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抗毒素、葡萄糖注射液……这些为人熟知的药物,在广东药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东药交中心)5月2日发布的一张清单上,被标注为“急(抢)救药品”。不过,它们列在这张清单上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断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列在“断供”清单上的急(抢)救药品共61个品规(指药品规格,如剂量大小、剂型等),而整个清单显示,有多达1004个品规的药品断供。
“救命药”,为何断供?
中成药原料成本上涨大
“广东是医药大省,中了标谁想丢掉生意?企业不是不愿做,而是不敢做。”面对记者的采访,曾任广东一家老牌药企董事长的李云(化名)直言,不是企业不想做生意,而是生产成本与中标价格的倒挂情况让企业没有生产动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药企不愿买单、中标后不供货的例子在各地屡见不鲜。2016年5月,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就曾对未按合同供货的806个品规的药品进行公示,并明确指出若公示期结束后未按时供货,将被取消该品规两年内在广东省的入市交易资格。此外,福建、辽宁、宁夏、甘肃等多地也曾公开点名药企存在中标不供货的情况。
湖南省药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黄修祥此前曾对记者表示,广东作为药品消费大省,医疗机构采购量很大,如果药企能够拿下这个市场并存活的话,在全国其他省份赚钱的能力都不会太差。
辛辛苦苦成功中标,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上百家药企放弃广东市场又有什么隐情?记者联系了近十家“断供”名单上的企业,除了其中两家认为“断供”是由于配送企业的原因外,其余企业受访人士均将焦点指向了生产成本。
李云告诉记者,药企供应药品不及时或者未供货主要有两部分原因:第一,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涨幅过大;第二,原料药被垄断现象严重。他表示,药品采购中标价格理论上很科学,参考标准有周边重点省市的平均价、入市价和议价,但由于药品的经济活动有滞后性,中标价格参照的往往是过去四五年的数据,但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成本却是逐年上涨甚至翻番。再加上新版GMP标准认证、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影响,企业对车间、产品的升级改造,也推动了药品成本上升。
对于原材料的成本攀升,李云深有体会。他给记者举例称,感冒清的生产企业都需要用吗啉胍作为辅料,但全国只有一两家企业生产这种原料药,价格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万块飙涨到一百万左右,“非常离谱”。
不仅如此,药品管理标准趋严也导致药企生产成本陡增。李云表示,以前监管部门对复方丹参片只进行成分检测,1吨三七大约可以生产5000件,2012年开始,检测标准改成严格的含量检测,要求每一片药品含有1克三七,同样的
1吨三七就只能生产1000件。再加上三七原料过去几年炒得厉害,极大提升了生产成本。还有一些药品则是由于工艺改善的提高造成成本增加,以前1块钱就能买到的感冒灵,正是由于工艺调整、生产成本与价格倒挂,不做赔本买卖的企业索性放弃了生产。
广东湛江一家药企的董事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停止供货实属无奈,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极大推升了生产成本。目前,有些药品的中标价格,连买原料的钱都不够。如果按约供货,不仅没利润,还要赔钱。
原料药垄断是深层次原因
多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都提到,原料药垄断已成为药品原料涨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吧苯丙胺被要求定点生产后,生产的厂家变少,经销商都垄断了原料,维生素B1也存在这种情况。”广东一家药企的招标部门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经销商垄断导致原料药成本不断上升,但由于政府的相关规定,低价药价格无法提升,企业根本无法正常生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其提交的《关于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破除原料垄断,平抑药价的建议》中表示,部分原料药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利用《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定“对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原料药,生产其制剂必须采用有批准文号的原料药”,利用手中掌握的批准文号资源,采取提高原料药价格,或不外卖原料(仅供自己生产),造成市场制剂药品价格虚高或老百姓无法买到有些救命药。
他还指出,一些医药经营公司与个别独家原料生产厂家联合涨价,导致原料药上涨近840%;也有医药经营公司以高出出厂价的价格与国外企业谈总代,导致原料药涨幅达677%等,有些原料药3内年上涨1566%等。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也曾出手整顿原料药垄断的现象。2016年,发改委对华中药业、山东信谊、常州四药等三家公司达成并实施艾司唑仑原料药、片剂垄断协议案依法作出处罚,合计罚款超260万元。
虽然国家表现出对医药行业反垄断执法的强势态度,但部分原料药涨价势头仍然较猛,原料药价格飙涨导致上游企业供需紧张日益严重。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10月~2013年5月,“信龙去痱水”主要原料麝香草酚的价格从275元/公斤涨到8808元/公斤,涨价32倍;地高辛片原料药从2014年9月的7.5万元/公斤逐步上涨至2015年1月时的40万元/公斤,半年上涨5倍。以印度企业生产的多潘立酮原料药为例,全国只有两个进口独家经销商,价格在两年间从900元/公斤一路涨到7000元/公斤。
然而,原料药涨价和招标降价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双重挤压”,让企业倍感受伤,最终只能导致部分药品断供。记者根据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的名单统计,1004个药品中有711个是急抢救、临床必用药和廉价药,包括急(抢)救用药61种,临床必须且采购困难的32种,廉价药335种,其他基药品种283种。
5月3日和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拨打广东药交中心公开电话,希望能了解供货不及时和未供货的药品数量及厂家解释的原因,但截至发稿时仍未取得联系。广东省卫计委相关人士表示,关于药交中心的情况需咨询相关部门后再回复记者,截至发稿时记者尚未得到回应。
医谷链
《广东药交中心发布第五批未按合同供货及未及时供货企业名单,上千药品或被废》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金喆
为你推荐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临床研究的小分子GLP-1类药物,各剂量组平均A1C降幅为1 3%至1 6%
2025-04-18 14:12

