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第七届DIA年会上,FDA原局长和CFDA注册管理司官员分别就药品监管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脸谱君呈现第一手现场资料,供诸位参照。
FDA原局长玛格丽特·汉伯格:监管如果不够聪明就会被骂拖后腿
5月25日,刚刚卸任不久的FDA原局长玛格丽特·汉伯格(Margaret Hamburg)在第七届药物信息协会中国年会上(简称DIA)发表主题演讲。她指出:“作为监管机构,应该做到Strong(强大)和Smart(聪明),否则就会面临质疑——监管会拖创新的后腿。”当然,她说的是FDA,不是CFDA。
同时她强调监管机构不能是“黑匣子”,所做的决策和过程必须对公众开放,否则,公众只会想到最坏的结果。以下为演讲内容摘要:
过去几年,外界给FDA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我们不仅药在产品批准、上市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平衡,更需要面对新技术、人口增长以及生活品质提升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会。比如日前在美国热议的基因测序技术,药品监督和立法管理都必须快速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然而,FDA也常常会面临其他监管机构共同面临的质疑:监管会拖创新的后腿。
我个人相信,监管机构应该更加强势,必须成为创新的把门人。未来的监管机构应该做到Strong和Smart。我们要构建一个非常好的通道,借助科学化的监管环境让所有人受益。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推进审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的确,现在评估新产品越来越难,监管机构还必须提高效率满足新的药物,比如生物类似药、纳米药物甚至3D打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正在挑战监管的范式。
这不仅是监管机构的挑战,整个产品研发的生态系统都需要做出调整,学界、政界、行业、医生、付费方,特别是来自患者的声音,因为健康跟国家的经济、政策、医疗成本和医改主题挂钩。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全新的战略,需要收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要鼓励跨国合作,鼓励跨学科交流,进一步加快评估,使用更新的技术,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没有全球的合作,我们很难完成创新。合作才能确保全人类都能有自己的方式,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拿到适合的产品。就拿抗击埃博拉病毒来说,全球需要跨国籍的研究与合作。
在药品监管上,FDA具有完整的布局和相应的影响力,相信我们可以在与全球的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基于科学的监管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共同推动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基础研究。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只有透明的监管才有可能带来更加密切的合作,我们希望与CFDA一道,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信息的披露和传播。
最后谈谈法规科学,它是创新的守护者。
当我们希望把好点子转化成为能够为公众带来价值的医疗方案时,具体解决方案有哪些,法规科学是指导的原则。它是知识性的工具,帮助我们评估;通过一系列的模型,加速审评审批的流程。法规科学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数据布局,减少开发新药的成本;它也可以让临床试验的管理更加完善,从而降低临床研究的成本;它可以检测到不良反应,及时找到不可靠的治疗方法并淘汰;它可以再基因组时代建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的办法了解辨别基因的作用。
然而,目前法规科学并未的到足够的重视,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思维误区,进一步建立更好的机制。
未来,监管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监管者必须扮演更加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充分了解产品如何从实验室到临床、如何放大生产、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怎样的,更需要帮助国家了解,目前的研发机制能否满足临床需求。我们要善于找到研发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在疾病发生之前找到解决方案,寻找最适合的方式,让世界变得真正不同。
CFDA注册管理司副司长李茂忠:管理跟不上产业发展就得改革
5月26日下午,第七届药物信息协会(DIA)中国年会上,CFDA注册管理司副司长李茂忠在CFDA的专场上,提及“昨天我在微信圈里看到有这样的说法——‘FDA是监管科学,注重的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国的CFDA是不断的严管和处罚。’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并不全面。”
鼓励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也遍布在各个方面,药品方面涉及很多领域,研发、注册监管、生产安全监管都要创新,这些还远远不够,大家关心的招标、医保政策都要创新,否则会跟不上时代。创新依靠基础,也要依靠科学。这些年的监管工作让我意识到注重科学有多重要。
中国也很注重科学,早就提出要科学监管。尊重科学是我们做好监管的基础。研发、创新需要科学,那么监管特别是注册监管,如果跟不上科学,我们制定的一系列监管措施都会对我们的发展方向产生阻碍。包括我们的法规和行政决定,都必须符合科学的发展。
从改革的层面,很少人会宣传这个理念,但是根本的基线是尊重科学,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已经发现了很多的管理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研发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改革。
现在科学越来越先进,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中国的新药研发,新药批准上市时间越来越长,花费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中国的情况,发达国家也是一样,新药研发越来越慢。是要求高了,所以研发更慢了吗?理论上讲,要求高了,产品应该更有影响力。但是目前为止,看不出来。
新药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吗?我相信在中国,新药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关于干细胞研究,以后肯定是作为医药产品在CDE进行报批。提醒大家不要太狂热地投入到干细胞的研究中,因为CDE的审评能力有限,所以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马茗 舒梁振 李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