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16:30在深圳召开深圳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熊煌主持。介绍深圳医改有关情况并和媒体进行沟通。其中,深圳市医改办主任、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通报并回答了记者关于该市GPO的设想以及最新进展。以下内容来自中国网的现场直播文字实录部分,后附全文,供参考。
罗乐宣(深圳市医改办主任、市卫计委主任)
以降低药品价格为突破口,在保证用药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制定了深圳市药品集团采购方案,要求药品全市集中采购,预期集中采购降价幅度达到30%以上。目前正在遴选GPO组织。
GPO采购的药品价格包含配送费,也就是说药品采购的价格就是医院卖出的价格,中间再没有其他环节,让中间环节特别是采购后,医院和药品供应商、医药代表再也没有操作空间。通过这个机制,一方面降低药价,另一方面也是遏制灰色收入和不正之风。
2015年深圳全市药品采购总量规模是80亿元,按照这个目标,我们期望降低20亿元。降低以后腾出的空间,计划将其中的50%-70%用于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剩下部分直接让利给群众。
市属公立医院实行通用耗材集中采购,政府招标采购平台上5类低值医用耗材价格联合采购比原来自行采购降低了28%。
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原来大家知道都在省级平台招标采购。目前深圳准备在市级建一个集团采购平台,全市公立医院作为一个集团采购单元,我们制订了集团采购管理办法来遴选集团采购组织。
跟内地其他地方不同,我们要求集团采购组织是一个药企,它首先对药品整个生产流通环节熟悉,对现在的药品流通价格的情况比较了解。第二,它要达到一定资质,有GSP认证,还要有信息化平台,而且能承担这样一个量。
为什么30%的降价目标?这也是在调查过程中,部分药企特别是有意做GPO的一些药企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可能的药企降价空间情况。而且这个降价幅度空间不是针对每一种药,是包括基药,品牌药(专利药)在内,总体上能够有30%以上的降价空间,这是我们自行开展集团采购的前提条件。
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我们还不如在原来的省级平台上采购。当然还要保证质量和安全,我们参考了其他地方的规定,做了一个质量分层分级标准。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保证30%以上的降价幅度。没有达到这个幅度,参与遴选的GPO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
GPO要承诺,前面是要降价,后面是要保证不要出现药品回扣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药品采购价格包含了配送费,同时我们还规定,目前GPO在深圳采购药品的时候,要选取深圳市现有排名前几位、配送量80%以上的配送商,保持配送格局稳定,有利于我们改革推进。
深圳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文字实录
姚建红:(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
深圳2010年成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以来,在六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成员,不断增强系统性、协同性。
第二,优化医改的政策设计。深圳市统筹规划引领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以系统设计完善医改各项措施,逐步完善和健全医改的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的联动改革。
第三,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12年取消了所有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同时着力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方式,成立市医管中心。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以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医院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以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医院运行绩效,以补偿机制改革促进医院公共服务最大化。
第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社康中心院办院管、集团化管理模式下,通过财政补助机制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多措并举,引导群众合理就医,提升医疗资源运行效率。
第五,加大鼓励社会办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民营医疗发展档次。
第六,大力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防治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着力建设健康深圳。
吴以环(深圳市副市长)
建市36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将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持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的人财物投入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强制度整体设计和各项改革协同推进,在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符合深圳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了深化医改的阶段性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构建医疗卫生高地、打造健康深圳、建设国际化医疗中心重要任务,我们需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合作聚资源、以创新促提升。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各位专家和新闻媒体,对我市深化医改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和宣传,这是对我们前一阶段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的鞭策和鼓励。
