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药品市场终端销售总规模达11,684亿元,同比增长5.7%,比上年减慢了5个百分点。
处方药作为市场主体,以9,942亿元的规模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销售同比增长5.6%,比上年减慢了5.4个百分点。非处方药市场规模达1,742亿元,同比增长6.0%,比上一年下降3%。尽管非处方药只占市场的15%份额,但整体对药品市场的增长贡献却达17%。
医药市场2015年增速较之2014年同比有较大幅度的整体的放缓,这与2015年一系列医药新政密切相关: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分级诊疗逐步落地,都对医药市场和渠道结构产生极大影响。
随着2015年医院渠道份额由70%降至68%,零售药店渠道份额相应地从16%增加到18%。第三终端仍保持14%的市场份额。
从增速来看,第三终端增速最快,同比增长9%,零售药店和医院的同比增长分别为7%和5%。
图1:中国医药市场总规模及渠道增长
非处方药整体市场
零售药店仍然是OTC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占有近60%的销售份额,销售同比增长7%,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
医院渠道OTC同比增长2%,回落5个百分点,增幅显着低于其他渠道,并且OTC占医院药品销售的比重也有所减少。
第三终端得力于分级诊疗的推进增速最快,达9%,尤其是社区卫生中心,在政府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下,OTC仍然保持两位数(15%)的增长。
图2 三大渠道OTC市场规模及增长
按照药品用途,OTC实际上可分为治疗类药品和预防保健类药品两大类。在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使用的OTC以治疗类药品为主,尤其是进入医保和基药目录的OTC,预防保健类的主要流通渠道则是在零售药店。
在医保控费、药占比控制、合理用药等政策的持续影响下,医院的门诊费用和药品费用增长持续减缓,相对于用于重症、临床需求更强的处方药,用于预防保健的OTC往往被优先削减,尤其是滋补类和辅助类中成药的使用受到进一步的抑制。
比如医院渠道的OTC品类中,2015年感冒咳嗽、消化系统用药的比重略有提高,而诸如补血、补肾等中成药的比重有所下降。在低等级城市的医院,中成药OTC比重下降更加显着。
由于消费者对OTC的需求仍然是刚性的,使得一些OTC的销售流向了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渠道。
图3 大型医院6级城市OTC市场中西药比例变化
尽管零售药店承接了部分医院转移而来的OTC药品销售,却也始终面临诸多挑战,销售增长也有所减慢。
一方面社区卫生中心具备零差率带来的价格优势,与零售药店形成了直接竞争。
另一方面成本的不断上升对药店经营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新版GSP于2015年底已到达最后认证期限,不少小连锁及单体药店选择加盟大型连锁,整个零售行业的集中度在2015年大幅提高,连锁率从37%上升到46%。
图4 零售药店连锁率变化
县域-广阔市场的潜力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强化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型连锁扩张的路径已经伸向了县域市场。
在部分省份,县级市零售药店市场规模甚至超过地级市市辖区。但由于县域零售市场地域广阔,市场分散,县级市往往被许多生产企业作为优先突破口,以联合邻近的地级市销售资源协同开发。
目前地县级城市药店共拥有超过25万家门店,约占全国零售药店总数的57%,贡献了全国零售药店OTC市场销售额的72%。
图5地县级零售药店市场门店数分布
在零售药店中,感冒咳嗽、镇痛和消化类是前三大OTC品类,但增长较快的品类为滋补剂、杂类(补益类中成药为主)以及循环系统用药,这三类均以中成药为主。
近两年来零售OTC市场中成药的销售占比越来越高,总体来说城市药店中成药销售的比重高于县药店,尤其是低等级城市药店中的中成药比例在加速提高。这些中成药产品以自我保健类OTC为主,并且受到消费升级的驱动,高价、品牌产品增长更快。
图6城市药店与县药店中西药销售比例对比
社区卫生中心是OTC增速最快的渠道,并且中成药的增速高于西药增速,同时本土企业的比重持续增加。根据《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都推出不同的措施,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
广州于2014年起,通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报销比例,以及提高经社区转诊后的医院报销比例,来鼓励社区首诊。
上海通过成立医联体及签约家庭医生的方式,提高社区就诊率。
而北京也将在近期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目录与医院同步,扩充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种类。2015年,北上广三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对OTC的销售占比有明显提高。
图7 北京、上海、广州各渠道对非处方药的销售占比
来源: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