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体外诊断(IVD)行业的投资并购活跃,对本土企业而言,应该着眼于哪些领域,是出手并购还是选择被收购?近日,在上海的一个行业峰会上,三位产业界和投资界人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记者:从投资角度看,医学诊断行业现在的投资热点在哪里?
汤国平:医学诊断主要分体外诊断(IVD)、影像、病理,其中IVD是投资行业最看中的。因为目前国内IVD行业的技术尚未成熟,同时还涉及耗材,IVD行业很大,病人量大,而且大部分检测是医保支付,在IVD行业投资对了很快会看到收益。
我们的投资思路明确,就是投资IVD行业的领先技术,而POCT将是下一个阶段的投资热点。不少人认为POCT的最大市场在院外、在社区、在民营医院,我们的看法有所不同。我们看中POCT在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的应用,因为三级医院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去中心化。
目前,很多三级医院的临床科室都依赖辅助科室,所有的抽血、化验结果都要送到中心实验室。一方面,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病人特别多,在科室都实行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临床科室的独立发展是未来的趋势,现在很多临床科室都有了自己的超声检查,去中心化今后最能够普及的或许是POCT,一两个人就能做检测,而且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病情的监测是临床科室非常重要的临床需求,临床科室住院病人非常多,而POCT能够满足监测需求。
刘道志:诊断领域的市场非常大,细分领域中还有不少空白,从创业企业的角度来说,抢占市场的空白点非常关键。现在有很多领域进口产品占据绝大部分的份额,本土产品还是空白的也属于空白点。只要能在一个相对空白的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细分领域即使没有太大的市场规模也是大有可为的。
记者:现在产业资本进行兼并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您怎么看?
刘道志:实际上,一个企业一旦进入行业的细分领域中较为领先的地位后,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资金通道都会非常多元化,并购都可能成为比研发更重要的扩张手段,企业必须好好应用。
诊断行业的细分领域众多,业内将各个细分领域比喻为一个“赛道”,对领先企业而言,并购就是要尽快横向抢占“赛道”,不一定需要几个领域之间有协同性。同时,在优势领域也需要纵向延伸,向高端技术发展,这就是技术和时间的赛跑。值得注意的是,像微创、复星、华大基因等已经通过海外并购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对本土企业来说海外并购难度更大,但应该尽快去做。
李立明:从国外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像强生、雅培等大型跨国医疗设备企业都是通过并购而来的,因为医疗设备行业细分领域太多,细分领域中一般没有规模太大的企业。因此,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我们的定位会稍微大一些,希望投的是拥有品牌的公司。
记者:对创业公司来说,一般有两条路:一是争取国内外融资,二是被并购。您认为企业适合走怎样的路,有何建议?
李立明:其实被并购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企业可以去主动做,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当企业自身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你有特别的产品,在细分领域中地位稳固,自然会有人来收购你。而我认为企业首先应该考虑怎么把自己做好做大,融资可能会是更实在、更可操作的。
刘道志:无论是并购还是IPO,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获取财富的增值过程,而近年来IPO历程漫长,并购成为资本退出的主要通道之一。
从国内40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来看,完成IPO的企业一般要经历十年以上的成长,在这十年中,它是个马拉松过程,企业不断增值,价值在不断增长,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就是产品通过临床验证,第二阶段是拿到注册证,这时升值很快。第三阶段是企业通过产品销售有了利润,并快速增长,尽管销售规模不一定很大,增速明显就能体现价值。我认为,在这三个阶段都是可以被并购的。
投资者不一定要等到企业IPO再退出,而创业者有的还能创办新公司。美国医疗界IPO没有炒作的那么厉害,反而更多创业家能创办很多优秀的企业,创办一个好公司后卖了再创业,把创业变成了一种非常自动化、标准化的流程,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汤国平:在我看来,有两类公司最好不要卖掉:第一种是类似技术平台性的公司,它能独立完成一个领域中几乎所有的事情,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外力,因为自身优势充分,建议这类公司坚决不要被并购,要积极做上市;第二种是渠道做得特别好的公司,自身也有产品,国内外企业都需要找它做代理,这类公司被并购后渠道优势可能就不存在了。除此之外,国内的IVD公司在合适的时间点,都可以考虑卖掉。
来源: CHC医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