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以及新闻媒体、网络大咖、意见领袖们,对深圳医改工作多提指导意见和宝贵建议。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学习借鉴先进典型,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为国家全面深化医改,为广东省做好省级医改综合试点工作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努力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罗乐宣(深圳市医改办主任、市卫计委主任)
深圳市是第一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深化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深圳市地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服务管理人口接近2000万,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二、”十二五“成效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增加46.2%,达到3559家;卫生工作人员增加36.9%,达到92682名,其中执业医师增加36.6%,达到29007名,常住人口千人医生数2.6名;床位总数增加66.9%,达到38132张,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3.4张。
(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深圳市大学少,医学院校更少,为了弥补这个短板,深圳实施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通过引进名校、名院、名医提升水平。2014年启动以来,共引进了73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来深运营管理医院,并以此推进公立医院所有权和运营权分开改革。深圳市三级医院,三甲医院,国家、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数量也大幅增长。
(三)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
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方面, 2015年,深圳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占比从原来38.8%下降到32.6%;次均门诊费用218.36元、次均住院费用9117.24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的较低水平;居民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19.62%,实现了控制在30%以内的医改目标,也低于医保、社会、个人3:4:3的分担比例。
(四)市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在健康水平提升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升到70元,各项健康指标也有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79.7岁,比2009年增加2岁;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6.18/10万、婴儿死亡率2.02‰;市民健康素养水平10.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深圳医改措施
(一)加大对医改的组织协调力度。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2016年,深圳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了市医改领导小组,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委一把手为成员。2015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已2次专题听取医疗卫生工作汇报,并多次到医疗卫生系统调研,跟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市民代表沟通,多方收集意见。
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深圳财政卫生总投入达599.1亿元,年均增长13.9%,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达28.5%以上,2009年该比例为17.2%。
目前深圳市医疗服务体系按照两级架构建设:以市级医院为主体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以区级医疗机构为主体,构建”三级综合医院+社康中心“的紧密型医疗集团。
”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加快推进48个重大卫生项目建设,规划建设17个区域医疗中心,实现每个行政区有一家三级医院、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的目标;规划建设9个专科联盟,由三级医院和二级、一级医院推进专科联盟建设,通过专科联盟实现分级诊疗和上下联动。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政府于2015年5月,出台《深圳市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方案》,期望形成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绩效,维护公益性。
今年3月,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5月,出台《深圳市推动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7月,出台《深圳市推行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深圳市属公立医院专家进驻社康中心开展诊疗服务实施方案》、《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深圳市全面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实施方案》、《深圳市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圳市试点建立与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总额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深圳市医师执业注册和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改政策体系。
4.加强标准规范引领。
市医改办负责协调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细化操作方案,对各区完成医改任务的情况进行督导,对各项医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在全市通报,促进各区互相学习借鉴和整改,形成推动医改的整体合力。政府相关部门着力转变职能,进一步加强规划、标准、制度引领作用。
