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一场寒潮“突袭”,让大半个中国的人们体会了罕见的寒冷滋味。当然,人们多穿衣少吹风就能轻易熬过去了。
然而,在医药行业,过去一年积蓄的“冷气”才刚拂面而来。2015年医药行业的整体规模增速再创新低,利润总额增幅在上半年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医药人将拿什么来熬过这场“寒潮”?!
市场总体概况:总规模13775亿元,同比增长7.6%
根据国内专业医药数据研究机构中康CMH发布的2015年全年医药市场数据,2015年医药终端市场总体规模13775亿元(按零售价计算,下同),同比仅增长7.6%,增速比2014年大幅下降5.6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历史新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9%和12.8%,同比分别下降了4.76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
结合两者的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下半年医药行业的景气度继续滑坡,这一点也可以从部分已经公布年报的医药上市公司得到佐证。截至1月20日,已公布2015年业绩预告的41家医药上市公司中,业绩下滑和亏损的企业比例达到29.3%。例如:中恒集团公布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15年净利润同比下滑60%-80%;益佰制药净利润下滑55%-65%。随着更多的医药上市公司年报陆续公布,我们还会见到更多的企业业绩严重下滑。
细分来看:处方药增速低于市场平均增速 外资份额下降
从处方类型来看,处方药一直是医药企业利润核心,但是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处方药情况不容乐观。CMH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处方药总体规模1175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9%,低于市场平均7.6%的增幅。与之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OTC市场规模依然保持11%的增长,基本与2014年的增长持平。
从成分来看(注:未纳入网上药店的30亿元),2015年中成药市场规模达到3457亿元,同比增长7.2%,而化学药销售规模达1028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6%。中成药过去多年的相对优势,在2015年出现了逆转。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3年和2014年医药工业运行数据,2013年中成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1%,化学药同比增长15.8%。2014年中成药同比增长13.1%,而同期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3%。可以看出,化学药营收同比增长,与中成药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在2015年反超。
从内外资药企的表现看(注:未纳入网上药店的30亿元),2015年,外资药企在中国内地整体药品销售规模高达3093亿元,同比增长6.9%,低于平均水平。外资药品市场份额下降到22.5%。本土企业的规模为10652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平均水平。
各市场终端情况:县域等级医院一跃成第二终端
从各大终端来看,2015年药品销售增长最快的终端非网上药店莫属:销售规模30亿元,同比增长57.9%。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民购物方式的转变,医药电商近年来在国内受到业内外的追捧,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掘金医药市场以外,2015年我们还见证了传统零售药店企业以及其他工业企业加入其中。
2015年各大终端药品销售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康CMH
2013-2015年OTC和RX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中康CMH
2013-2015年化学药和中成药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中康CMH
2013-2015年内外资药品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中康CMH
零售药店和城市基层终端也取得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增长分别达到11.6%和11.7%。从规模来看,2015年零售药店市场规模达2260亿元,而城市基层医院820亿元。这两个终端受益于城市等级医院的患者转移比较明显。
在近些年政府强基层、分级诊疗等政策的带动下,县域等级医院近年来发展很快,2015年县域等级医院销售规模达到2470亿元,同比增长9.7%,成为继城市等级医院后的第二大终端。
城市等级医院仍是最大的医药终端市场,2015年销售规模为7515亿元,同比增长5.8%,直接拉低了整个医药市场的整体增速。此外,低于整个行业增速的终端还有农村基层医疗市场,2015年市场增长幅度只有1.9%。
目前,城市等级医院依然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配置,但是在等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明显低于基层医疗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基层医院就诊。随着医改政策的推进,医疗资源配置会逐步得到平衡,等级医院用药规模也将趋于平稳增长。
城市等级医院分流的患者,部分进入了县域等级医院和城市基层医院。尤其是在国家倡导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县域等级医院和城市基层医院用药近年来增长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而另外一部分患者则流进了药店,尤其是部分处方药企业,将渠道转移至零售药店后,零售药店迎来了新一轮增长期。
国内外主流药企表现:国进外退
从主流企业来看,目前外资药品销售规模前十的厂家,销售规模达到1672亿元,占到了所有外资药企药品销售规模的54.1%,而国内药企药品销售规模前十的厂家,销售总额为1469亿元,占到了所有本土药企药品销售规模的13.7%。
无论是集中度还是平均销售额,国内药企与外资药企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销售规模TOP10药企,年平均销售规模也比外资药企少20亿元。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差距在缩小,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鼓励进口替代之后,“国进外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仿制药领域。
这一点可以从内外资主流药企看出来。对比内外资药品销售TOP10企业,外资药企在2015年销售规模增幅为7.2%,而本土药企为7.6%。本土企业的增长略好于外资药企。
在华药品销售规模最大的药企依然是辉瑞,紧随其后的是阿斯利康和拜耳,销售规模都超过了200亿元,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这三家药企都保持了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2015年同比销售规模分别增长了8.1%、11.5%和9.3%。
内资药企TOP10中,广药白云山、扬子江和哈药集团药品销售规模位居前三,但是超过200亿规模的只有前两家。从国内TOP10企业的增长来看,步长制药、瑞阳制药、广药白云山位居前三。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在上述20家药企中,内外资药企均有一家销售规模出现负增长,包括GSK和科伦药业,分别下降了2.4%和3.6%。
2015年外资医药企业市场份额TOP10
数据来源:中康CMH
2015年本土医药企业市场份额TOP10
数据来源:中康CMH
总结
多年来,医药行业都被认为是朝阳行业,尤其是在国家加大医保覆盖面、提高医保筹资水平的背景下,从2009年开始,医药行业迎来了一轮蓬勃发展期,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09-2013年的5年中,医药工业产值规模增长超过20%,到2014年以后,增幅一路回落。
一直以来,业内分析医药行业发展空间都是以民众的需要来判断,包括民众的健康意识增长、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城镇化的推进,但是在近两年来,医保资金不足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医保控费就成为这两年国家主推的一项医改政策。民众健康需要并不等同于民众需求,支付能力不足仍然是最大的障碍。
在这两年医改宣传中,也总是将控制药价成果显著放在首位,在招标降价、药占比限制、二次议价等层出不穷的杀价政策下,未来药品市场的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任何行业的景气度都与供需平衡相关,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在医保资金出现缺口的当下,我们不能再以“十二五”期间的标准,去评判现阶段医药行业增长情况,从工业企业角度来看,目前药品市场面临着招标降价和药品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
如何摆脱目前这种困境,单纯从渠道转移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办法并不可持续,很多企业在转型中可能会消失,尤其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新渠道开拓能力以及没有新品接力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败阵。
剩下的将是那些拥有创新能力、新渠道开拓能力以及产品优势突出的企业,例如创新型药企、国际化市场开拓力强的药企。当然,对传统药企而言,当下国内药品市场还会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例如品牌力强的OTC产品、中药配方颗粒、能够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类药品。
对于那些无力或者无心做创新的企业,渠道转移也是一条可行的路,例如OTC转战农村基层,处方药进入零售药店的。。。不过要提醒的是,每个渠道的开拓,都有特定的营销模式,以往一种模式吃天下的做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医药人,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新康界 作者:中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