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罕见病”、“孤儿药”已然成为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研发竞赛的新宠,其中既有2年前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赛”的推波助澜,也有节节攀高的销售数字产生的现实考量。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最畅销的前10大药品中有7个拥有“孤儿药”的头衔。而这一年里美国FDA收到了472份“孤儿药”认定申请,同时发出了354份“孤儿药”资格认定,均创下历史纪录。
“孤儿药”= 畅销药?
或许人们会有疑问,为何治疗患病率低、患者人数少的罕见病的药品能击败常见病多发病用药跻身全球最畅销药品榜单top10?这和欧美药品监管机构对“孤儿药”的定义及认定程序有很大关系,在美国用于治疗患者不足20万的疾病的药品即可授予“孤儿药”资格,“孤儿药”资格和适应证相关连,而一个药品可以有多个适应证,只要有一项批准适应证获得“孤儿药”认定,这个药品通常就会被打上“孤儿药”标签。
2015年全球畅销药top10中的这些“孤儿药”,有不少品种其销售收入并非完全来自“孤儿药”适应证,但不可否认“孤儿药”资格认定所附带的一系列政策优惠刺激了其销售额的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了特殊政策以促进本国“孤儿药”的开发。除给予制药商更长的市场独占权外,孤儿药研发还可享受经费补助、临床研究放宽要求、优先审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而医疗保险机构从社会声誉角度宁可承担高药价,也不愿承担因拒绝承保或迫使患者自行支付较大部分药费而导致的负面形象的压力。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孤儿药”研发成本低、研发成功率高、定价压力小等一系列竞争优势,这些国家“孤儿药”因此而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FDA批准孤儿药数量最多的top20罕见病中,将近一半为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肾细胞癌、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表1),而在研发最热门的罕见病(以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量计)中,排名前4位的胰腺癌、卵巢癌、急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为肿瘤性疾病,因“冰桶挑战赛”而闻名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仅排名第7,其“孤儿药”资格认定产品数量不到胰腺癌的一半(表2)。
数据显示,无论从批准药品数还是资格认定数来看,top20罕见病中肿瘤类疾病均超过50%,而很多更为罕见且缺医少药的罕见病没有太多进展。事实上,当前欧美地区如火如荼的“孤儿药”研发热潮中,不乏制药厂商利用规则将适应症化整为零逐一申请以享受“孤儿药”特殊政策的现象,这偏离了政策的初衷,已经引起美国有识之士的关注。
省级“罕见病”官方定义出炉 “孤儿药”研发探路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孤儿药”的发展政策依赖性强。我国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就已提出鼓励罕见病用药的研发,CFDA出台的一系列新药审批改革文件中也提到了针对罕见病等特殊群体用药要给予加快审评、优先审评,然而,和欧美发达地区“孤儿药”研发销售两旺的情形相比,我国“孤儿药”领域的发展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孤儿药”所针对的“罕见病”难以定义。而罕见病无定义,“孤儿药”扶持政策也就无从建立。
在今年第9个国际罕见病日(2月29日)前夕,上海市卫计委发布了《上海市主要罕见病名录(2016版)》,该名录明确将56种疾病列为上海市的罕见病,以“正面清单”的形式给出了我国首个带官方色彩的“罕见病”定义。
此前已有报道,在上海发布名录之前约1个月,国家卫计委成立了“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其首要的职责就是研究提出罕见病定义及病种范围,上海版罕见病名录是否会加快国家级罕见病官方定义的出炉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关注“孤儿药”的小伙伴们不妨从上海的这份名单着手,先准备起来吧!以下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列入上海市罕见病名录中的这56种罕见病在 “孤儿药”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的药物上市及在研情况。
数据显示,名单中50%的病种在美国已有产品被给予“孤儿药”资格,其中16种疾病已有相应的“孤儿药”批准上市,血友病获批“孤儿药”数量最多,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次之,戈谢病第三。在研方面,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产品较多的病种,包括血友病、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症、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戈谢病、法布雷病、Prader-Willi综合征等。
医谷链
来源:医药地理 作者:赖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