(二)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1.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结构
强基层,完善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
区域医疗中心:主要由市级医院承担,功能定位是医疗、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平台,承担区域内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服务。
基层医疗集团:主要解决区域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我们采取”院办院管“或集团化管理的方式,将区级综合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组建成紧密型医疗联合体。
集团化管理模式方面,罗湖区率先于2015年8月成立罗湖医院集团。目前,宝安区也分别成立了中医院集团、综合医院集团。在医院集团的架构下形成一个紧密型的一体化运作机制。主要是构建医院和社区协同服务的格局,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做好家庭医生服务。
院办院管模式方面,由政府主导、医院专业化管理。政府在社康中心基本建设、业务用房、全科医生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
举办医院负责,对社康中心实行专业化、一体化管理。通过”院办院管“模式形成了内在天然的分级诊疗体系,发挥医院在管理、人才、技术方面的保障优势,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院办院管“模式在促进专家下社区,促进上下联动,促进诊疗方案一致、用药目录一致、质量保障机制一致方面都一体化的管理优势。
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让家庭医生成为对接医院专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资源,连接医院-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桥梁和纽带,由家庭医生为其解决后续医疗服务流程,真正实现医院-社区服务的有机衔接。2015年,全市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重症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3%以上。
2.完善分级诊疗引导机制。
(1)实行财政分级补助。
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方面实行”以事定费“机制,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标准,降低对三级医院的门诊补助标准,相应提高三级医院的急诊、住院、科研教学补助标准,形成一个引导普通门诊下沉的财政引导机制。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方面,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70元,目前全国标准是45元。
(2)实行医疗收费分级管理
社康中心的收费标准在三级医院收费标准的基础上下调20%。对于进驻社康中心开展诊疗服务的专家,按照社康中心举办医院的标准收取诊金。准备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的70元中,拿出其中10元作为全科医生岗位津贴。
(3)实行医保约束激励
深圳市医保在引导分级诊疗、引导社区首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深圳市医保分三类:一档、二档、三档。二、三档参保人首诊必须到社康中心并按规定转诊。
一档参保人到社康中心首诊的,个人账户只需要支付70%,另外30%从统筹基金支付,直接到医院就诊的,则全部从个人账户支付。
(4)试点建立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制度
在罗湖区开展试点,对与罗湖医院集团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30多万参保人,社保部门按照上年度支出总额以及今年预计增支情况,核定今年签约参保人的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定额,并与罗湖医院集团签订总额管理协议,实行结余奖励、超支自付。
以此促进罗湖医院集团主动做好分级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试点以来,该院推出了10项家庭医生优惠服务项目,下属35家社康中心的诊疗量增长了62.2%,预计全年可突破300万人次;新增家庭医生签约对象21.89万人。
(三)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落实对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责任。
财政保障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我们建立了”以事定费“、专项补助、购买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首先是保证了国家规定的6项(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经费、人才培训、政策性亏损以及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项目全部落实,全市公立医院无负债经营。对儿科、精神科、中医等专科医院实行适当倾斜的补助政策,补助标准比综合医院高。
2.建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制度。
推进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建设,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名校名院运营管理新建公立医院,取消行政级别,由运营方组建专业化团队负责医院运营管理。目前,所有市级新建医院都按照这种模式推进建设。
在新建市属医院全面取消编制,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用。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由医院根据职责任务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同岗同酬,合理拉开医生、护士、医技、行政、辅助人员的薪酬待遇。目前,港大深圳医院走在最前面,是新建市属医院的代表。
试点建立了临床医生专业技术等级评价制度,淡化职称、学历、论文等要素,强化专业技术实力和工作实绩。其中对临床水平评定分为两类,一类是临床技术专业人员,另一类是实验室科研人员,有所区别。
健全总会计师、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制度。三级医院按要求设置总会计师,负责医院财务和资产管理事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周期性监督检查。
建立公立医院决策、人事、财务、采购、设备“五权”标准流程和监管平台,要求医院按照标准流程改造OA系统,相关数据与监管系统对接。
