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切入点

医疗器械 来源:基因慧 作者:汪亮
2019
09/06
15:22
基因慧
作者:汪亮
医疗器械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基础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发展探索路径,也要为改革分解阵痛,不在关府门前耍大刀,而在狼嘴里有肉时放羊。垒土成台,为下个拐点提供落脚点。继机器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后,以基因等多组学为核心的生物智能将成为下一个落脚点和浪潮。在产业增长周期的秩序洗牌阶段,基因慧邀请36位专家和各位探讨基因产业的本质和切入点。

基因慧采访了36位政策/科研/临床/产业/资本KOL,结合宏观数据及财报,浅析如下:

一、看见未来——基因行业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二、师夷长技——为改革分解阵痛,为开放铺路

三、大浪淘沙——基因产业阶段分析

四、龙生九子——细分领域差异化和第二曲线

五、海纳百川——规模化的拐点:并购和收购

六、九层之台——转化平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

一、看见未来——基因产业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开篇前引用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教授、广西妇幼保健院遗传代谢中心实验室特聘主任沈亦平教授的一段话:

在医学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基因检测不是锦上添花,在许多领域都是刚需,特别是罕见病的诊疗、产前筛查与诊断,胚胎着床前诊断与辅助生殖,新生儿筛查、肿瘤筛查和诊疗、携带者筛查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等。

目前常说的NGS是测序一种,测序是基因检测的一种技术,基因检测(未来)属于基因行业很小的范畴,那么基因行业具体包括什么?由于概念新颖且迭代较快,目前没有“基因行业”的官方定义,基因慧认为当前的基因行业的内涵包括:

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元,基于150年前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提出,经过40年测序技术的加速,12年的高通量测序的发展得以规模化,2007年起开始产业化。

基因行业的内涵,本质是将遗传信息数字化,进而融合其他组学信息将生命数字化。关键要素是数据采集(样本库)、数据生产(上游设备试剂)、数据解读(数据库和知识库)和转化平台。 发展上,萌芽期基于FISH等技术进行疾病分子分型,应用于司法鉴定和部分遗传病诊断,早期基于生物芯片、NGS、PCR、质谱等技术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用药指导、传染病监测及健康早筛等,降低出生缺陷、实现精准医疗同时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中期基于基因编辑等技术,进行新药研发、基因治疗、分子育种、改造非人生物用于器官移植等;后期基于DNA合成、DNA存储和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合成生物、下一代计算机和绿色能源等,进入生物智能时代(下文将分别提到)。

基因科技已经在临床成为刚需,也必将影响人和地球的方方方面面,关系太空移民等新的生态。但为什么似乎很远?

因为和早期计算机用于国防、后续渗透到科研、工业化到近几年来普及个人一样,基因科技发展时间递进规律也将如此,目前仍然是“阳春白雪”。而对于不了解部分非专业领域的机构和大众,常常因为个别新闻和短暂周期,过一段时间会出现“过火”和“唱衰”的报道和评论。

人们熟知的的基因产业的基础,是和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起始于1985年美国能源部提出,1990年启动,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催化基因规模产业化萌芽。而溯源基因的理论是遗传,则已研究了150余年,我国遗传学开拓者谈家桢教授早在1930年就开始瓢虫遗传与变异研究[2],测序技术从ABI时期也发展了40余年。

基因是亿万年进化藏下的生命密码,而基因产业则也经过了百余年的理论沉淀和技术酝酿。并非一时风潮,而是比互联网有更大规模应用的全球范围的国家级新兴战略产业。在《百年硅谷》以及众多KOL采访中明确表示,新一代生物技术(以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为代表)和绿色能源,是硅谷在继计算机之后酝酿的下一个产业浪潮。这点笔者在多个演讲场合反复提到的原因是因为常识常被忽略,少有人看见的趋势值得共同探讨。

