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交所官网披露,北交所上市委员会2023年1月30日召开2023年第4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浙江天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审议未通过。
天松医疗曾于2022年12月上会,遭到“暂缓审议”,年后二次上会,依然被否决。这也使得天松医疗成为北交所首家二次上会后被否的企业,同时也是春节后首家IPO被否的企业。
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
招股书显示,天松医疗主要从事内窥镜微创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为医用硬式内窥镜、微创手术器械、内窥镜配套设备以及一次性手术器械等。目前我国医用内窥镜行业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占据约3/4市场份额,国产品牌主要包括沈大内窥镜、天松医疗、海泰新光等。2019年至2021年,天松医疗在国内内窥镜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0.37%、0.31%、0.30%,逐年下滑。
销售业绩方面,2019年-2021年,天松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1.15亿元、9582.55万元、1.05亿元,近2年复合增长率为-4.4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49.62万元、6458.1万元、4081.96万元,近2年复合增长率为-0.81%。
股权结构方面,天松医疗董事长徐天松及总经理徐斌顶、副总经理徐斌峰,三人系父子关系,为共同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比例89.71%。
去年6月下旬,天松医疗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受理。据招股书,天松医疗原拟发行股数为不超过950万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不超过1092.5万股,发行底价为每股15元,拟投入募集资金约1.61亿元用于产能升级改造、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建设项目。
12月19日天松医疗上会遭暂缓审议。时隔一个月后,天松医疗二度上会,最终未过会。在两次上市委会议中,问询的焦点都集中在天松医疗的研发费用、经销模式与募投项目上。
根据上市委会议结果公告,最近一期末天松医疗3年以上库龄存货占比为29.13%,库存商品3年以上库龄占比35.48%,呈上升趋势且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在未来仍以经销模式为主的前提下,公司仍要募资大幅扩大营销中心面积,上市委对该项募投项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
研发投入作为衡量一家企业科技创新度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松医疗的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天松医疗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776.10 万元、623.81 万元、606.20万元、270.13 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6.74%、6.51%、5.76%和 5.15%,两者均逐年下滑。相比之下,海泰新光、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同行业的研发费用率分别在11%-13%、18%-20%、10%-22%。
此外,截止2022年6月末,天松医疗共有26名研发人员,其中仅7人的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占比27%,而同期澳华内镜和海泰新光分别有163名、106名研发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79.76%、91.51%,均高出天松医疗一大截。
约四分之一收入来自“关联”经销商
根据招股书,天松医疗产品销售主要采用经销模式和少量的直销模式。2019年至2021年,经销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均在八成以上,而天松医疗的经销商中,由离职员工出资设立或由离职员工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经销商有11家,由离职员工任职的经销商有9家,由实控人徐天松的亲属任职的经销商有2家,上述经销商合计销售占比分别为25.23%、26.41%、27.26%、26.24%。这也意味着,天松医疗约四分之一的收入都与前员工或亲属有关。其中,成都天松作为天松医疗位列第一、二位的经销商,由实控人徐天松之弟徐天玉及其配偶控制,徐天玉也曾担任天松医疗的业务人员。
自2019年以来,天松医疗先后5次分红,累计金额达到1.53亿元,其中有1.37亿元由徐天松父子三人获得,用于购置房产、房租装修、购置家具以及购买理财等用途。相比之下,根据上市委会议结果公告,天松医疗研发人员报告期内平均年薪仅有8万元-9万元,不到同行业可比公司的一半;销售人员人均工资仅为5.44万元,低于同行业康基医疗的9.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