完善医院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动态公开公立医院的机构职能、规划、计划、资金信息、服务项目与价格等内容,提高医院运行管理透明度。
3.实施公立医院运营绩效考核。
制订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考评指导意见,每年对公立医院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医保支付及领导班子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建立医院运行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对公立医院的常态化监测、动态化考核。
四、加快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一)取消药品加成。
2012年,深圳全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费用。当时政策规定有三种路径可以补偿,深圳只走了一个路径:提高医生诊金。其中门诊诊查费每人次提高12元,住院诊查费每床日提高37元,以此弥补药品零差率亏损。其中诊查费提高部分从医保统筹基金中支付,直接减轻市民就医药品费用负担。
(二)推动医疗收费方式改革。
收费方式改革方面,试点全科门诊、住院服务“打包”收费。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推行全科门诊按每人次200元收取,包括挂号、诊金、常规检查、用药和治疗;住院每床日180元,包括常规诊疗、护理等费用(除药品、检查项目);试点对“甲状腺全切术”等10种手术病例实行住院打包收费。
(三)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在医保方面,建立了与总额预付、信用等级评定相衔接的按单元、按病种、按人头、按项目等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2015年,全市按病种支付的病种数量达到121个,按人头包干的社区门诊统筹制度覆盖人群858.7万人。
(四)推动药品采购供应制度改革
以降低药品价格为突破口,在保证用药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制定了深圳市药品集团采购方案,要求药品全市集中采购,预期集中采购降价幅度达到30%以上。目前正在遴选GPO组织。
GPO采购的药品价格包含配送费,也就是说药品采购的价格就是医院卖出的价格,中间再没有其他环节,让中间环节特别是采购后,医院和药品供应商、医药代表再也没有操作空间。通过这个机制,一方面降低药价,另一方面也是遏制灰色收入和不正之风。
2015年深圳全市药品采购总量规模是80亿元,按照这个目标,我们期望降低20亿元。降低以后腾出的空间,计划将其中的50%-70%用于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剩下部分直接让利给群众。
(五)医用耗材采购供应制度改革。
市属公立医院实行通用耗材集中采购,政府招标采购平台上5类低值医用耗材价格联合采购比原来自行采购降低了28%。
五、着力构建多元化办医体系
(一)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
深圳市原有社会办医数量多、规模小、影响力不大,我们出台了系列奖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做优。比如对取得二甲资质的社会办专科医院,或取得三乙和三甲资质的各类社会办医院,分别一次性奖励500万元, 1000万元, 2000万元。
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医保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保方面即属于基本医疗服务)给予财政补助,补助标准是每门诊人次20元、每住院床日60元。
目前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1.1%、33.8%;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4.16%、14.85%。
胡薇(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2012年,我曾参与撰写深圳医改调查和评估报告。我感觉深圳的医改确实走在全国前面。
一、深圳医改有四大亮点
概括深圳医改的亮点:第一,财政保障有力度;第二,资源配置有办法;第三,体制改革有新意;第四,医改总体有效果。
第一、财政投入有力度。实际上深圳财政实力非常强,对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非常到位,对民营医院、社会办医也有真金白银的补贴,像深圳这么大力度非常少见。除此之外,深圳对基层保障也很有力度,并且保障不是单纯在投入,而是建立一种科学的补偿机制,我个人认为是一种杠杆式的补偿机制,撬动其他资源引导服务方式变革。
第二、资源配置有办法。我们都知道,在整个医改当中,看病难主要问题就在于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够均衡。深圳在这个方面做到了两点:
第一点,就是从分级诊疗这个角度,上下联动、一体化运营。以罗湖医院集团为代表的集团化运营、社康中心为代表的院办院管。基层诊疗量达到了64%以上,全国只有43%,广东只有49%,应该说还是非常好的成绩。
第二点,资源供给不足这方面,深圳做的特别好的就是多元化办医。医改启动的时候,大家讨论就非常多,疑问也非常多,怎么来让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当中来,深圳有很多很有效的办法,除了财政补贴、奖励非常到位之外,还构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到位。从数据上看,社会办的机构诊疗服务量达到24%,这个也是在全国比较领先,广东大概是8.6%,全国在2014年是10%。
第三、体制改革有新意。我的主要感触是管办分开,即医管中心的设立。2009年医改文件后,很多城市都在成立医管中心,深圳当时一直在讨论,想成立一个法定机构,但是真正做起来时非常慎重、稳妥。
成立一个机构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把职责分开,把权限真的落实到医院,让医院有自主权,深圳想了很多办法。设立法定机构,制订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管理办法,在全国是很少见的。这个模式也值得借鉴。
但可能深圳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它是特区,具有立法权,同时跟香港比较接近等等。在政事分开,医院自主权、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人员管理等方面,深圳也走在前面。
除此之外,支付方式改革很有新意,包括罗湖医院集团试行的医保“总额管理、结余奖励”、港大深圳医院的打包付费、社康中心的按人头付费等等。
第四、医改总体有成效。医改是需要时间来检验。2009年推行医改的时候,曾经试图三年见成果。2012年评估的时候确实有成果,但是很多成果并不是那么明显,至少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深圳发展应该是走得很稳,很慎重,也走的很踏实,怎么评价医改的效果?从利益相关方来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对老百姓,老百姓直观感受看病贵、看病难可以改善,同时医疗服务满意度上升。从医院来看,医院目标是要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即要有自己的运营自主权。目前全国医院的工作负荷非常大,负债经营明显,医院让人感觉气喘吁吁,怎么让医院焕发活力,这也是一个评价标准。
