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尽管如此,因为发展时间较晚,我国的医疗技术很多领域还需要依赖国外技术,与大国身份并不匹配。正因为此,我国提出了医疗领域的进口替代,希望能在未来的时间快速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动脉网也对多个细分领域的进口替代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是高值耗材领域进口替代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秘书处经济与社会事务人口处预测,到2040年,预计中国50岁以下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60岁和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大幅上升。超老龄人群(80岁以上)数量预计将由2000年的1,200万增至2030年的4,000万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由目前的1.15亿激增至2030年的2.4亿左右。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保覆盖范围及深度的提升,带来介入类手术需求的增加,使得我国对高值医用耗材需求持续增加。政策端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和技术升级,为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开辟了绿色通道,推动进口替代,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需求端和政策端共同推动国内高值耗材市场快速发展。
高值耗材的特点决定了其较高的行业壁垒
高值耗材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形成了行业特有的现象。首先,高值耗材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这是由于医用高值耗材领域中的植入性耗材需要贴合人体的组织结构和长期停留在人体内,国家对其研发、生产、流通等全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并且实行严格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
从技术角度而言,高值耗材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资金密集且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产业。其产品综合了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多种学科及技术。高值耗材产品专有技术的积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生产环境、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也都有极高的要求。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后来者几乎不可能对现有竞争格局产生冲击。
人才竞争上也是同理。正如前面提到,高值耗材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强烈依赖研发与创新。因此,高值耗材的研发和生产都需要大量高水平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成熟的医用高值耗材产品开发往往需要医学、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力学、机械制造学等多学科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协同工作5年以上的时间。
由于高值耗材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有经验的优秀研发人员和管理人才在国内极为稀缺。
除了企业本身技术实力上的差距,高值耗材的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也对国内企业不利。医用高值耗材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更适合经销商代理的模式。由于医用高值耗材行业的特点,经销商一般较为稳定,一般不会更换代理品牌以免流失部分医院、医生客户。
大企业由于深耕多年,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经销商网络,也有品牌影响力。后来者要想打入这个稳定成熟的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
同时,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素养的高素质营销团队对于后来者来说也是一道门槛。从客户选择的角度而言,高值耗材更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行业。
不同于普通药品,医用高值耗材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以骨科植入性耗材为例,完成一次骨科手术需要的骨科植入性耗材零部件多且细碎,且均需使用厂商配套的手术工具。因此,为了防止潜在的风险,医生都倾向于在手术中配套使用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及工具。
与此同时,医生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适应某个品牌的产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大品牌早已建立了完善的临床跟踪和培训机制。通过长期的教育推广和临床应用,医生对特定品牌的产品应用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在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新产品有明显优势之前,没有人会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去重新适应其他品牌的产品。
我国医用高值耗材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仅有20多年时间。除了个别龙头企业,国内高值耗材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市场支配力和市场竞争力都比较有限。
根据统计,目前国内骨科植入类耗材生产厂家约130家,收入规模超过1亿的不超过10家。一直到2015年,我国骨科植入类耗材行业前五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也只有45.39%,行业集中度不高。
与此同时,深谙高值耗材行业发展规律的国际企业正在纷纷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扩大市场规模。比如,强生于2012年正式收购辛迪思,合称DePuySynthes。同时间,美敦力于2012年收购了国内高值耗材明星企业康辉医疗;史赛克则于2013年收购创生医疗。行业整合趋势明显。
正是因为医用高值耗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使得早期我国高值耗材行业的竞争力不足。一直到2016年,国外品牌高值耗材都在国内占据较大优势,国外知名企业凭借其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准在高端市场上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高值耗材的进口替代势在必行
