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三、二、一级医院门诊量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推进分级诊疗效果初显。而“延伸处方”过去一年共开出94万余张,其中上海医药占了其中的70%。
在第79届全国药品交易会期间,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国药励展共同主办了“PHARMCHINA零售药店创新论坛”和“PHARMCHINA+医改政策与行业升级峰会之申城论道”两个会议,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对分级诊疗政策推行的见解和应对举措带来的成果。
实际上,分级诊疗的提出由来已久,但能够明显感觉到,从2017年起,这一政策的推行终于获得了一些进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要应对这一市场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为自己赢得经营增量的机会。
上海分级诊疗效果初显
根据官方数据,2017年前11个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73.0亿人次,医院30.7亿人次,占42.0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7亿人次,占54.38%。出院人数方面,2017年前11个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达2.4亿人,同比提高7.3%。医院1.57亿人,占78.0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37亿人,占17.56%;其他机构946.7万人,占4.43%。在病床使用方面,2017年前11个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7.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56.7%,乡镇卫生院为63.2%。
实际上,三甲医院依然存在“人满为患”的情况,分级诊疗必须进一步推进下去。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药剂科主任顾希钧看来,落实分级诊疗,要科学地实施急慢分治。以上海为例,该地区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推进分级诊疗工作:一是医联体的建设,二是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落实。
“以医联体为载体,日间手术为突破口,根据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及其医疗服务能力,可以明确医联体内急慢分治服务流程。”顾希钧提到。
在上海,医联体的建设分成多个类型: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和辐射型医联体。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市门急诊人数达25728.22万人次,同比增长3.16%。其中三级医院门急诊量占全是门急诊总量的37.39%,二级医院及其他医院等门急诊量占比29.6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量占比33%。顾希钧由此表示,“三、二、一级医院门急诊量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表明上海推进分级诊疗效果初显。”
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方面,截至2017年底,上海“1+1+1”已签约居民超过340万人。签约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占74%,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占53%,“延伸处方”共开出94万余张。
据测算,全年在上海二级、三级医院中,单纯为配药的门诊力量占门诊总量的25%~30%。如今,这部分配药需求可以在社区得到解决。
流通企业助力
面对政策导向,企业该如何顺势而为?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干荣富此前提到,2018年企业要关注分级诊疗方面的新政策。其实,这也是在提醒企业要从中找到机遇。
实际上,上海自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签约试点,是国内最早推行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之一。2015年起,上海进一步推行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即“家庭医生签约2.0版”,做实便捷用药、预约转诊、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这一项制度又让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发生了改变。
上药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仇艳旻指出,目前上海社区医院能够开到的药基本都是基药。由于上海等级医院用药水平比较高,不少产品都是非基药。很多需要持续用药的人(包括老年人)在社区就诊时无法配到所需的药,不得不前往二、三级医院拿药。等级医院人满为患,对这些人群而言就医体验非常差。
基于这样的背景,上海医药顺势而为,推出了益药圈项目。凡是从社区医院转到三甲医院就医的市民,在大医院获得的处方,即使药不在社区医院的药品库房之内,也可以由社区医生直接开方,处方通过医院HIS传到上海市综改平台,再传递给上药平台,上药会将药品配送到患者手中、社区服务中心或者是上药自己设立的医药站。
“从上药的数据看,2016-2017年,处方量增速非常大。2016年大概是10万张,到了2017年,则上升至52万张。可见受居民认可。”仇艳旻表示,尽管处方量如此巨大,但公司还是会控制配送的周期,从医生开处方到患者拿到药的时间控制在1.6个自然日内。
“我们的处方量占到了延伸的处方量的七成,这一项目突破了医药一体的看病取药模式。”仇艳旻在会议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发现,“通过推进上海‘1+1+1’制度的综合改革,社区医院承担了全市1/3的门诊量。通过我们的项目,首诊在基层有了落地,老年人可以就近安全地拿到药。”
来源: 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