第三,对医护人员,深圳很重视医护人员的体验,医护人员获得感、满足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第四,对政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要建立新的治理方式,对政府来说就是建立一个良性运转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公平,又高效,这个做起来比较困难,政府角色要精细化设计。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深圳都有明显改善。
二、对深圳医改的三点思考
跳出医改看深圳医改,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深圳的医改有独特性。全国医改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深圳的医改有没有独特性和特殊性?这种医改特殊性、独特性能不能具有可复制性?刘延东副总理说过中国医改没有可复制性,扩散性较低。
深圳确实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它的改革土壤确实非常好,因为城市很新,是一个特区,理念也很先进,利益阻碍没有那么深,很多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走在前面。
二是深圳人口特点很独特,深圳人口年龄结构非常轻,医保结余量非常大,让改革赢得很大空间。深圳人口结构是倒挂的,外来人口占比大概68%。
三是深圳还是一个财政实力非常雄厚的城市。2000年以后深圳一直在全国前三,去年财政收入增速大概是30%,在整个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这个增速是很厉害的。
四是深圳跟其他城市的医保不太一样,分一二三档,但是二三档没有个人帐户的,这个统筹资金给让政府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医保控费,可以用医保引导居民医疗服务行为,这是深圳特殊性。
第二,深圳的政府角色是非常有意思。我们讲政府治理的现代化,中国所有改革都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
深圳政府的主导作用很奇妙,一是保底线,这个深圳做到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到了。
二是促公平,这个很有特色,尤其体现在医疗服务市场,给社会办医同等的平台竞争。这是非常难得,投入很多精力在里面。
三是重视合作,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比如我们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有公办民营的方式,还有购买服务方式。我们讲公私合作也好或者未来PPP发展,这也是一个很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改革。
四是政府角色不是以前单纯权威式,或者单纯投入式的管理,深圳市政府至少用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做到了引导式发展,而不是强制医疗行为是什么样的或者社会办医应该怎么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你、鼓励你、吸引你,这个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第三、因为有特殊性,深圳未来的医改政策可以更积极。医改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倒逼式,比如三明医改是倒逼式,医保承受不了了,逼得你不得不改革。但是事实上深圳没有很强的逼迫性,深圳是主动积极的改革,这可能会迎来更多改革的空间。
深圳未来改革的空间要维持改革的可持续性、公平性,有几点可以提前做得更好:第一,财政收入还能不能保持这样高速增长。第二,人口结构会不会有一个大的变化。这几年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变成35岁了,原来只有30岁。所以深圳是不是可以把步子提前应对一些经济的挑战或者社会人口结构的挑战。此外,政府的角色可以变得更加精巧化。
新京报记者李丹丹:
深圳的老医院能否也取消行政级别?深圳要自己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将总费用降30%以上,这一点怎么能够做到?怎么保证?
罗乐宣:
去行政化我们是逐步在推进。现在新建的公立医院没有问题,我们新建市属医院,建好后都交给名院名校来运营,刚才说的所有权和运营权分开这些新建医院,包括交给南方医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山大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交付时,在协议中就明确要实行怎么样一个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特别是取消编制和行政级别。考虑到全国还没有全面推行去编制化,引进的有些核心人才有顾虑,我们给予编制备案管理,有编制的身份,但是来了以后就按照新的方式进行管理。
老医院目前没有全面开展,我们选取市眼科医院等一些专科医院开展试点推进。
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原来大家知道都在省级平台招标采购。目前深圳准备在市级建一个集团采购平台,全市公立医院作为一个集团采购单元,我们制订了集团采购管理办法来遴选集团采购组织。
跟内地其他地方不同,我们要求集团采购组织是一个药企,它首先对药品整个生产流通环节熟悉,对现在的药品流通价格的情况比较了解。第二,它要达到一定资质,有GSP认证,还要有信息化平台,而且能承担这样一个量。
为什么30%的降价目标?这也是在调查过程中,部分药企特别是有意做GPO的一些药企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可能的药企降价空间情况。而且这个降价幅度空间不是针对每一种药,是包括基药,品牌药(专利药)在内,总体上能够有30%以上的降价空间,这是我们自行开展集团采购的前提条件。
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我们还不如在原来的省级平台上采购。当然还要保证质量和安全,我们参考了其他地方的规定,做了一个质量分层分级标准。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保证30%以上的降价幅度。没有达到这个幅度,参与遴选的GPO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
GPO要承诺,前面是要降价,后面是要保证不要出现药品回扣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药品采购价格包含了配送费,同时我们还规定,目前GPO在深圳采购药品的时候,要选取深圳市现有排名前几位、配送量80%以上的配送商,保持配送格局稳定,有利于我们改革推进。
烧伤超人阿宝 - 宁方刚:
作为一个医生来讲,我觉得医疗行业对医改最关注两点:待遇、安全。深圳的医改如何提升这两方面?