WSOPRAS 2025落幕:中国眼整形闪耀国际舞台,李冬梅教授代表爱尔眼科获2027年大会主办权
4月10日至12日,世界眼整形重建外科学会(WSOPRAS)2025年国际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盛大举行。
文/李林 2025-04-18 09:27

华东医药2024年报出炉,营收超400亿,创新产品密集上市
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9 06亿元,同比增长3 16%;实现归母净利润35 12亿元,同比增长23 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 52亿元,同比增长22 48%。
2025-04-17 21:18

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开启高血压管理新时代
4月11日,在备受瞩目的乌镇健康大会上,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作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引领家用医疗器械从单一检测工具进化为全周期健康管理解...
2025-04-17 20:34

又一款常用药物被暂停采购资格
近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布通知,因未按要求调整药价,自2025年4月15日24时起暂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地芬尼多片(25mg*12片 板 盒,铝塑)采购资格。
2025-04-17 15:29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
日前,达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别向赫力昂(中国)、Haleon CH SARL(简称“赫力昂(英国))转让所持有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中美史克”)4 6%股权份额、7...
2025-04-17 15:08

上海发布10款重点监控品种
根据上海此前发布的相关规则,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在阳光采购平台采购药品是,“红黄绿线”议价将实时提醒采购产品的价格是否存在问题,从而保证临床需求,并避免不合理调价。
2025-04-16 22:15

马斯克称今年将首次在人体植入“盲视”设备,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4月初,马斯克在多个场合宣布,公司计划于今年底首次在人体内植入名为“Blindsight(盲视)”的脑机接口设备,目标是让完全失明者重见光明。
2025-04-16 14:28

诺令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加速出海步伐和多元化产品布局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便携式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仪”的产能扩充、全球化推广,以及围绕NO缓释与发生技术的创新管线研发
2025-04-15 17:12

扬帆出海正当时:Cytiva 为中国生物药企绘制全球合规航海图
峰会聚焦法规解读、国际监管环境、中国生物药企业出海案例等关键议题,通过专家分享和深入解读,为中国生物药企提供全球化战略指导和合规支持;
2025-04-15 17:00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礼来携手信达生物、和黄医药加速赋能本土医药创新
礼来携手本土合作伙伴信达生物、和黄医药齐聚上海,共话本土医药创新发展,探索加速惠及中国肿瘤患者的新模式
2025-04-15 16:27

ADC明星企业映恩生物港交所上市,开盘高开91.33%
上市首日,其股价开盘高开91 33%,随后涨幅迅速扩大至127 06%,午间收报214 80港元,市值突破178 66亿港元,成为近年来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中最亮眼的IPO案例之一。
2025-04-15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