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间,海正药业发布公告,回应了上交所此前针对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所发出的事后审核问询。
本月9日,上交所分别就海正药业的盈利情况、运营情况、研发情况等3个大项共计12个小项进行问询。其中,上交所质疑的公司2015年度净利润骤降原因、重要产品特治星供销情况等问题,界面新闻也曾在今年2月份刊发的《主打药品未来销售难料 净利润归零可能只是海正药业业绩下滑的开始》一文中有过详细分析。而在海正药业此次的回复函中,一些细节情况得以进一步披露。
2015年,海正药业净利润遭遇“滑铁卢”:公司在去年实现净利润0.14亿元,较2014年同期下降95.59%。
年报中,海正药业将其业绩骤降的主要原因指向旗下主要药品销量严重下滑——“公司控股子公司海正辉瑞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原因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公司部分抗肿瘤类产品销量下滑及部分原料药因FDA进口警示而暂时不能进入美国市场导致销售收入减少以致利润下降”。
海正药业的主营业务为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内分泌、免疫抑制、抗抑郁、骨科等领域的原料药、制剂的研产销以及医药销售。医药销售占比最大,2014年,这项业务营收占比为40.69%,到2015年,该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扩大至64.86%。
其中,主打药品特治星曾经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的利润。而在特治星供货中断的同时,海正药业其他营收占比大、毛利率高的药品贡献度也在走低:抗肿瘤药、抗寄生虫及兽药等产品均出现超过10个百分点的营收降幅。
海正药业在回复函中表示,特治星产品原定在2015年会为公司带来16亿元的营收,因断货导致超过15亿营业收入的减少,另由于抗生素销售队伍缩编,特治星产品销售人员减少3/4,大型学术活动减少,对抗生素及其他协同推广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海正药业提供的特治星三年一期(2013-2015年、2016年1-3月)的供销数据显示,公司控股子公司海正辉瑞特治星在2013、2014年的供货量分别达到447.52万支、540.85万支。但这个数字到2015年却陡降至17.97万只,降幅超过90%。2016年一季度,特治星的供货量仅为1.7万支,而销售达2.04万支,供应远不能满足销售需求。
特治星的断货问题恶化为海正药业的一大“顽症”,于是,何时能够恢复供货则成了焦点。在去年11月份,公司曾发布公告称该产品预计会在2016年上半年全面恢复生产并保证供货。事实证明,这样的估计过于乐观。
本次回复函中,海正药业公布特治星供货问题的最新口径——海正辉瑞预计在2017年早期恢复特治星在中国市场的供应。海正辉瑞按目前库存维持医院最低供应,预计在恢复正常供货后,2017年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35%,2018年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70%,2019年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就部分原料药因FDA进口警示而暂时不能进入美国市场的事项,海正药业回复称,公司被列入进口警示的原料药2014年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1997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1.98%;销售毛利为11532万元,占公司毛利比例为3.41%;影响2015年9-12月份销售收入7241万元,销售毛利4744万元,2016年一季度影响收入5126万元,销售毛利2240万元。
海正药业强调,自去年3月FDA检查后至今,公司已接受国内外近80次官方和客户的检查,全部顺利通过,均无发现数据完整性问题。但在回复函中,海正药业并未提及这部分原料药何时可以恢复出口。
这样来看,今年海正药业业绩恐怕真的悬了。尽管在已经公布的一季度报告中,海正药业勉强收获了607.26万元、同比增幅20.06%的净利润成绩,但其扣非后的净利润却为56.13万元,较2015年同期下降91.45%。
来源:界面 作者:曹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