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美国蓝鸟生物(Bluebird Bio,代码:BLUE)宣布,诺华制药将获得后者的慢病毒载体技术相关专利的非独家授权,来开发和商业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用于治疗肿瘤。
同时,蓝鸟还将这个慢病毒载体技术授权给了葛兰素史克(GSK),用于罕见病的基因疗法的开发。
两项交易的具体数字没有透露。
与诺华的合作颇为意味深长,因为诺华自己的CAR-T新药CTL019一个多月前刚刚获得FDA加速审批资格,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儿童和年轻人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可以说,诺华暂时处于CAR-T的领跑者地位,又不辞辛苦青睐蓝鸟的技术,由此可以推断,bluebird必定有其绝活。那么,蓝鸟的独家秘笈降龙魔法何在?
bluebird bio公司的主要有两个研发方向,第一个是基于造血干细胞的严重基因病的疗法,第二个是基于T细胞的免疫疗法,包括CAR-T的候选产品BB2121。
而诺华CAR-T细胞特异性结合CD19,而蓝鸟的CAR-T不一样,主要结合BCMA,用于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治疗。蓝鸟目前与MM治疗的巨头药企,新基(Celgene)合作,处于临床一期。
对比诺华和bluebird bio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一期试验数据,可以发现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安全性。
对于CAR-T疗法来说,最常见的副反应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俗称“细胞因子风暴”。Bluebird bio的临床一期试验,目前11个患者有8个出现了CRS,但绝大多数都是等级1的副反应,没有严重的等级3或4的副反应。
蓝鸟的CAR-T一期试验报告的CRS综合征
而诺华在去年年底的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AHS)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招募的11位患者,有6位进入单给CAR-T细胞的试验组。这6位患者中,有5位出现了CRS,但是2名患者出现了等级3的CRS,需要服用托珠单抗治疗,更严重的是有一名患者出现了等级4的神经毒性——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由此推断,诺华极有可能基于对自己的CAR-T产品的安全性考虑,才会将竞争者bluebird的技术买下来。
其实,目前CAR-T疗法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去年最悲催的CAR-T公司, 巨诺公司(Juno Therapeutics)的临床二期试验中,发生病人死亡事例,导致试验两次被FDA叫停。
从科学角度来讨论,诺华和bluebird bio的CAR-T载体的递送都是通过慢病毒,而从CAR 载体的构造来看,抗原结合域都是抗BCMA的scFv,刺激域都是4-1BB,信号转导域都是CD3。
可以预见的是,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载体的结构域的细微不同,可能导致两者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考虑到CAR-T细胞疗法流程复杂,单是慢病毒制造就需要几十步,中间有很多因素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围绕CAR-T的竞争白热化。3月29日,诺华的另一竞争对手,风筝制药(Kite Pharma)也宣布正式向FDA提交CAR-T疗法KTE-C19的滚动申报。
CAR-T研发的主要产品:
安全性的考虑加上竞争的加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诺华会勾搭上bluebird, 购买其慢病毒载体技术相关专利了。
原文检索
来源:健点子ihealth(微信号 health_ideas) 作者: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