多个方面。
2017年10月,中央办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不仅全面肯定了CFDA过去几年中的临床监管和药审新政做法,还将其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临床实验端备案制开放、提高临床试验供给、认可国际多中心临床数据、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临床试验工作激励制度加强,解锁了临床试验阶段的制约环节。
在审评审批端,强化创新药优先审评待遇,受理申请前审评机构就需要提出意见建议,在申请后一定期限内审评未给质疑意见即视为同意,或将大大缓解新药与创新器械在审评阶段的长久滞留问题。
总结来看,国内政策的重大调整将使未来创新药的上市进程得到大幅改善。
当然,药政审评加速无论是对于国内药企的创新药品种上市还是外资新上市的专利药进入国内市场都将大大缩短其等待时间。例如阿斯利康靶向研发的针对T790M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重磅新药Tagrisso(奥希替尼,AZD9291)2017年3月在中国获批上市,距离其在中国正式提交注册申请不过2年半左右的时间,距离其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不到2个月,距离其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2015年11月13日)也仅仅晚了15个月左右。
3.医保常态化动态调整趋势有望提升国内创新药放量速度。医疗保险是影响药物上市后放量速度的重要因素,上市后的创新药销售情况与医疗保险对于创新药的对接契合程度息息相关,而此前国内创新药上市后的放量速度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医保体系以商业保险为主,超过60%的人口通过商业保险获得医疗保障,市场化竞争下其医保报销药品目录更新频率较高,新药上市后有望在很短时间内进入医保报销药品目录,进而实现快速放量。
而在我国,医保体制主体是社保提供的医疗保障。而在2017年之前的一次医保目录调整是在2009年,相隔时间超过7年,虽然地方医保乙类目录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但在地域、报销范围、适应症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限制,难以与海外市场创新药的放量速度相提并论。
在《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中指出未来有望通过医保目录常态化动态调整,可以及时通过医保目录谈判方式纳入新药,同时《意见》鼓励各地可根据疾病防治需要,及时将新药纳入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范围,为新一轮招标后的补标工作留下伏笔。
此外,《意见》还提出建立上市药品目录集,新建立的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有望结合招标、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成为长期享受政策红利的新型目录。鼓励医保目录常态化调整与建立上市药品目录集从政策纲领角度释放出医保目录调节和省级药品集中招采工作频率加快的信息,随《意见》逐步落实,可操作细则不断跟进,创新药上市后的放量速度有望得到有效提升,为接轨国际成熟pipeline估值法清除障碍。
来源:E药经理人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杨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