为何说基因科技是全球范围的国家级新兴战略?我们列出一个故事和一组数据,1145年前,维京人冒(hai)险(dao)家殷格·亚纳逊一行人定居冰岛,到1944年才成立共和国,加上是地处北大西洋中一个小岛,历史上近亲结婚比例高。现代为了减少近亲结婚,冰岛除了研发家谱APP之外,早在1999年开始推行全国约30万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从遗传数据角度进行干预,同时也收获了罕见阿尔兹海默病突变基因等成果。这就是曾经盛名的deCODE(NASDAQ:DCGN)公司的发源,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在2012年底以4.15亿美金出售给药企Amgen,其中的数据库和平台公司NextCODE Health以6500万美金被药明康德收购,与旗下基因组中心合并成明码生物科技(WuXi NextCODE),后者公布融资金额总计5.3亿美元[4],是国内融资金额最大的基因公司,投资人除了知名的风投云杉中国、云冯基因,还包括两个国有投资公司:新加坡淡马锡(Temasek)和爱尔兰战略投资基金(ISIF)。

冰岛的故事并非个例,类似我国两广地区高发地贫也有基因筛查的必要,而人群基因组测序上,在启动数以万计、投入超亿美元的人群基因组测序的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和中国等。其中,我国多部委自2016年启动的“精准医学研究”国家重点专项,涵盖超过65万的队列研究,包括华北、京津冀等地理维度的人群队列,也包括心脑血管、代谢疾病、单癌种等疾病队列,预计2020年完成,届时数据的规模效应显现,数据发掘、系统集成、转化的需求也会倍增。

除了国家战略和资本故事,基因产业如何为改革分解阵痛,对发展和开放探索路径呢?下面我们谈谈对于构建新的经济引擎、基础研究创新高地、赋能供给侧改革的三点意义。

二、师夷长技——为改革分解阵痛,为开放铺路

根据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今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2%,创自1992年开始有季度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而美国短期国债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加上逆全球化的地缘政治蔓延到经济领域,专家表示全球经济面临很多下行风险[5]。培育新的增长点的方向之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6]。产业升级依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赖人才和供应链,在全球贸易风险下,建立独立且领先的供应链才能摆脱桎梏,类似自主研发的5G通信技术,可加速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且并跑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技术,将赋能医疗健康和工业能源,为国之重器(2018年央视的《创新中国》系列纪录片便记录了国产测序仪),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45亿美元,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无论是港股行政还是科创板,均为基因等新兴生物科技企业开设绿色通道政策。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正是《中国制造2025》的十个重点领域之一。

其次,产业升级离不开基础研究。在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下,建立领先基础研究高地成为共识,而为基础研究服务的“大设施”是关键。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浪潮中,我国的产业布局仍集中在以人口消费红利为基础的应用市场,无论是CPU芯片硬件、操作系统还是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均受到“卡脖子”。而对于基因基础研究的“大设施”,在硬件上,不仅有华大收购CG之后把国产测序仪作为战略重心的投入,也有安序源、齐碳科技、真迈生物等国产化纳米孔测序研发梯队,受到国有资本的支持。目前NGS领域基本并跑且有领跑之势,纳米孔长片段测序仍有差距但有望“追平”。软件上,目前类似基因数据库和生物信息软件的知识产权尚未形成垄断,我国正形成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和本土团队的融合有望填补相关空白。我们在承认差距和困难同时,仍要认识和抓住基因产业基础研究在国际领跑的窗口机遇。

再者,发展同时,产业需要为改革分解阵痛。我国自1994年开始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降低医疗支出,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而这点正是以基因科技为核心的精准医疗的社会价值所在:预防端口迁移、早诊早干预、减少过度医疗等。因此,“发展组学技术和精准医学”被明确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接受基因慧采访表示:“从目前临床的需求看,基因检测在遗传病诊断,在产前筛查和诊断,在宏基因组广谱病原检测,在肿瘤靶向用药在内的药物基因组学等方面,临床应用逐渐步入常态”。基因科技不仅赋能临床和健康端的精准诊断和干预,同时也会反向促进医疗信息化的进程,将组学数据(基因型)和临床健康数据(表型)结合,成为医疗人工智能的核心输入,从而建立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是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结合的重点方向之一。当然,还包括能源供给侧改革,限于篇幅不展开。

