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药交所的交易模式其实是一个O2O概念(online to offline),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线上报量报价议价,线下配送结款。可事实上,在现实中,两个O得颠倒过来,是offine to online ,线下推动线上。线上公开透明不假,人人可看,还有监管,线下呢?该干嘛干嘛,令人哭笑不得。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夜幕降临时分,月上柳梢之前盼到了广东非基药医保品种开始报量的消息。不知道是该用感动还是感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毕竟五年过去了,医学生都可熬到毕业,广东非基药才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招标采购。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年?
遥想五年之前,为了一个议价问题,招标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进行一次人机对话,一些企业因此而绝壁中重生。而我知道一些朋友的品种,由于限价太低,放弃了报价想等重新来过,结果一等就是5年,可是5年过去了,医院还为你留有位置吗?
更令人懊悔的是招标结果才刚刚出来不久,国家公布了2009版医保目录,一些为了报价而放弃投标的品种赫然在列!人生如此吊诡,简直是拿屌丝的命运开玩笑。
还有一些品种,坚持自己的报价,而议价专家保留一定的意见,双方僵持之下,各让一步,没让你掉标,但进入了广东特色的“重点监控”的目录。再牛逼的品种,也犹如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的掌心,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嗯,进入重点监控目录,5年的漫漫长夜也够你受了。
之后是2009版基药增补,招标目录遴选,等等,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招标目录,以为自己的品种在基药目录里有就能自动参与招标。呵呵,等反应过来,目录已定,没在目录的品种连资格都没有。
基药,政策性品种,成也政策,败也政策,之后的执行那就是和老板们开玩笑。别说等级医院的基药比例低得令人发指,就是基层医疗机构,也不一定对基药待见。100%覆盖基层,至今没有做到。
还好,新的一轮基药再次在2013年来临,彼时,中央级的政策释放力度空前,各部委摇旗呐喊,各省蠢蠢欲动。基药只要执行到位,还是非常不错的。于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上一标的货物还未消化完,保证金还没赚回,市场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基药狂潮。
当真是狂潮,潮水汹涌到能产生小地震。278个品种蜂拥而至,大品种、独家品种、中成药是目录的关键词。能进目录好似能升天,不进目录貌似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目录既定,大局清楚了没有?当然没有,如何招标是个大问题。四易其稿而不得,后来干脆放弃之前的招标思路,来进行创新:成立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每月一交易,三月一报量。此举遭到了很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炮轰,甚至一度影响了相关药企的股票价格。
广东药品交易办法,客观评价,有其可取之处,毕竟药品交易公开化透明化,减少了行政干预。但药品招标的目的并非仅仅只是为了降低药价,否则按照交易办法的设计思路,理论上药品价格只会越降越低,最后药品的合理利润空间被榨干,倒逼药企想歪点子:1.药品生产够工减料,不计后果;2.竞品之间形成价格联盟对抗价格压制,变成了价格垄断。
这还不说广大药企的招标人员,犹如淘宝店小二,眼睛盯着交易系统不敢放松。并且在此交易模式下产生了大量繁杂的工作,增加了厂家、商业、医疗机构的工作量。
药交所的交易模式其实是一个O2O概念(online to offline),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线上报量报价议价,线下配送结款。可事实上,在现实中,两个O得颠倒过来,是offine to online ,线下推动线上。线上公开透明不假,人人可看,还有监管,线下呢?该干嘛干嘛,令人哭笑不得。
报量如何产生?难道医疗机构会单纯到真的按临床实际需求,符合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来遴选品种和下达采购数量?没有人为的推动,“做工作”,订单会从天上掉下来?
按药交所发的通知进度看,现在交易改为三月一次,1月6日-20日,15天的报量时间,4月份计划开展第二轮交易。交易频次降低,降低的只是交易系统层面的动作频次,而旧有的带金销售的本质不会发生质的改观,交易成本依然很大。
交易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并非在交易平台上点击“确定”按钮的那一瞬间。决定点击这个按钮,背后不知发生了多少故事,牵动了多少环节,进行了多少利益分配?
基药和低价药,在整个药品品类中比重不大,而更多的非基药,特别是医保品种,才是决定主流药品市场的重要板块。得医保品种得天下,2015年仍然如此。
15天的报量时间里,愿广大的指战员、运动健儿们振奋多秒,勇往向前,报足量,报大量,过个好年!
来源:医药云端信息 作者:点苍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