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型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是通过基因改造后获得靶抗原单克隆抗体单链可变区(scFv)的T细胞。CAR-T通过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因此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还可以避免因肿瘤细胞MHC下调或丢失导致的免疫逃逸。而且通过在嵌合基因设计时增加共刺激分子信号,可增强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CAR-T的设计已经越来越完善,手段也越来越多。
大量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证明,CAR-T在血液肿瘤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免疫细胞治疗的最大热点。各大制药公司及生物公司也纷纷加入CAR-T的研发与临床转化大潮。
CAR-T技术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观察病毒载体是否会带来有害的插入性突变;
(2)CAR-T的临床应用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包括on-target效应(主要有肿瘤溶解综合征、细胞因子风暴、巨噬细胞综合征、神经毒性、B细胞缺如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off-target效应;
(3)CAR-T的临床试验结果各个中心结果不一,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化治疗;
(4)CAR-T的设计及培养制备成本过高;
CAR-T技术优化及临床试验的改进:
(1)多个中心尝试开发通用型CAR-T,即釆用正常第三方细胞来源的T细胞。通过敲除内源性TCR基因以排除同种异体TCR导致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且能进一步提高CAR-T的杀肿瘤效率。这种策略显著拓宽了CAR-T的细胞来源,避免因患者自体T细胞因数量低、功能不充分、扩增能力差等限制应用。第三方细胞来源的CAR-T还具备易于操作、重复性好等优势,更有利于大批量临床应用。
(2)以往的研究报告更多用自体CAR-T联合化疗降低肿瘤负荷,以提高缓解率。而56届ASH会议上,Kebriaei等报告了在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患者中,通过供者CAR-T清除免疫残留的探索及其应用意义。allo-HSCT后回输供者的CAR-T可有效防治白血病复发,并避免了自体肿瘤细胞污染。而且供者来源的未转染T细胞还能清除受者体内丢失了CD19抗原的肿瘤细胞,可防止因肿瘤抗原逃逸导致的复发。
(3)对于CAR-T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目前的主要策略是改用非病毒载体改造CAR-T,及通过自杀基因控制CAR-T的过度扩增及严重不良反应。本届ASH会议报道的非病毒基因转染方式包括 睡美人(SB)转座子系统 和mRNA转染。自杀基因已有多种,可诱导的Caspase9转基因(iCasp9)是目前较理想的自杀基因,它无免疫原性且能在24h内引起95 %以上的转基因细胞快速凋亡。iCasp9介导的细胞凋亡可由小分子二聚体AP1903触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目前报道的CAR-T临床前或临床试验都是用成熟T细胞改造成的CAR-T,通常在体内持续时间短,而限制临床效果并易导致肿瘤复发。几个研究中心开始探索将造血干细胞基因修饰成CAR-T的可行性,这种CAR-T可持续存在于体内(可达35周)并可分化成多系别靶标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在HSCT过程中釆用这种CAR-T尤其有利。
(5)其他一些新策略的报道,如能产生双特异性衔接分子的CAR-T(ENG-CAR-T),通过持续产生抗CD19及抗CD3同时募集B系肿瘤细胞和T细胞。这样不仅可利用CAR-T直接杀伤脾瘤细胞,而且募集的T细胞也有抗肿瘤作用。ENG-CAR-T比直接输注半衰期短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更强、更持久的抗肿瘤作用。
(6)针对单个靶标的CAR-T治疗时肿瘤复发或无效问题,一些中心开发出多靶标的CAR-T,临床前实验显示出更强的抗瘤效应。CD123可能是难治复发B-ALL的又一个重要肿瘤靶标。在临床前实验中,CD123-CAR-T对CD19-ALL小鼠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联合CD19-CAR-T及CD123-CAR-T治疗B-ALL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关于睡美人(SB)转座子系统
转座子(transposon)是自然发生的遗传因子,是指在基因组中可以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最先在玉米中被发现,以后在细菌、真菌及动植物中也都有发现。如玉米的Ac/Ds、Spm/En类及金鱼草的Tam类转座子,果蝇的P因子,来源于鳞翅目昆虫的piggyBac转座子等。
作为基因工具,转座子在植物、细菌、真菌、昆虫中的应用较多。虽然脊椎动物基因组中也存在大量的转座子,但是绝大多数的转座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已经失活了,长期以来转座系统在脊椎动物中的应用是空白。1997年,Ivics等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鲑鱼基因组中一个已经失活的转座系统重建,恢复了它的活性。由于这个转座系统已经“沉睡”了1000万年,因此被取名为“睡美人”(sleepingbeauty,SB)转座系统。SB转座子在脊椎动物中比其他转座子活性要高,在鱼类、小鼠的体内和体外培养的人的细胞中均已显示出转座活性。SB转座系统在基因治疗、基因转移和基因标签等方面都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B转座子的应用也促进了其他转座子(或转座系统)的研究进展,诸如FrogPrince、Tol2、φc31和反转录转座子L1等。
来源:细胞培养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