最后,在改革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我国开放的力度得到大幅提升,这其中均将基因和生命健康列入重点产业。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在8月国务院发布的建立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六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侧重提出的发展产业,除了海洋特色产业,便是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在上篇的行业盘点中(详情),我们也提出了对基因外企的开放力度,这里不一一列举。产业开放的依托,除了降低纯金融开放的风险和贸易开放的不稳定之外,更能引进知识产权和人才,同时反向推进国内生物知识产权市场的建立。优迅医学董事长王建伟表示,目前国内基因技术水平已经位居国际先进,期待通过多种方式和平台,帮助基因公司通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走出去,扶持基因行业更多的“华为”。

总之,基因产业不仅是科研、临床和消费级应用,更是在全球和国家层面,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基础研究创新高地窗口、并赋能医疗和能源等供给侧改革。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当前行业目前处于洗牌与重构期并远未达到成熟期,产业仍需要创新突破和协作发展,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保护性、引导性、相对连贯性的政策,对于规范行业有序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那基因行业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和能够客观理解的问题,且看下文基因慧对业内人士的专访。

三、大浪淘沙——基因产业阶段分析

有人说行业处于下行过渡时期,接受基因慧采访的临床及产业代表绝大部分表示这个说法不确切。

阅尔基因CEO柴映爽表示,基因检测行业无疑还是一个上行阶段,像阿斯利康上半年中国的抗肿瘤药物业绩增长了68%,其中奥西替尼和奥拉帕利增长最为强劲,而这些药的使用都有基因检测需求。近年来上市的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如贝瑞基因、华大基因、艾德生物等业绩都在持续增长,基因检测的设备提供商如Thermo Fisher、Illumina、Roche等公司的中国业绩也仍然在持续上升。

总部位于旧金山、在国内多个一线城市设有分公司的DiaCarta(帝基生物)的创始人张爱国接受基因慧采访说,如果从国际市场整体来看,尤其是主流的美国市场,行业没有任何下行的迹象。

过去4-5年前,随着人才和技术的积累,尤其是资本效应爆发,精准医学行业高歌猛进。主要以测序为手段的精准医学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同时,问题也迅速积累,导致一些新兴企业乃至老牌企业的困难。因此,目前应该是处于阶段性的洗牌与秩序重构阶段,这个调整周期的长短既要看行业所处的大环境,也要看企业自身的综合经营与管理,从全基因行业看至少需要2~3年时间调整,金准基因CEO张浩的这番话表达了绝大部分受访产业代表的声音。

作为国内上市企业华大基因的科技服务事业部CEO高强认为,从已经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或招股材料来看,主要公司的业绩都是在明显增长的。其他主要代表公司目前也处于明显增长阶段。而还没有形成优势的中小型公司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基源基因副总经理肖辛野则喜欢把基因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类比,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在2年后开始复苏。华大基因IPO及贝瑞基因借壳上市,在2017年第4季度到达顶点,到现在恰好2年。考虑到行业性质不同和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可能“复苏”还需要2年。好消息是,从我们创业者的体感上来说,已经有点“春江水暖鸭先知”了。金准基因CEO张浩表示则从长期角度谈到,精准医学并不同于部分依靠大量的资本补贴形成伪需求的共享经济,个体追求健康的需求从“鸿蒙”开始直到人类变为硅基生命都会存在。所以,精准医学所带来的长期社会经济效益会非常显著。

奥维森基因集团总裁文洁对基因慧谈到,基因测序技术相关行业才刚刚完成在非医学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普及,基因检测及基因治疗指导下的现代医学一定会形成,随着相关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模式摸索,清晰健康的产业格局必将形成,预计还需要2-3年。华点云创始人宋华文则较为乐观,他认为基因产业作为医疗大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准确地说是部分重叠),是受经济周期性影响较小的产业。

对此仁东医学创始人金鸽也非常赞同,她对基因慧表示,行业在逐渐经历了泡沫般追逐之后,真正开始在有序经营里拼硬功夫。友商们都在利用各自的领先优势不断加大各自的护城河,做自己的“小而美”,用医学服务的核心特质及积淀下来的良好口碑来不断扩大业务模式的外延半径,做好以二代测序为切入点的垂直领域的供应商,是抵御所谓周期的不二法门。瑞奥康晨创始人杨旭则补充到,除了垂直细分之外,将产品设计及相关数据库迭代深入,找到最佳应用场景是关键。

