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加拿大瓦兰特制药公司(Valeant Pharmaceuticals)战胜美国制药厂商Endo International,以158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生物制药公司Salix Pharmaceuticals。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笔“改变游戏规则”的并购交易,但事实上最近几年制药领域的并购已经成为常态。
汤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预计,2015年全球制药领域的交易规模将达到593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比将增长94%。由于最近几年该领域的并购交易迅猛增长,就职于制药企业的一些律师早已习以为常。加州一位律师在18个月内经历了3次并购,最近他开玩笑说,他被同一家公司解聘了两次,尽管他并未在该公司任职(在被并购企业任职)。
制药领域的频繁并购让该行业看起来更像是一座“金字塔”,更多的公司在塔底开发药物,而少数几家大企业在塔尖赚得钵满盆满。这让许多业内人士在思考,这种转变对医疗保健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物科技改变药物研究前景
许多畅销药物的市场份额近期开始缩水,生物科技的发展也颠覆了整个药物研发理念,制药公司被迫需要以快于研发能力的速度推出新产品线。例如,一种药物过去被视为一种小分子化学产品,这些药物在20世纪末期十分有效。但如今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新剂量、以及对当前药物的管理和使用。当前大分子生物制剂才是药物创新的真正核心,而且医疗设备也开始与传统的药物治疗形成竞争。
最新一份研究表明,一款新药从研发到获得批准,平均成本高达25亿美元。而且,只有少数几款药品会成为畅销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这意味着投资药物研发变得更加昂贵。
虽然如此,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如分子模型、计算机辅助药物开发和DNA测序等,都有助于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尤其是早期阶段的研发。例如,少数几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小团队就能让一款实验产品进入II期临床,且成本远低于以往。这意味着在药物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大型制药公司不一定比创业小公司有优势。不过,即便小公司已经拥有了一款被批准的产品,要想在美国进行商品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并购利于商品化
通过并购进行发展也不是什么新鲜理念。在过去的10年间,吉利德(Gilead)、瓦兰特和Activis等中小型制药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并购。这些并购所带来的变化可能让这些小型制药的研发变得更加可行,但并未让药物商品化变得更容易。
相比之下,大型制药企业却在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其药物商品化技巧,包括应对药物推广的严格监管、专利和独家销售权、税款和补偿程度等。在《Bayh-Dole》和《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Hatch-Waxman Act)被通过之后,他们还知道如何收购、保护和授权知识产权。此外,他们还精通如何利用长期监管战略来最大化药物的商业化潜力。
许多人认为,过去10年该市场的质量标准在提高,每个人都认为新的市场已经形成。但是,让产品走出实验室进行商业化,大型制药厂商的资源优势就凸显出来,这一点小型制药公司也已经意识到。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在早期临床开发时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大型制药企业看到其产品的潜力,就可以进行投资。例如,吉利德2011年出资约110亿美元收购丙肝药物厂商Pharmasset。当时,Pharmasset的丙肝治疗药物还处于后期临床阶段,如今已经变成了大名鼎鼎的Sovaldi。
并购会让医疗保健市场变得更好吗?
虽然频繁的并购活动可能让制药市场的就业情况变得动荡,但新型的开发和商品化模式可能对该市场有利,这也可能是发现某些长期困扰人们的疾病的新治疗方案的更好机会。而且,并购之后还可以利用大公司的商品化技巧让药物尽早上市。
虽然我们并不鼓励行业内企业的频繁整合,但制药市场的每一起并购交易都可能推动实验室产品变成一款商业化药品,走进我们的药箱。
来源: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