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很多朋友都在热议或者撰文此次青蒿素获诺奖事件,我们有幸在几年前拜访过桂林南药(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深知青蒿素产业的社会意义之大,我们也想通过对这次行业热点的挖掘,讨论中医药如何获得诺奖青睐,还有哪些中医药品种值得长期跟踪,整个中医药产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站在投资的角度看
1、整体格局相对平稳,需求也相对稳定(全球疟疾人数3-5亿人次,主要在非洲),其中预计诺华等外资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201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桂林南药(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的份额在10%左右,预计2014年份额在15-20%,收入规模约2亿人民币。
2、此次青蒿素诺贝尔获奖,短期对行业的业绩影响小,倘若炒作情绪兴起,相关个股有望被市场关注:复星医药、昆药集团。
复星医药(600196):拥有最多的通过WHO认证的制剂,也是国内抗疟制剂的最大出口企业之一,已获得WHO采购资格,是青蒿素产业的龙头。
昆药集团(600422):是世界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商,拥有七个蒿甲醚系列产品,其中蒿甲醚注射液和复方蒿甲醚片被列为WHO基本用药,参与起草制定的5个蒿甲醚系列药品质量标准收载于国际药典标准。
3、后续尚需跟踪对产业格局有影响的品种:抗疟疫苗有望2015年上市。
纳森兹韦格夫妇(露丝和维克多)也与屠呦呦一起获得了沃伦·阿尔珀特奖,他们则是研究抗疟疫苗的先驱。他们的关键发现是给小鼠注射经过射线处理的疟原虫可诱发其免疫反应,产生了针对疟原虫的活性抗体,发现了疟原虫表面的抗原蛋白CSP。动物研究显示了该蛋白的亚基能够再诱导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分子和肝脏细胞结合,从而保护机体。他们在技术上也有领先的突破,基于该原理的抗疟疫苗目前已由葛兰素史克生产,并有望在2015年底获批上市。
从青蒿素的发现源自中医药领域的角度看,中医药如何获得类似至高荣誉
1、当前看,必要条件是作为首创的技术或药物,最好是化合物或单体。
2、第一时间申请专利,或者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虽然当时发现青蒿素时没有专利意识,但是各国仿制该药,获得学术界高度认同。
3、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作为一线用药,挽救众多生命。
是否还有更多的中医药瑰宝尚待世界去发现?趣谈现实中的遗憾:三氧化二砷的荣誉却不属于中医药
中医药对青蒿素的发现有直接贡献,中医属于一类科学理论,而迄今为止很多药物的发现都是靠大规模的筛选,青蒿素虽然没有利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但却借助中药研究中常用的“拆方”方法,即将配伍的中药中君药的有效成分区分出来(这并未否定中药配伍的原理,只是为了证明药效的合理科学性)。
砒霜对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双盲试验证明,川芎和芍药提取物能够减轻冠脉再狭窄;血府逐瘀汤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显著疗效。但这些发现却不能像青蒿素一样赶上世界疟疾爆发之际,因WHO的采购而为世人知道青蒿素的发现来自中国。
三氧化二砷(As2O3)是中药砒霜的有效成分,1973年张亭栋发现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具有治疗作用,直至1979年完全清楚三氧化二砷最佳适应症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五年生存率为50-70%,完全缓解率为90%。1998年,世界最权威的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美国纽约的Sloan Kettering癌症纪念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给常规化疗后复发的12例APL病人使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NEJM发表的文章导致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2000年9月,美国FDA正式批准三氧化二砷用于复发的或难治性APL的临床治疗(与反式维甲酸联用)。
