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催生了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细胞药物被认为是继化学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第三代药物。目前,全球共批准数十种细胞治疗产品,其中严格意义上的干细胞药物不到十种(某些细胞产品属于体细胞,例如软骨细胞、表皮细胞)。
全球批准上市的干细胞药物
截至目前,全球共批准8个干细胞药物,其中韩国就占了4席。另外,2012年在加拿大和新西兰获批的Prochymal和2016年在日本上市的Temcell基于相同的技术,由Osiris授权给JCR相关技术。目前,Osiris的Prochymal项目已经出售给Mesoblast。值得一提的是,Prochymal在美国的III期临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其无法在美国上市。同样的技术却可以先后获得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的批准,侧面反映不同国家对干细胞药物上市准入门槛的不同。
目前全球批准上市的干细胞药物都采取加速审批的方式,一般在做完II期临床后就获批。这种获批方式一般是有限批准,5年左右后要接受重新审批,以决定是否可以继续销售。前段时间,全球首个获批的干细胞药物Hearticellgram-AMI就面临这样的考验,而舆论并不看好,目前官方审批结果并未公布。
抛开审批方式和疗效不谈,即使对于已经上市的干细胞药物,大部分的市场前景并不光明。除去Prochymal系列产品,另外5个干细胞药物中只有Cartistem是异体来源的细胞,市场表现也最好。自体细胞制备意味着漫长的生产周期、难以均一化的质量标准及高昂的成本,这些对于一个成功的产品来说都是致命的缺陷。Anterogen公司目前正在开发Cuepistem的异体版本,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全球已上市的干细胞药物
中国干细胞药物难以突破的原因
对于再生医学这样一个新兴领域,中国起步得不算太晚。相比其他领域来说,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小,某些方向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从Pubmed的发表论文数量来看,过去5年来(自2017年8月16日往前推),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文献有61899篇,其中属于美国的有13193篇,中国的有12644篇,比美国略低,占比超过20%。
过去十几年来(尤其是2015年之前的几年),中国关于干细胞临床应用的监管一直处于令出多门的局面。SFDA和卫计委各自发布相关规定,行业的反应不出意料地选择容易走的路。
早在1999年5月26日,SFDA就出台了《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并在2002年10月30日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局令第35号)中正式将体细胞列为生物制品三类新药。这个规定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历次修订中一直沿用至今。因此,SFDA对于干细胞上市途径的态度一直未变,即按照生物制品三类新药申报。
据SFDA药品审评中心官网的检索结果,截至目前共受理11个干细胞药品申报(不含申报后撤消),主要是脐带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适应症包括肝纤维化、心梗等。最早的申报可追溯到2004年10月1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申报的“骨髓原始间充质细胞”。另外,根据SFDA药品审批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的检索结果,骨髓原始间充质细胞共开展3项药物临床试验(CTR20132003、CTR20132698、CTR2013202),适应症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急性心梗,最后一项也于2011年完成。但上述11个干细胞药物申报均未进入审批程序,让人不禁疑惑接下来十多年发生了什么。
SFDA干细胞药品申报情况
卫计委方面,在2000年10月24日颁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版中,CIK免疫细胞治疗列入其中,为收费提供了法律依据。在2009年6月11日颁布的《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中,自体免疫细胞和干细胞都列入其中,干细胞事实上也取得合法上市的地位。相关企业自然没有动力投入资金开展干细胞药物研发的工作,为后来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乱象埋下隐患,以致2011年12月26日颁布了《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紧急叫停干细胞临床研究。2015年6月29日,卫计委颁布《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将主体责任下放到医疗机构。没有了政府部门的背书,加上2016年曝光的“魏则西”事件,终结了细胞治疗收费的时代。一切又回到原点。
在吸取了之前的惨痛教训后,SFDA和卫计委展开合作,于2013年3月7日联合颁布《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临床试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15年8月23日正式实行,对干细胞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相关基地等做出详细规定,为干细胞药物上市审批指明了道路。
另外,卫计委于2015年12月1日颁布《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在药物申报外开口,允许部分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但不能收费,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药物申报的资料,简化了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程序。第一批批准了42家医院,包括两委局批准的30家及军委卫生局批准的12家,共备案了6个临床研究项目。
多领域人才的加入是解决之道
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饰演的角色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对于干细胞药物研发来说也是如此。目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主导力量是科研单位,2016和2017年立项的68项干细胞重大专项中,没有一项的牵头单位是公司,凸显产业化的短板。
与基础和临床研究相比,干细胞药物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细胞培养、鉴定、制剂、质控、临床前研究(药理、毒理、药代、药动等)、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除了科学家,具有工程师和药学背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多领域人才的加入将产生协同效应,推动干细胞药物研发进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到文章的标题,笔者在这里大胆预测,中国首个干细胞药物将在5年后获批。当然,这个估计很大程度有笔者个人情感因素在内,基于最乐观的假设。只要这个领域在进步,即使日后被打脸也没什么。
来源:生物制药小编(微信号 Biopharm2016) 作者: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