以骨科和心脏介入为主的高值耗材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根据智银资本的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心血管高值耗材和骨科高值耗材的市场规模在2013年时为138亿元,到了2018年,心血管高值耗材的市场规模迅速攀升至380亿元,比2013年提升了近3倍。
同时,根据统计,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未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处于上升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以及基层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基层PCI手术的需求将得到释放。这些因素都将让中国心血管高值耗材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市场增速预计仍将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率。
骨科高值耗材的市场规模在2013年达到118亿元,到了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了212亿元,提升了接近两倍。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我国50岁以上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达60%,直接推动关节类市场需求。
根据预测,关节类高值耗材的增速将在20%以上,高于医疗器械整体水平。
同我国其他行业一样,国产高值耗材从无到有,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明星企业甚至在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内企业自身技术、工艺及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用高值耗材行业一直在努力实现进口替代。
未来,进口替代将成为国内医用高值耗材企业获得高速增长的主要机会。
另一方面,进口医用高值耗材价格昂贵,对医保支付及患者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高值耗材的进口替代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对高值耗材进口替代予以政策倾斜。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科技部发布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则明确提出将骨修复材料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布局要取得突破的高端产品,力争促进国产骨修复材料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和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中明确要求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各级医疗机构在质优价廉的前提下购买国产医用耗材。我国的医疗保障报销制度对医疗器械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医疗器械的品种多样、原材料不一,难以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对比,我国没有推出类似药品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的,专门针对医用高值耗材的报销指导目录。随着医保控费趋紧,控费压力成为悬在医院头上的达摩利斯克之剑。价格较低的优质国内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也成为可能。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的推进及民营医院的发展,医用高值耗材尤其是国产骨科植入类耗材将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我国医疗高值耗材进口替代近来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支架、人工心脏瓣膜、骨科植入物以及义齿等高值耗材细分赛道,国内有不少企业已经成长为某一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
支架领域是目前高值耗材进口替代做得比较好的领域。早在2011年,全球心血管药物支架的领军企业美国强生就宣布退出心脏支架市场,距离2003年强生Cypher成为首个获得FDA认证的药物洗脱支架还不到十年时间。2006年,强生心脏支架市占率最高时销售额达到26亿美元,在当年全球40亿美元规模的市场中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不过,到了2010年,强生心脏支架的销售额就只有6.27亿美元了。
强生心脏支架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重要原因之一是便是国内心脏支架的进口替代,将强生为代表的国外厂商逐渐挤出了市场。2004年,中国心脏支架市场基本被以强生为首的外企垄断。不过,到了2010年,外资和国产品牌各自市场占有率变为20%和80%。
根据第21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公布的数据,中国心脏支架市场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乐普医疗(24%)、微创医疗(23%)和吉威医疗(20%,蓝帆医疗全资子公司),均为国产品牌。3家国产心脏支架企业的合计市占率已经达到67%,基本完成了进口替代。
心脏瓣膜市场则是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高值耗材领域。人工心脏瓣膜TAVR,又称TAVI(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或缺损的最新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常规,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创业者和资本的助力之下,正在大跨步前进。从全球来看,爱德华与美敦力两家国际巨头各自瓜分了TAVR全球65%与30%的市场。不过,启明医疗参与研发的国产TAVI瓣膜VenusA-Valve在2017年获准上市。在2018年中,启明医疗通过经股动脉路径植入瓣膜超过2000例,是其竞争对手植入数量的10倍,进口替代的形势让人乐观。
除了心脏支架,在新兴的鼻窦支架领域,国内企业的表现也相当不错。浦易生物和美国intersect ENT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两雄争霸的格局。两家公司的产品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两款通过认证的鼻窦支架。
骨科高值耗材的进口替代进程要差一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龙头企业的流失。2012年以来,原本在国内骨科高值耗材领域排名前两位的创生医疗和康辉医疗分别被国际品牌收购。国际品牌凭借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收购国内企业或由国内企业OEM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挤压传统国内厂商的生存空间。尽管如此,部分国产头部厂商还是逐渐成长起来,类似大博医疗、威高骨科、天津正天和深圳凯利泰正努力在各个方面实现进口替代。根据统计,2018年创伤、脊柱和关节三大类骨科细分市场上,产品国产化率分别为67.85%、39.11%和26.73%。
