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的世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被网售处方药即将解禁的消息刷屏了。
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闻,因为自从去年5月28日CFDA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来,消息不断。
市场格局看上去即将被打破,前途一片光明。
但点苍鹤还是想给大家伙泼点冷水,即便处方药网售政策开禁,电商也无法在万亿规模的处方药市场里挖掘到像样的份额,更不可能颠覆传统处方药在医院的销售地位。
如果医药电商能做起来,无需等到今天。这根本不是政策限制处方药网售阻碍了电商市场的形成。这是因为,即便是OTC市场,好歹也有2000多亿,而OTC药品在网上的销售额2012年是17亿,2013年40亿,别说与1.3万亿的药品总销售额相比,就是在自己的OTC领域,这丁点的药品网售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难道这是政策限制的原因?
有人会说,处方药解禁不一样,很多慢性病药品需求量大,在网上采购,一是药品生产企业省去了招标代理等环节,可以将压缩中间费用让利给消费者,这一点看上去还是蛮有吸引力;二是网上购药便捷,省去了到医院挂号排队等待等繁琐环节。
但我们同时要注意,处方药不管你在医院药房拿药,还是在零售药店买药,都需要凭医生处方购药,在网上当然也不能例外。那么,如何解决在网络上的处方问题?
稍具规模的医院,如今都已经用上了电子处方,理论上可以便捷地实现处方与药店及电商共享。然而在现有的体制下,不管是医保控费把药品作为成本,还是严厉监管药品占比,但只要是补偿机制没有到位的一天,医院仍旧可以通过药房托管及明里暗里的二次议价方式向上游供应商要利润,以药养医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在此情况下,医院没有处方外流的驱动力。
作为患者,在心理上既然选择了某家医院就诊,天然信赖医院药房提供的药品,这是患者心理习惯,轻易改变不了。其次,从医疗本身的特性来看,除了口服药或一些外用药品可以在医院外使用外,患者不可能带针剂药品到医院外使用,更别提动手术等医疗行为了。
就算患者是敢于尝鲜的年轻人群,利用类似阿里健康APP上传处方让周边的药店提供药品。但对不起,常见的情况有可能是:药店敢于报出比医院低的价格,但实际提供的药品要么是同通用名不同剂型的品种,名不副实(比处方上的药品便宜);要么,由于客单价低,药店如果送货上门物流成本高企,最终的结果是让患者到药店自提。就这样,饶了一大圈,本来可以在医院稍等几分钟就可拿药并使用的,反倒舍近求远,购药体验极其糟糕,试问,能够网上购药的患者能有多少?
这还不用说如何保证处方的真实性,如果存在处方造假的漏洞,相信监管机构一定会遵从药品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整个电商流程进行查缺补漏,这条路很有可能会被堵死。
那么,慢性病品种,特别是新特药,由于药价高,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具备电商盼望的客单价高、消费高频次的特性,医药电商是否会在该领域出现爆发式增长呢?
答案是不一定!这和生产企业的营销模式和发展战略有关系。
如果是单纯的慢性病品种,如乙肝抗病毒的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药品。这类品种是乙肝患者需求量非常大的品种,久病成良医,患者当然需要寻找到价格便宜的购药渠道。然而,这类药品在药企、代理商、商业、医疗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利益链,甚至是形成了一个具有天然排斥损害自身利益的闭环,如何将这些利益切割出来放在网上销售?药企将会进行长期规划和考量,很难一下子打破现有利益平衡寻求电商出路。
而对于新特药,例如抗肿瘤品种,客单价高得令医药行业之外的电商都觉得垂涎欲滴。但此类品种,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监管机构不大可能批准进入正面清单。药企本身对代理商的要求也很高,要么进入高端的专科医院销售,或者,通过DTP药房模式操作,即患者首次在药店购买,之后,由药店送货上门。模式的关键在于后面,送货上门的同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后续的患者教育和用药指导,并搜集相关数据。而这些一系列的药事服务,如果脱离专业药店的配合,线上的电商是难以开展的。
因此,慢性病及新特药,由于品种属性和药企综合考量,对于介入电商渠道非常谨慎,想指望电商在这个领域一下子爆发,可能性不大。
在今天这个严冬已去、春意渐来的时节,行业也仿佛感受到了医药电商的春天,但点苍鹤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好鸟,一盆冷水泼下来,令人感到透骨冰凉。处方药网上销售解禁,固然是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利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待面临的诸多问题,不盲从,不跟风。
来源:医药云端 作者:苍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