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投中信息、《投资中国网》举办的“2016年中国投资年会?深圳”在深圳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在“医疗及健康服务专场”的论坛讨论中,创丰资本合伙人张可、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陈鹏辉、华盖资本创始人许小林、云锋基金合伙人骆怡天、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等嘉宾就“移动医疗的投资到底是遍地黄金还是布满地雷”、“医疗领域的资金会流向哪里”等问题展开讨论。
张可认为,医疗行业有三大特点:高技术、高监管、信息高度不对称,很多人把机会关注在高监管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上,于是把很多的钱投到移动医疗,但是今天发现,我们是被政府忽悠了,因为实际上看到医疗政策面没想象的放得那么厉害。
(关于被政府忽悠,小编是这样理解滴:1、政府出了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办民营医院,确实也砸了不少钱进去,但到头来发现大家生病了还是习惯去公立医院、去大三甲; 2、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和风声说了很久,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实中真正能执行的就太少了;3、之前说了要开放网上售处方药,给了很多互联网医药项目YY的空间,结果现在连网上售药都被严格限制了,很难玩了。)
云锋基金合伙人骆怡天在论坛上表示,移动医疗的一个问题是,它的用户流量并没有传统消费那么高。大家每天都会用点评在网上买吃的,但是不会在网上看病,因为没有这个需求,所以2C端难做一些。美国在移动医疗领域比中国成熟很多,但是美国的今天也没有人敢说哪家公司一定能跑出来,或者哪家公司一定能做得非常好,因为它有很多TMT的基因在里面,一直处在变化的状态。
华盖资本创始人许小林也表示,华盖投得比较多的像生物医药、器械比较多,移动医疗投得最少。之所以投得最少,是因为这几年这个行当的很多公司看下来,确实估值在增长,但是商业模式没有形成。“包括我们投了一个医疗电商,还投了一个O2O做线上线下按摩的,我觉得它们盈利模式都没有最终跑出来。但是现在市场给它的热点有点过度了,很多公司的估值在20亿美金左右,按它的医疗属性来看根本不值这个钱。”
张可认为,现在移动医疗大家最认可的模式是,你有好硬件,有一个好算法,再有一个好的慢病管理平台,除此之外的移动医疗创新一旦解决不了分级诊疗难题的话,就很难做。而且三家大的公司基本上是主营医保控费的三家上市企业(万达信息、卫宁健康、海虹控股,小编注),市值接近一千亿。这三家以医疗信息化、医保控费作为切入点,获得了成功,但其他家还没有发现比较成功的路径或者说是切入点。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张可认为,医疗投资的机会反而是在产品层面。移动医疗投资放缓之后,实际上势必把资金引向产品级。产品层面短期内影响最大的政策,一个是两票制(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从而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小编注。)一个是GMP/GSP/GCP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管理,这两个政策对于产品级会产生影响,无论是药品和器械的质量控制都会比以前加强。
“从投资的角度,我的排序中优先级的一个是创新药,一个是创新型的医疗器械而且是耗材,这两个领域是我最优先投资的。当然综合考虑创新难度及政策影响的话,我会觉得反而器械尤其是耗材可能比创新药更看好一些。”张可说。
创丰资本在医疗投资以早期、天使期投资为主,重点关注医疗器械早期及以慢性病管理的健康服务企业(bp请投递至bp@tronfund.com)。目前成功投资案例包括:柏为医疗、爱思唯医疗、万瑞飞鸿、固圣生物、康健德、中国脐带血库等。
快在下面的“小金人儿”——人体医疗投资地图里找找这些企业吧——!
附张可发言实录:
医疗行业有三大特点:高技术、高监管、信息高度不对称,很多人把机会关注在高监管和高信息不对称上,所以把钱投到移动医疗。但是今天发现,感觉是被我们政府忽悠了,因为实际上看到政策面没想象的放开得那么厉害。
现在移动医疗大家最认可的模式是刚才骆总提到的,我喜欢你有好硬件,有一个好算法,再有一个好的慢病管理平台,除此之外的移动医疗创新一旦你解决不了分级诊疗难题的话,就很难做。而且三家大的公司基本上主营是做医保控费的上市企业,市值接近一千亿。所以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觉得应该把投资关注到产品层面。产品层面短期内影响最大的政策也是刘总刚刚提到的,一个是两票制,一个是规范化管理,它们对于产品级的影响。
移动医疗投资放缓之后,实际上势必把资金引向产品级,因为我自己是关注医疗器械的早期投资,所以我的排序中,我最优先的一个是创新药,一个是创新型的医疗器械而且是耗材,这两个领域是我最优先考虑的。
中国原来的格局下,没有人愿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第一我做的独家文号即使没有太多创新的,哪怕是辅助药也可以赚很多钱,临床很好推广。可是我真要做1.1类新药,说实话中国公司在过去十年几乎不具备市场洗脑能力,反而最好的方法原来是做3.1类,这是造成过去很多年1.1类新药创新非常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往前看,我觉得机会来了,我看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当然综合考虑创新难度以及政策影响的话,我会觉得反而器械尤其是耗材可能比创新药更看好一些。
来源: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