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大量高层媒体对三明医改报道,其实是在告诉人们三明医改极有可能在全国推行,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这无疑应该引起医药行业的重视与思考,如何应对“三明”到来给医药带来巨大冲击?
首先要分析三明医改是如何“改药”,它是如何“腾笼拦鸟”?
有媒体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发现,三明医改受到关注,主要来源于医保扭亏和医院增收,政府满意,其“腾笼拦鸟”之策就是狠压药占比、零加价销售的同时,在“违背”上级“不准二次议价”政策下实施“药品限价采购”等一系列重拳,用公立医院药品垄断优势,大量挤压药价虚高水分,比如3年将药占比下压20个百分点,通过对“重点药品监控”“惩治药品回扣”让多数药品大幅降价,提高医务性收费占比。有专家预言,推广三明医改将倒逼医药行业压缩减少流通链中的诸多环节,挤压价格虚高水分。
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市医保局推出带量与GPO采购两大“砍价神器”,福建省级招标采购部分中标药品降幅为18.01%,议价降幅为8.28%,特定药品降幅为22.59%,均说明投标药品价格的确存在虚高;有资料显示,2013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速17.9%,2014年12.5%,比2011年减半。2010年利润增速32.7%,2013年17.6%,2014年仅有12%。有专业人士分析,今明两年增速预计在11%左右,利润总额增速在7.5%左右,持下滑趋势。这均表明医药改革势在必行。
其实医药行业也应心知肚明,流通加码的确为已成为障碍医药发展的关卡。有经济学家分析,目前药品出厂价格与零售价格相差4到5倍,巨大差价利润分配比为:医生回扣30%,医药代理20%,省级过票10%,配送6%,医院15%到20%;三明市正是发现药品虚高价格的来源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使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即便如此,三明医改人士仍说目前的中标药价仍高于出厂价的3倍,部分药商因“利益”下滑而“出走”三明到他地谋利,但目前来看,对三明公立医院用药还无大的影响。
虽“治标”缓解医改暂时性困难,但推行三明医改能给“治本”争取时间与空间。这是一位高层官员对三明医改的评价,透露出三明医改有望全国推行。因此笔者认为,这需要医药界尽快研究解决三明医改带给医药的运营难题。
如前所述,记者的采访发现其实给医药行业应对“三明医改”指了路子,那就是下决心、下大力气在医药运营上转型升级,重点在流通上进行改革,打破拆除目前的医药流通链,减少压缩“膨胀”“升高”药品价格的所有环节与渠道,加强市场主导作用,比如组建融市场调配、价格谈判、运输、配送为一体的销售服务实体,施行厂家直销,减少多级代理及多层批发,比如下线药品直接“下沉”基层连锁经营或医疗机构“二次议价”,以此大大减少或压缩“膨胀”“提升”药品终端价格的流通环节,降低终端药品价格,这样,有产品质量的护驾,就能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药企利润,壮大发展实力。
这当然需要有合适、恰当、可行的运作载体,否则效果可想而知,怎么办?
对此,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提出,“互联网+”医药有开发价值。通过“互联网+”对医药运营转型升级,对医药供给结构进行改革,在流通链条上找突破点,给流通一个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缩短、减少或干脆去除没有市场价值的个别流通环节,如多级代理、多层批发等,将下线药品通过互联网直接与基层医药批发或药店、医疗机构挂钩洽谈,通过自己的配送机构直接将药品送达基层,大大降低终端药品价格,若能这样,完全可以有资格和理由、讲条件,反客为主,让政府集采围着自己转,就能扩大市场影响力和份额,为自己的发展壮大打基础,给动力,政府也就不会再在重复、繁杂、冗长的供给链上“挑肥拣瘦”挤压“水分”,给医药企业发展找“难题”。
当然,这样做有可能涉及抵触现行的医药管理规章和医药行业的一些运营制度,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或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予以支持。笔者认为,既然三明医改有望全国推广,政府就有必要针对三明医改可能给医药行业在某些方面带来的矛盾冲突,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新的政策与法规进行疏导、协调,支持“互联网+”打造搭建“三医”联动操作平台,推进医改进程。
不过也的确有让人高兴的信息,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会指出,“要允许公立医院单独或组团采购,建立医院与生产企业直接交易的互联网平台……”,允许“二次议价”,这为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互联网+”医药提供极大帮助支持,着实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医谷链
来源:医谷网 作者: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 孟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