迪谱诊断创始人张郁认为目前行业阶段,是产品和技术的调整,首先会有国产对进口产品取代的调整,另外是新的技术进入市场,对原有技术产生冲击,例如核酸质谱、POCT和Naopore为代表的三代测序等。其次是调整之前测序市场的泡沫。

基因慧认为,基因产业处于增长周期的调整阶段。企业面临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经济下行风险带来的融资和推广困难,这将是淘汰造血困难的部分机构,预计1-2年内并购将更新产业秩序。而临床反应送样数量并未减少。此外,政策的推动将加速大众认知以及产业集群化,来提高产业效率,预计2-5年将形成部分地方的区域中心优势(下文将谈到)。

在谈到发展之前,我们来再次认识基因行业的细分领域和模式的差异化,以及当前阶段之上的第二曲线。

四、龙生九子——细分领域差异化和第二曲线

即使是专业人士谈到基因产业,基本是“千人千面”,因为不同细分领域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里我们通过技术、产品、赛道和模式等维度,把基因产业剥开来看。同时也初步聊聊第二曲线的切入点。

首先从框架上,水母基因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赵南认为,按照应用场景和产品服务特点可以分为技术服务应用、医疗服务应用、消费服务应用。基因慧认为,按照产业链和应用可以分为生命信息采集、多组学数据分析、直接应用(科研和临床等)以及未来的融合应用(消费和工业等)。

1. 基因科技的不同技术

从基因数据读取(“读”),基因技术包括FISH、PCR、质谱、基因芯片、测序等;从基因操作(“写”)上,基因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基因合成、DNA存储、DNA计算机等。

目前基因数据读取技术相对成熟,进入替代、扩大范围升级阶段。基因操作技术刚刚起步,绝大部分仍处于科研状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教授对基因慧谈到,生命科学的新一波发展还是离不开技术的主导。同时不同技术各有优劣,基因编辑还需要特异和安全的基因递送系统,同时降低成本,选择合适的遗传病,肿瘤或传染病等疾病作为发展的突破口,需要产学研资的整合和政策引导;三代测序技术虽然还不完善,也有NGS不能比拟的优点,未来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基因低频突变检测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结合数字PCR技术和NGS。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检测还需要更多的耦联。

这里,对于测序技术的“分代”,基因慧需要和读者分享的是,NGS的全称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下一代基因测序),是相对Sanger测序(大部分说的“一代测序”)而言,主要具备高通量等优势,但准确性并不如Sanger。同样,目前大部分谈到的“三代测序”是在具备高通量基础上,有长片段测序以及无需扩增直接测序等优势,但当前成本和准确性均不及NGS。目前NGS和“三代测序”在平行发展。

2. 不同“像素”的产品Panel,WES,WGS

单单对于NGS这一个技术而言,在产品设计上,分为WGS(全基因组测序)、WES(全外显子组测序)和Panel(基因组合测序)。分别对应所有基因组(包括约25000个基因和其他序列)、某几种疾病靶点的数个基因(一般是1-100个基因)、编码蛋白的基因(全基因组的2%)。可以简单理解不同像素的摄像头。

除此之外,还包括基于基因捕获探针,在全基因组上捕获对应不同大小区域的序列信息。基因芯片类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的基因检测产品“高”达数万元,有的“低”至几十元,更有甚至将后者夸大包装为前者。这里亟需中文表达的行业学会、联盟出台基础的、全面的、易懂的行业科普资料,向临床、健康机构和大众传递常识,是行业的社会责任。

3. 细分领域的赛道

基因科技目前已经应用到至少十个细分领域,根据基因慧在2019年出绘制Gartner曲线(在2020年基因行业报告中会更新),不同细分领域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如图2):


图2:基因产业细分领域的Gartner曲线(来源/基因慧)