罗乐宣:
第一个问题,医生待遇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落实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外,在运营机制上,我们主要有财政补助、医保偿付、医疗收费三个方面的筹资渠道,来保障医院正常运行,而不是单纯依靠医院自己的业务收入。
去年我们医院收入中用于医务人员的费用比重占42%,在全国这个比重还是比较大,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重视保障医生待遇。
现在我们也逐步在调整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我们做过一个分析,2014年整个收入结构里面,真正体现纯劳务价值的只占7%,就是我们说的挂号费、诊查费、护理费。
以劳务价值为主的手术费、治疗费占30%,很多都是在药品、耗材这部分占的费用比例高。床位费整个全年下来只占收入的2%。从这个结构来讲,我们需要调整结构。刚才说到药品零差率,在改革的时候,我们不搞药事服务费,但把能够让医务人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措施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方法来调整。尽管这些措施目前还不是非常到位,还在逐步调整过程,但说明我们非常关注医生的待遇问题。
第二个问题,大家都关注医患纠纷,医生安全问题。这个我们力推几个方面,第一,医改要求为医务人员购买医责险。港大深圳医院在开业时,就为每位医生购买了医疗责任险。
第二,医疗立法目前也在推进,从法律上保障医务人员安全,深圳的医疗条例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可能出台。
第三,我们跟公安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由政法委牵头,对暴力伤医零容忍。出现这方面纠纷和问题,公安干警的到位和处置职责越来越明确和清晰,而且反应比较及时。一旦有暴力伤医事件,无论如何先行政拘留,目前法规只能做到这一步,严重的刑事拘留。
另外,我们也加强了安保设施配备,每个医院都建立了警务室。一旦发生暴力伤医事件,我们卫生行政部门也要明确发声,还充分发挥医师协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声音在社会上建立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南方周末记者袁端端:
对社会办医的政策大概怎么样?落实情况怎么样?有了补贴之后,社会办医的积极性怎么样?放开了医疗市场后,怎么保证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罗乐宣:
社会办医政策是这几年在逐步推进。总体政策上看,主要是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床位补贴方面。具体来讲,办医院建设一张床位一次性补10万,减轻其在建设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成本。
不改变现有税收应收政策,但将地方税收纳税额度作为财政奖励返还额度。为本市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按20元/门诊人次、60元/住院床日的标准给予补贴。取得三级乙等和三级甲等资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奖励。取得“二甲”资质的社会办专科医院,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引导民营医院专科往高端方向发展。
还有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财政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按每月本科6000元,硕士7000,博士8500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民营医院规培生在深圳也同样享受这个政策。重点学科一年平均70万的建设经费,民营医院一样也有。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方,民营医院也是按照我们统一的标准进行质量评估,也一样公开。
目前深圳市共有128家医院,民营医院74家,公立医院58家,民营医院比多公立医院多。民营医疗机构在数量上在逐步增加,而且很多专科也发展很快。
麻醉超人钢铁侠 - 刘刚:
深圳有没有考虑在医院设立安检?深圳如何吸引医务人员留下来?深圳的GPO模式如何防止产生新的腐败?
罗乐宣:
第一个问题,我也在思考,是否要做安检。如果一个医院做到每个都安检的话,群众感受怎么样?会不会有负面影响?有没有法律上的保障?要做一个评估。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留住人?市委市政府最近专门研究人才住房问题。医改是系列工程,单靠我们不行,要有大的政策保障,制定更好的人才保障政策。我们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就设立了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对输出单位也有100万-300万元的奖励。
第三个问题,药改。我们不是因为医保无法支撑要改,而是想通过这个改革,让群众得实惠,又为医疗价格改革调整,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腾出空间。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设计药品采购改革方案时,不给回扣和不正之风留空间。GPO遴选方面,我们制订遴选条件,欢迎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遴选。
深圳市医管中心副主任林汉城:
医务人员人身安全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我梳理了最近一年多来的措施:
第一,所有医院设立警务室,24小时服务。
第二,公立医院全部配有安保小分队处置突发情况。比如出现了医患纠纷、暴力伤医、消防等问题,小分队要反应快速。我们做了测试,最快16秒钟到了急诊科,最慢的45秒。
第三,诊室里面,逐步推广一键报警系统和安装监控视频。出现什么情况,马上可以处理。
第四,对伤医事件进行演练,学习怎么处理突发伤医事件。
第五,开展医务人员安全培训。医务人员不能光埋头看病,也要有眼睛留意社会复杂的问题。
第六,对医疗纠纷隐患作了梳理,要求各个医院对可能发生纠纷,可能存在隐患的情况做梳理,就像安全生产一样建立台帐,对重点对象要严加防范。
罗乐宣:
改善医患关还应该加强医患沟通。港大深圳医院会保证就诊时间,全科15分钟,专科10分钟,这样患者满意度就较高。这个前提是要保证有一定工作量。现在我们的医务人员属于超负荷工作。
我们正在人大审议的医疗条例里有一条,就是合理界定医生工作量,由卫生行政部门具体制定各专业的工作量标准。为什么我要说这句呢,没有法律上给我们支持,我们核定工作量就没有法律依据,儿童医院院长给我说,如果按照工作量标准,儿童医院一天有一半病人不能看。
有了法律保障之后,我们宁愿看好其中一半,做到更好的医患沟通,另外一半做到合理分流。另外,还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合理分流患者,大部分专家看的是不应该由他看的普通疾病。这些都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新华社了望周刊记者张冉燃:
深圳有医院给全科医生30万年薪,这个年薪是怎样得出的?以及是什么样判断支撑你们提供这样的待遇?你们怎么看待全科医生?