图片来源于久谦咨询相关报告
这些国内企业和产品是进口替代的主力军
乐普医疗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
2019年2月27日,乐普医疗自主研发的重磅产品“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NeoVas)正式获得CFDA认证。随后,2019年3月30日,在代表心脏病治疗最高水平的第十七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乐普医疗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式亮相。这款国内首款获准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了领先水平。
回顾介入治疗发展历程,从1977年首例球囊扩张术至今,在经历了球囊扩张时代、金属裸支架时代、金属药物支架时代后,乐普医疗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上市标志着生物可吸收支架时代的来临。
作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完全不同于上一代的金属药物支架,其突破性的“可吸收”理念得到众多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认可。
与传统金属支架不同,NeoVas的支架平台和载药涂层均由聚乳酸材料制成,植入血管6-9个月即可完成支撑狭窄血管的使命。随后,该支架在3年左右可被人体吸收,血管弹性舒缩功能恢复,实现血管再造。相比之下,传统金属支架由于长期留存体内导致血管弹性舒缩受阻、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等问题出现,有可能出现长期斑块、血栓卷土重来的远期风险。
目前,NeoVas支架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了植入手术,优秀的临床效果获得患者及院方的一致好评。
除了乐普医疗外,国内多家企业也在全力攻关生物可降解支架。比如,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Xinsorb支架正在进行产品注册中。包括微创医疗的Firesorb、吉威医疗Excrossal心跃、上海百心安Galaxy、脉全医疗BioMagic、北京阿迈特AMSorb和深圳信立泰Alpha等同类生物可降解洗脱支架系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目前在可吸收血管支架方面,全球有多达五十多家企业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在这方面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这也意味着我国血管支架产业的竞争力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众多高端医疗器械中有望最先实现进口替代。
微创医疗Firehawk药物靶向洗脱支架
2014年就通过CFDA认证,随后在2015年通过CE认证的Firehawk药物靶向洗脱支架是微创医疗旗下的拳头产品,也是全球首款药物靶向洗脱支架。
这款经历了8年自主创新和研发完成上市的产品在当时创下了数个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纪录——首先,它是全球首个单面刻槽工艺支架;其次,它达到了发布时支架有效载药量全球最低的“零冗余”标准;第三,围绕它展开的TARGET系列研究是我国第一个严格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颁布的《冠脉药物支架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进行的上市前研究;第四,它是我国第一个与当时世界公认最顶级的雅培XIENCE V支架进行头对头研究证明等效性的国产支架;第五,它是第一个有可能缩短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国产心脏支架。
在心脏支架领域,药物的承载是一个困扰专业人士10多年的难题。在Firehawk之前,传统主流心脏支架都是在金属支架表面涂上细胞抑制剂,才能使血管持续通畅,降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但是药物支架表面的涂层在血管装载过程中如果遇到像钙化等复杂病变时,容易脱落、破损,会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加剧新的血栓的形成;并且药物的承载量难以控制,装少了容易在达到病变区之前过早损耗,装多了则容易过犹不及,对人体造成负担。
微创Firehawk达成了技术上最难实现的一种方案——微槽包裹药物。即在金属支架表面用激光刻槽,再把药物灌入槽内。刻槽可防止涂层在输送过程中脱落,药物不会流失,且药物抵达血管病变区后,能通过固定的槽位精准释放,大幅提高了有效性,也避免了浪费。解决了包括血管修复慢,患者服用双抗药物时间长等一系列心脏支架领域的国际难题。微创医疗Firehawk支架也是200多年来首个登上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中国医疗器械,这一历史性事件入选了“2018中国科技十大事件”。
2014年,微创医疗收购了美国强生Cordis旗下药物支架相关资产,完成了对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逆袭。这使得Firehawk能够更快速地进入亚洲、欧洲和南美等海外市场。
除此以外,微创医疗的分支型主动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和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也通过CFDA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上市。
浦易生物祥通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
在鼻窦支架领域,浦易(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美国intersect ENT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两雄争霸的格局。2016年,浦易生物的首个产品“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商品名:祥通)进入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绿色通道。
2017年4月,该产品取得了产品注册证,是国内首个获批的全降解鼻窦支架类产品。全降解药物支架技术在鼻科领域的应用范围其实很广,包括但不限于慢性鼻窦炎,如过敏性鼻炎伴鼻息肉患者、后鼻孔闭锁患者、鼻咽癌患者及接受鼻中隔手术患者等,均可在术后使用该技术进行抗炎防粘连。
药物支架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把激素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所以对于年纪较小的患者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浦易生物祥通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有三大优点:一是精准,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放支架,就好像靶向药物的理念一样,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直接精准的在病灶部位进行药物释放。