对于重点细分领域的分析,请见基因慧官网和官微发布的行业盘点上篇(详情),这里重点谈谈未来方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戴磊对基因慧表示:“基因测序技术本身已相对成熟,未来方向之一是微生物组领域,由检测走向治疗,难点在于个体差异性,需要大数据,尤其是表型数据”。在相关产业上,今年4月,国内微生物组代表企业锐翌生物对外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16年起总计完成约2亿元融资,将微生物组应用从科研拓展到临床、健康和农业领域,完成细分领域完整产业应用版图规划。

对于早筛领域,目前在建立基线阶段,资本期望值降低后,是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窗口。基准医疗创始人范建兵博士表示,我们和美国湾区的同行都认为癌症早筛早诊行业才刚刚开始,从国家层面要有10-30年的长期规划。

在谈到单细胞组学领域,浚惠生物创始人阎灼辉显得很兴奋,他和基因慧分享到,像Celsius Therapeutics利用单细胞RNA测序进行新药的研发、isoPlexis利用单细胞蛋白组学进行CAR-T质控、Mission Bio利用单细胞DNA进行血液肿瘤的单细胞异质性检测等,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单细胞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公司在2019年初获得融资。

在我们对投资人的采访过程中,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尤其是基因治疗比较受资本看重,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周伊、b孙冀刚、富途证券研究总监叶聪不约而同谈到这点。

4. 产业落地的核心

在“新概念”、“大计划”的热潮过后,让技术落地到具体产品、实用场景是接下来产业化的看点和试金石。

范建兵博士表示:让产品在真实世界落地是关键。产品要真正落地,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产品价格不能太贵,社会经济效益要够高;2)产品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假阳性率低)。长短线结合,比如用质谱及PCR平台相结合开发的膀胱癌早筛早诊产品,其实验室和临床表现都非常好,目前LDT产品已经推出市场。

在产业落地的关键因素上,华大基因副总裁张晓平认为,一是技术和产品的整体应用转化效率;二是与行业调整密切相关的国际国内政策;三是资本对行业整体调整与发展的信心;四是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从企业自身层面,一看短期盈利能力,二看持续融资能力,三看短期内技术转化变现效率,企业调整周期一定要快于行业大的调整周期才可以继续存活。

阅尔基因CEO柴映爽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市场渗透率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降低总成本(试剂、硬件、人力、时间),才能将新技术发展为有价值的技术。

紫牛基金投资总监俞波对基因慧谈到,对于单个项目的判断明显会比之前更加谨慎,特别是对估值以及退出预期两方面。可能现在会以A轮的标准看天使轮。对于像基因这样长周期的项目,长期陪跑的心态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之下,会更加看重团队的自我造血能力,有明确应用场景及落地能力以及创始团队的格局。

5. 服务模式

根据相关行业人士反映,基因检测公司的主流临床服务模式有三种[3],一是招募代理商进入医院渠道,通过医生推荐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服务,但目前代理商的溢价超过200%;二是向医院提供IVD体外诊断产品,通过医院采购试剂入院(目前获批NGS肿瘤试剂仅5家,燃石医学、诺禾致源、世和基因、艾德生物、华大基因);三是LDT自建实验室,元码基因董事长田埂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国内公司申请一款临床基因检测产品的注册证,在国内平均需要花费4年,成本较高。同时,实验室的资质审批向公立医院倾斜明显,但实际上医院缺乏研发和运营能力。

同时,代理商这种灰色模式生存空间缩小、成本上升,并非长久之计。柴映爽也认为临床基因检测销售方式存在灰色地带,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财务模式,从90年代的PCR到几年前的NIPT都有企业掉入过这样的坑,应考虑让院外检测收费的方式改变为在医院内部进行检测。

那么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院内检测、LDT等不同服务模式,临床端怎么看呢?基因采访了业内知名的临床遗传医生。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胎儿部及产前诊断中心负责人孙路明教授认为院内检测为主,周文浩院长也认为院内检测和LDT将成为必然趋势。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遗传中心主任袁慧军教授和产前诊断中心主任姚宏教授则表示,未来基因检测会以第三方检测为主,由医院导流,尤其是基层医院。