罗乐宣:
给全科医生30万年薪是罗湖医院集团做的试点,医院集团向全国招聘30名年薪30万的全科医生。目前全市医务人员平均工资是21万,全科医生平均17.5万,罗湖区认为要吸引医疗人才愿意到社区工作,就一定要有比医院医生高的待遇水平。
他们希望用年薪激励机制与健康管理服务理念挂钩,达到岗位要求就给30万年薪,每年经过考核后发放。这是罗湖区的试点,全市其他区还没有。这是分级诊疗吸引优秀医疗人才下沉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
央视网杨静:
医改最直观感受就是百姓。医改前和医改后,百姓可以最直观感受到钱省在哪里?时间省在哪里?方便在哪里?能不能举一个实例说明一下。
罗乐宣:
大医院看病难,深圳目前还是比较突出。刚才说到结构,我们门诊量特别大。北大深圳医院一天门诊量8000到1万人次。
第一,最有成效就是预约诊疗。但是预约诊疗全市是统一一个号源池,全市有很多路径可以来实现预约挂号。这个预约挂号率,从我们刚开始觉得比较难推,到目前市属医院预约挂号比例已经达到67%,预约挂号平台每天放号量超过10万,实现预约诊疗的超过5万,我们都看得到每天的情况都在动态变化,不同时段不一样,提供了便捷的挂号服务。
第二,诊间预约。特别儿科这块比较明显。
第三,我们现在也在推健康卡,能够实现不仅仅是缴费功能和预约功能,还能够实现就医的时候医生能够看得到你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其他医院的就医情况。从信息化角度,实现改变就医习惯、改造就医流程,提升预约诊疗的便捷性。
搜狐记者铁瑾:
事业编制取消是想让医生更自由,具体是怎么样流动?实施之后,一线的医生对取消事业编制的反应如何?
罗乐宣:
取消编制后,肯定是促进医务人员流动。不会说好像离开这个岗位待遇就马上受影响。客观来讲在全国编制都还没有完全取消情况下,我们推进这个工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个逐步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编制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待遇。这也是人家不愿意去编制一个核心原因。要取消编制,我们现有一些跟编制挂钩的内容在政策上要逐步做一些调整。去编制以后,首先要保障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我们现在取消了编制,但新增了职业年金,通过年金机制保障待遇。
现在医务人员,原来有编制的不用说。但是现在我们有一半,差不多48.9%是聘用的。本身就存在有编制的和没编制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种两元结构待遇差距比较大,同工同酬方面我们只做到奖励性的绩效这块都一样,有编制没编制,你在这个岗位上该有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基础性绩效仍然是差别很大。因为这个政策,有编制的按原来政策执行。对于没编制人员,有些是高于有编制的。为什么?
引进个别特聘岗位,那是给你100万、200万也有。但是也有一些确实是按照一般聘用人员待遇,每个区每个单位又不一样,所以有这个差别。不同的医务人员对这个,他的感受,他的体会不一样。
确实,在整个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还没有很明确的情况下,大家对取消编制还会有一些顾虑,特别是我们引进人才的时候。但是取消编制仍然是未来医改的总体趋势。我们现在有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财政补偿机制不跟人头挂钩,跟工作量挂钩,对管理层来讲不会有很大的抵触。
从医生角度来讲,他只是关注进入这个平台对职业发展是不是有利,待遇上是不是有保障,只要这两方面都感觉比原来好了,我想医生就会支持、接受。
医谷链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