西方人将三氧化二砷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早在1878年,Fowler氏溶液(含亚砷酸钾)就用来减少两位正常人及一名白血病人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目。1910年,有机砷剂Salvarsan(洒尔佛散)已被用来治疗梅毒和锥虫病,1930年,砷剂就被证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有效。由于文革时期信息封闭,虽张亭栋被《纽约时报》报道过,但其英文论文较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工作。几乎所有英文文献作者都不知道张亭栋的在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中的关键作用,引用的文献不提他的名字,更不知道早在1973年至1979年就已经发表过治疗白血病的中文文献。很多英文文献,甚至国内学者发表的外文文献都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发现引成1992年的其他学者的文献。1996年《Science》对三氧化二砷的介绍,虽然提到了张亭栋,但说他的文章发表于1992年。从而世人认为,中国人在三氧化二砷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上,既不是原创,也不是首创。
2002年7月15日出版的《癌症研究》上发表了一篇三氧化二砷的研究综述,提到早在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砷剂(二硫化二砷、三硫化二砷)就被用来医治溃疡,19世纪就已经用来治疗白血病,但却回避了中国在70年代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事实。因此,世人认为,三氧化二砷治疗APL既不是中国人原创,也不是中国人首创,更没得到国外学术界认可,所以,中国人对于三氧化二砷的发现,并不能取得青蒿素作为中医药抗疟那样的荣誉。诺贝尔只承认完全自主的创新,证人便是国际学术界。
浅谈中医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笔者虽然在传统中医药氛围的家庭里长大,但期间也曾怀疑过中医药的可信度,直到亲眼看见很多疑难杂症被中医药轻取拿下,才逐渐开始重新认识岐黄之术的魅力,近些年访谈中药企业和一些名老中医之后,也深知这个产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1、中药的药材种植不规范、不道地,炮制不遵循古法,导致药物的疗效下降。借同仁堂的古训: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好的中药制剂应该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而当今的现实是,环境污染,药材种植不道地,不规范,甚至因为牟利而造假者仍存在,饮片的制取工艺含硫量高,包括后续的炮制不规范等等。
2、临床经验丰富的好中医大夫日益稀缺,科学运用中药治疗的水平整体有下降风险:中医自古医药不能分家,中医理论的八纲辨证具有哲学思维,认为个体有差异,应该辩证对待每个人的体质和致病原因(貌似很符合当前的个性化治疗理念),医心和医身得组合活用,但是辩证的运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去给病人辩症,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大夫去完成,然后再以“君、臣、佐、使”的组方用药和个性化剂量搭配。而如今,懂得用好药的中医大夫日益稀缺,同时,现在很多复方制剂都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中成药,留给中医大夫在组方和剂量使用上的调整空间也变小。
3、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药制剂的日使用金额整体不高,临床推广费用相对西药有一定的劣势(不含中药注射剂),整体而言,综合医院对于处方中药的动力不足,叠加中药制剂进入一线用药的品种原本就不多,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一度出现部分中医大夫积极处方西药的怪象。
4、研发思路逐渐西化有利也有弊。工业化的生产研发思路,使得现在的中药产业习惯用量化的微观思维对待原本可能是宏观的问题。中药跟西药不一样,西药质量控制比较简单,它的标准非常简单,而中药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复方制剂),可能成百成千,你再仔细看的话可能是上万的微量,所以中药复方制剂的量化研究难度较大。
浅谈中医药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1、精选药材,把控炮制工艺。加强中药材的GAP体系监管,推广含硫量低的饮片技术工艺等。
2、加大对中医大夫队伍的培养规模和力度。
3、研发和治疗的思路多样化:既应该有量化的思维(研究单体,挖掘化合物),比如青蒿素的发现;也应该有宏观的思维,比如药店安排坐堂的中医大夫,辨证论治。
4、扬长避短,发挥治疗慢性疾病和预防的功能,并开发功能性食品。在慢性病的治疗和预防领域里,中药有相对的优势,心脑血管、肝病、糖尿病、肿瘤、烧伤、呼吸系统等领域值得深度研发。除去天士力和四朵金花(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传统名将们的当家防治产品之外,还有其他值得长期跟踪的中药品种(此处只为举例,不是刻意推荐个股):比如贵州百灵的糖宁通(糖尿病,不排除可以找到有效化合物的机会)、精华制药的大柴胡颗粒(肝胆排石)和金荞麦片(急性肺脓疡)等。开发功能性食品里,方法论比较科学的有:东阿阿胶的桃花姬、阿胶枣,江中集团的猴姑饼干等。
来源:华泰医讯 作者:华泰证券医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