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月21日),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接续采购在天津开标,同日晚间,国家医保局公布了接续采购的中标结果,本次接续采购共有54家企业(较2021年首次集采增加了10家)的167个产品中选,与首轮集采结果相比,接续采购中选价格平均下降了6%左右,三分之二的中选产品价格下降,其中包括部分原中选产品以及首轮未中选及未参加集采的产品。
2021年9月,我国开展首轮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采,2022年5月,人工关节集采落地执行,协议期两年,即将期满,因此开展此次接续采购。此次采购产品为人工关节医用耗材,范围与首轮集采相同,包括用于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初次置换人工全髋关节(陶瓷-陶瓷类、陶瓷-聚乙烯类和合金-聚乙烯类),以及用于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初次置换人工全膝关节。
国家医保局披露,首轮人工关节集采后,人工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降至7000元左右,人工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两年来,我国共使用中选集采人工关节产品超110万套,占所有人工髋膝关节的使用量比例超过90%。
据了解,本次接续采购共有6000多家医院参加,填报需求量58万套,较首轮集采协议量增长7.42%,其中髋关节28.6万套,膝关节29.4万套,采购周期也从两年延长为三年。
本次接续采购过程中,国产企业采购量显著增长成为一大亮点,根据国联证券的研报数据,与首次国采相比,捷迈、强生、施乐辉和史赛克等四大国际品牌在人工关节市场的采购量占比已逐步降至25%,国内厂家中正天医疗采购量市占率最高,为16%,其次为爱康医疗15%和春立医疗8%。进口厂家中捷迈采购量市占率最高,达10%,其次为强生9%和施乐辉4%。
有行业人士表示,国内企业如今更加注重科研和创新,目前在人工关节产品的工艺和材质方面都实现了很大突破,产品也更适配国人的骨骼形态,国产逐步替代进口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市场接受度及市场认可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振。
国联证券分析认为,进口厂家的年度意向采购量的逐步下降给国产厂家也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会,同时各品类续约价格较为温和,部分企业有涨价空间,后续看好关节品类国产龙头发展。
复活中选规则设置较为温和
对于中选产品规则,根据接续采购文件,同一产品系统类别下,如有效申报企业数量不足20家(含),则企业全部进入A竞价单元。如有效申报企业数量超过20家,同时满足相关条件的企业进入A竞价单元,其他进入B竞价单元。如进入A竞价单元企业数量不足7家,在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且满足相关条件且需求量大于0的有效申报企业中,根据医疗机构需求量由多到少依序递补至7家。如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且满足相关条件2且需求量大于0的有效申报企业不足7家,则全部进入A竞价单元,未进入A竞价单元的企业进入B竞价单元。
与以往集采的惯例相同,此次续标设置了最高有效申报价(含伴随服务费、配送费等)。具体来看,髋关节(陶瓷-陶瓷类)8506元,髋关节(陶瓷-聚乙烯类)8480元,髋关节(合金-聚乙烯类)8306元,膝关节产品系统6877元。
同时,此次续约也设置了复活中选规则,未按规则一获得中选资格的有效申报企业,若竞价比价价格不高于所要求的价格,则获得复活中选资格。复活价格线分别设置为:髋关节(陶瓷-陶瓷类)7987元,髋关节(陶瓷-聚乙烯类)7117元,髋关节(合金-聚乙烯类)5910元,膝关节产品系统5434元。
国家医保局方面表示,本次接续采购坚持“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原则,在巩固首轮集采降价成果基础上,优化采购规则。一是坚持竞价入围,以适当的竞争“淘汰”率,引导首轮中选价格较高的产品进一步降价。二是稳定市场,引导有序竞争,未在竞争中入围的产品,如报价不高于首轮集采中选价平均水平也可“复活”中选,给予有让利患者意愿的企业更多中选机会,保障供应稳定多元。三是实行梯度带量,中选排名靠前、价格低的产品带量比例高,反之中选排名靠后、价格略高的产品带量比例低,充分体现量价挂钩的激励作用。四是将首轮集采履约情况纳入考量,在中选排名和带量比例上,向履约良好的企业倾斜,对履约不佳的企业予以约束。在中选结果公示中就分别对履约良好及履约不佳的企业进行了标记,这意味着今后企业履约情况也将成为企业排名、协议采购量的重要参考值。
另悉,预计今年6月,患者将用上本次接续采购中选产品。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