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刘红星对基因慧表示,对于某些特定的基因检测,如特定的基因突变等,可能适用于现行的NMPA获得注册证书的方式以推广应用。但一方面对应的项目需要有一定检测量的需求才会有厂家去做注册报证;另一方面有临床意义的基因变异情况复杂,最新的WHO2016版分类标准里已列入的融合基因和基因突变指标都已超过一百种,医学研究进展和NMPA监管模式的鸿沟越拉越大,这为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管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临床基因检测项目的推广应用将会是NMPA监管方式和LDT模式共存。

从患者角度,院内检测是首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某位不具名的专家表示。政策上,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基因检测的入院化、正规化,鼓励三级以上医院与检测机构签约形成外包服务,鼓励一家医院与多家检测机构签约,基源基因副总经理肖辛野和良培基因CEO张旭均提到了这点。

6. 第二曲线

因为服务模式尚不稳定,且热门赛道扎推,很难实现持续增长。寻找各细分领域的第二曲线是突破点。

在神州医疗、安龙基金、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任高管的弓孟春表示,下一步主导基因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解决基因组学数据的临床部署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即在最大限度规避临床风险的情况下,为医生的重大临床决策提供基于基因组技术及信息学融合的支持。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方向东表示,将我国医疗大数据和组学大数据相互整合形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克服IBM Watson由于数据来源受限导致辅助诊疗失误的不足。以Watson for Oncology系统为例,在单家医院配置价格高达5千万美元。市场前景巨大。

除了专业的决策系统,袁慧军教授也建议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专业在线信息系统,用于需求方快速查询、数据重分析、更新发现和结果评估等。

此外,更广义的知识库仍需发展,刘红星教授表示,因此以基因组学驱动的现代医学必然需要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通过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和工具,来有效应用海量知识。耶鲁大学基因组分析中心副主任王桂林教授谈到,近年由于Nanopore技术的日渐成熟,便携易用性以及长读长和DNA修饰的检测将成为趋势。其中,相关公司包括Genapsys,Genia(Roche),中国的齐碳科技、安序源、真迈生物。

卢大儒教授认为,需要对基础科研、临床研究和长时间的队列研究进行投入。此外基因海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遗传解读与咨询以及基因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将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广西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莫曾南接受基因慧采访谈到,除了NIPT之外,下阶段成熟应用包括针对肿瘤个体化用药的基因检测、预测药物毒副作用的基因检测以及针对普通人群发病风险的基因检测。

基因数据解读和建模,包括周文浩、袁慧军、姜艳芳、姚宏等临床专家纷纷表示这点为未来临床基因检测应用的重难点。孙路明教授认为未来产前筛查诊断领域需求较大,也是发展的重难点。姜艳芳教授对基因慧表示,目前病原微生物检测是刚需,采用基因诊断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敏感性,缩短了周期。

姚宏教授表示,(数据分析)准确性和(基因检测报告)时效性依然是未来基因检测的重难点,为此检测机构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海普洛斯创始人兼董事长许明炎也表示,基因行业是个长期的行业,没有快钱可赚,目前在技术、产品研发和数据积累上的企业不多,需要持续投入,真正“以持续奋斗者为本”。

需要加强专利保护,阎灼辉表示,如果进一步发展,中国也出现像对于Bio-Rad 和10X Genomics相关的、源头技术的保护力度,将是对中国源头创新巨大的推动。

文洁等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基因科普工作应该被纳入继续教育、产业科普、大众健康知识普及的范畴内。姚宏教授认为检测机构也需要成为向临床医生进行基因检测知识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参与方,范建兵教授认为如果是国家层面的宣导,会大大加快社会和大众的认知。

刘红星院长表示,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指标越来越多、检测技术尤其是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以及临床接受度的迅速增加,为基因检测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增量空间。由于样本的集约性等因素,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基因检测项目开展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是发展机遇也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应该切实增强团队的学术能力,坚持以服务内容价值为导向,才有利于长远发展。

五、海纳百川——规模化的拐点:并购和收购

在自我增长乏力同时,互补整合是另外的解决路径之一。

金准基因CEO张浩表示擅长整合和管理的公司会脱颖而出,大公司可以通过裁员,转变方向等形式断臂求生,没有形成造血能力的小公司应尽早做其他打算。如果自身的公司无法成为细分领域前三,应该主动寻求整合。