二是持续,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的降解期在一个月左右,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月内,支架可以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持续、定量在病灶处释放药物,相当于是一个缓释给药的过程,在降解期的30天内,单个支架总的给药量是652微克。其中,在刚放入支架的前3到4天,每天给药50微克左右。随着病人的恢复,每天药物的释放量会维持在20微克左右。
三是安全,因为精准持续,所以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极大的降低激素用量,把激素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目前,全球范围已经拿到注册证的鼻窦支架只有两款,一款是浦易生物祥通支架,另一款是美国intersect ENT公司旗下的产品。从降解时间、载药量和支架编织工艺三个方面比较,浦易生物的可降解鼻窦药物支架都要优于intersect ENT公司的产品,降解时间更长,载药量更大,支架的物理形态更稳定更有利于支撑。2019年6月29日,浦易生物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额达到数千万元人民币。
启明医疗VenusA-Valve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
2014年,启明医疗VenusA-Valve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入围首批“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目录,获得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执行“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2017年,启明医疗Venus-A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通过CFDA认证,成为CFDA首个批准上市的介入人工心脏瓣膜产品,开启了中国经导管瓣膜置换的新时代。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已逐渐成为这类人群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这些老年患者因为高龄、体质差、病情重或者合并多种疾病,无法接受开胸手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这一微创手术技术的出现为这些老年患者带来了希望。按照目前适应症,中国符合TAVR适应症的患者至少有500,000例,且绝大部分患者未入院接受治疗。
除了主动脉瓣膜疾病外,二尖瓣及三尖瓣的病变也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中,据估测中国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和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患者数量在1000万以上,但得到外科手术治疗的比率低于2%,这一领域的治疗市场前景尤为广阔。由于不同患者股动脉内径的差异性,世界不同地区市场对于TAVR产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相比海外企业,启明医疗VenusA-Valve针对中国患者钙化严重和二叶瓣比例较高的特点所研制,重点提升了瓣膜径向支撑力和定位系统并辅以裙边设计,更适合中国人群使用,相对进口产品差异化优势明显。
相比于国内竞品,启明医疗重点提升了径向支撑力及可回收性能,并新增加预装功能。心通的设计除了保留启明传统优点外,还使得导管外径变得更小,降低血管并发症;沛嘉医疗的产品则在传统优点基础上重点提升了导管的可通过性。
北京奥精Re-9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
为骨缺损寻找再生修复材料,提升植骨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是科学家们重要的攻坚方向。目前临床上治疗骨骼缺损的常用植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生物陶瓷或高分子合成人工骨等。
自体骨移植存在来源有限和造成供骨区多种并发症的问题,但因其具有骨诱导又兼有骨遗传功能,一直以来被作为骨缺损治疗的“金标准”;异体骨尚不能完全克服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潜在的病源传播危险,同时存在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障碍,人工合成骨虽然容易获得,但效果相对较差且多数材料不降解。
依托清华大学专利技术和十余年自主研发积累,北京奥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骨仿生矿化技术,即模仿人骨的形成过程,制备成分、结构和功能与人骨相似的仿生骨修复材料,使骨修复再生效果接近自体骨。
并基于矿化胶原(mineralized collagen,MC)这种模拟天然骨基质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的仿生复合材料成功研发出纳米晶矿化胶原基骨修复材料。
这种复合仿生材料通过体外仿生矿化专利技术模拟天然骨组织的矿化过程,具有与人体天然骨基质一致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从而能够为骨细胞在成骨过程中发挥生理活性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利于引导骨组织再生。
这项技术是国际上首次使用体外仿生矿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天然骨组织化学成份和微观结构的仿生合成材料,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美国化学学会网站先后对该技术给予了深入报道并积极评价。
目前,基于该材料的Re-9已成功获得CFDA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项和美国FDA市场准入许可,涵盖骨科、口腔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诸多领域。产品迄今已在国内外成功应用近百万例修复骨病患者,植骨治疗效果接近自体骨。
此外,大博医疗的LCLP08微创普通型金属锁定接骨板系统、威高骨科GBZ1-7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也入选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发布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是未来骨科耗材进口替代的潜在生力军。
参考资料
智银资本:医疗器械的“定海神针”?——大型医疗设备vs高值耗材器械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标点医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医用高值耗材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久谦咨询:医用高值耗材行业知识整理
来源:动脉网 作者: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