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挂出了《12号关于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等临床紧缺药品挂网采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为确保满足临床药品使用需求,同意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等临床紧缺药品进行挂网采购,其中,还包括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等产品。
事实上,这已不是上海第一次发布这样的临床紧缺药品通知,自2017年开年以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已经发布了5次这样的通知,而纵观这几次的挂网采购名单,可发现,有些短缺药品还是一缺再缺,特别是一些廉价药,比如“硫酸镁注射液”,2月10日短缺、3月21日短缺,到了4月1日,还是短缺,再比如“维生素K1注射液”,3月21日上海要挂网采购,在4月1日的通知中,依然表示这个药短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药品一次次短缺下,招标的价格也在不断往上提,比如硫酸镁注射液“,2月的挂网采购价格是9.8元/支,到了4月已上涨到15元/支,再如”维生素K1注射液“,3月的挂网参考采购价是7.35元/支,到了4月份,同样的规格,价格涨到了9.9元/支,这意味着在廉价药加快消失的时代,医院将用比原来更高的价格买这些药品。
4月2日紧缺药品挂网采购名单
3月22日紧缺药品挂网采购名单
3月8日紧缺药品挂网采购名单
2月10日紧缺药品挂网采购名单
1月4日紧缺药品挂网采购名单
近几年,廉价药的消失的情况正在不断加剧,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就在上个月,在眼部手术中需要用到的抑制疤痕生长类药物丝裂霉素也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局面,据悉,丝裂霉素以前售价11.5元,是一种廉价药,营业额小。需要手术的青光眼是眼科急症,眼压极高,一旦拖延就会失明,此前,北京、广州的医生都已经发出了呼吁,广州甚至收集了千余名青光眼专业眼科医生的签名,但至今未解决。
不止是丝裂霉素,一些廉价常用药、没有替代品的”救命药“也曾因各种原因出现短缺,如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素D、治疗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等多种廉价药都曾出现断供情况。
2011年,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其中,212种药的价格在30元以下,130种药价格在10元以下,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
由于廉价药的中标价被一降再降,当便宜到没有利润乃至亏本时,等待它的命运大部分都是自动停产。
2016年4月,国家卫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取消最高零售限价,让廉价药生产企业能够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此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廉价药品目录》,取消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这一系列新规的出台,能让廉价药再”重新上市“吗?
有药企相关负责人认为,之所以出现廉价药短缺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价格太低“,而随着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廉价药生产成本逼近售价,因此企业不得不停产,解决之道则在于”提价“。然而,对于提价拯救廉价药的做法,也有药企负责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虽然廉价药涨价是一种保护性措施,但在目前高价药风行的状况下,廉价药依然很难生存。而且,按照目前的定价标准,就算涨价,对于生产企业的利润而言还是杯水车薪,让其重回患者手中难度不小。
其实早在2006年至2008年,北大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曾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就短缺药品情况做过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药品之所以短缺,并不完全因为价格低。有的是因为非常规、用量小,有的是因为毒副作用大,有的是因为生产要求高。分析认为,对于短缺药品,如果不加认真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提高价格,很可能保护了落后药品,保护了落后企业,对医药产业不利,对群众健康不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也撰文指出,保证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需要有系统的政策性保障措施,而不仅仅只是管理价格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要用市场的手段促使政策发挥出作用。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