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版抑制高药价的计划已经出炉,医药生物界一时噤若寒蝉,然而不同的声音依然存在。最近一周,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对特效药药价一夕暴涨的的“红颜之怒”已经闹的沸沸扬扬。在发布了那条导致美股生物科技板块“一夕入冬”的推文后,希拉里版抑制高药价的计划已经出炉,该如何评价希氏的计划呢?
今年9月份,32岁的前对冲基金经理Martin Shkreli创办的企业图灵制药(Turing Pharmaceuticals)将一种艾滋病和癌症患者的抗感染药物的价格从每片13.5美元提高至750美元,涨幅达到5500%,一盒药的售价高达2万美元,而这种药在62年前就已问世,生产成本仅为1美元。在纽约时报对此事作出报道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火冒三丈,高呼要打击这种行为。
希拉里9月21日的推文引发了生物医药领域的轩然大波
希拉里的介入使得医药生物界噤若寒蝉,纳斯达克生物科技股板块仅9月21日一天就损失了380亿美元,一周后,纳斯达克生物指数彻底进入熊市区域,从7月高位上下跌了22%。
希拉里也并非光说不做之辈,在此后爱荷华州的讨论会上,希拉里公布了一项旨在限制医药公司暴利的政策,内容大致包含:
1、对制药企业直接向消费者进行药品广告营销采取限制措施,同时废除广告费用的税收抵免
2、要求制药企业从营收中拿出特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发,否则将面临罚款并被取消研发税收抵免优惠
3、对药品自负费用设置上限额度
4、缩短生物药的专属销售期
5、建议禁止仿制药公司之间签订“延迟支付”协议
6、允许药物再进口
7、对新药审批的前提是必须要证明相比现有药物具有根本性的效果改善
8、给予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一定的药价谈判权限以控制成本
老实说,希拉里的计划看上去不错,也的确得到了很多深受药品掠夺性定价困扰的美国人的欢迎。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研究报告称,美国品牌处方药价格最高达到其它国家的三倍,人均额是部分发达国家的两倍多。
但是,不同的声音依然存在
彭博新闻近日就此发表评论认为,禁止仿制药公司之间签订“延迟支付”协议、要求制药公司特定比例的研发投入等措施无疑将会对药价下降产生积极作用,但其他相关措施更多的将会带来医药行业的“不经济性”。
以希拉里提出的对制药公司进行研发投入设置比例这条措施来说,其实无需类似“紧箍咒”,药企已经在研发投入方面注入巨资,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个比例还应该更高一些呢?更可笑的是,希拉里还希望一刀切,为所有制药企业划定一个统一的比例。
彭博新闻的评论称,希拉里的方案会导致一个怪异的结果:如果一家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或专利购买等方式获得一项药物的所有权并将其推向市场,还不如自己研发营销来的划算。
这篇文章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一论点的:一个药企研发获得一项药品的专利权后是自行包装上市,还是向其他公司出售专利权在经济收益上应该是大体差不多的。前者获得的利益可能更丰厚一些,但是需要赔上审批的功夫和费用、承担市场风险,后者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规避市场风险,但药品上市后的超额利润就没办法获取。现在,希拉里的“计划”可能会扭曲这一平衡关系:人为地降低了药品专利权的价值,迫使一些生物科技创业公司不得不自己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这既耗时又不是他们所擅长。最终,这将减少新药创新,最终损害公众的利益。
哈佛大学的教授AmitabhChandra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称希拉里的主张“很傻很天真”(an astonishingly nave approach)。坐地起价的药企固然可恨,但希拉里将医疗费用过高的板子完全打向药价也似乎不妥,毕竟很多情况药物治疗还是比其他替代疗法更加经济实惠。比如冠心病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还是比动脉搭桥手术要便宜很多。
彭博新闻的评论进一步分析为何从舆论民意到股市都对生物医药企业亮出了“黄牌”。
在大幅涨价后,图灵制药的创始人Martin Shkreli已经人人喊打,如今他还能笑得出来么?
首先,你以为药企只是在卖给你小小的药片,但实际上,制造这些药丸并不花什么钱,药企真正卖给你的是那一纸说明书,提醒你何时服用多少剂量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这些结论都需要药企花上动辄数十亿美元去实验验证。但是要命的是,消费者们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曲折,他们只是对生产成本1美元的药卖750美元爆发了朴素的“仇恨”。
其次,患者如果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他们对药价的敏感性就会高很多,而对偶尔一次的医生诊疗费用相对就不那么在意。
再者,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与医生有过面对面的接触,如果是慢性病患者,与医生可能形成更为持久亲密的关系,而几乎没有患者会认识他们服用的药品的制造者。人们习惯对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客气,而如果是素未谋面的人,当他们要为你吃的每一粒药丸“劫掠”你,还动辄提价时,你当然不会对他们有好的脸色和评价。
彭博新闻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诛心之论”:从经济学上讲,希拉里的计划并没有多大意义。在政治上,她提出的很多主张也几乎没有可能在国会得到通过,即使希拉里最终能如愿入主白宫,将一些措施落实,经过国会过滤后的条文也将面目全非。但从选情考虑,希拉里则为自己捞足了眼球,考虑到希拉里正在通往白宫的道路上衔枚疾进,如此色彩鲜明的口号但并不理性经济的“计划”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