从上市公司华大基因(SZ.300676)和贝瑞基因(SZ.000710)的第二季度(2019-6-30)的上市财报看,两家代表的上市基因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不超过10%,同时扣非净利润均下降超过70%。具备投资经验的燃石医学创始人兼CEO汉雨生表示,如果市场上过度“厮杀”,则是双输,需要进一步监管,否则劣币会长期存在。目前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募资同时,也在寻找优质标的并购,来弥补运营的亏损。此时可能是国有资本的进场的契机,扶持建立产业基础设施。

如何实现"1+1>2"的并购或收购?海松健康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孙冀刚表示比较看好销售渠道和产品管线的结合,例如国内的成熟药企以收购或产品授权的方式与研发型企业合作。富途证券研究总监叶聪认为对于行业中的公司而言,一来有做大的可能,二来当前整个产业的外部协同性也不显著,因此,更偏好于纵向行业并购整合,打通产业链,没有短板的企业在高波动性的行业中长期确定性更高,再者,全产业链模式对于创新的落地速度也更快。

这里基因慧有三点体会。首先,目前对海外资本的开放政策是利好信号,而拥有传统大数据投资图谱的资本进场,如果将原有模式和基础设施嫁接到基因大数据企业,是非常互补的选择。这里在涉及基因数据管理和遗传资源保护时,在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同时,需要政策和产业的协调和平衡。其次,在基因公司预备开设医院、传统医疗或保险公司创建基因公司的两端来看,收购可能是更好的方式。因此,投资高端医院或医院集团的资本可以关注此时具有数据和研发能力的基因团队。

此外,在众多地方政府“烧钱”引进人才,国有企业运营产业园对“创新类”趋之若鹜时,可以考虑并购和收购的方式,建立产业集群。

六、九层之台——转化平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

抛开以上的诉求之外,无论从基因产业的数据特性本身、产业链分散还是从硅谷早年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集群化迎来第一阶段,传统生物医药产业园升级和独立的基因或生命健康产业园兴起。

基因或生命健康产业园发展的契机包括三点。

从技术本身来看,国家卫生部临检中心产前筛查与诊断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姜艳芳教授对基因慧表示,如能建立省或者区域基因检测中心的模式,统一由经过认证的平台进行样本的检测分析,对于检测的准确性进行统一的监督。这个平台可以是有资质的有能力的大型医院,也可以是有资质的的第三方公司。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国内基因检测产业链基本具备(基因编辑和基因合成刚刚开始,DNA存储和计算机仍停留在paper上)。即国产化替代优势初现。在企业融资和推广困难的当下,同时地方产业园招商亦艰难,一是缺乏基本的专业判断和规划,二是缺乏运营团队。但产业园资金相对充裕。如果通过并购和收购方式建立细分领域的供应链,在为地方培育上市公司和建立产业链先发优势上先人一步。

从园区来看,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例,在基因领域以投资等方式成功引入了三代测序和基因编辑代表企业,但并未形成各自产业链,而基因编辑和三代测序本身鸿沟显然大于NGS。对于老牌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早期和新加坡合作带来很好的管理模式,引入了肿瘤基因/分子诊断领域的企业的试剂和设备生产部门,也引进包括冷泉港亚洲等专业会议品牌,但在传统生物医药和新兴生物技术的融合中,并未形成潜在龙头优势,这点上海张江园区也面临类似情况,在生物芯片之后的测序领域未占先机,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类似复旦金力院士与嘉定县合作的上海(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深圳盐田区与传统酒业集团大百汇合作的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以及南京江北新区打造的“基因之城”等等专业基因产业园的资源竞争。在引进创新企业同时,建立专业规划和运营团队,同时扶持龙头企业,以联合并购/收购的方式建立产业链,将是引进独角兽潜力股的路径之一。

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看,基因产业早期赋能基础研究、中期服务民生,未来革新能源和材料、服务民生。目前处于早中期,建立细分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从长期而言,是降低服务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的根本。这点,是企业、园区和资本的社会责任,也是长期价值所在。

正如柴映爽接受基因慧采访所说,前面几年相对无序的摸索和试错阶段,渐渐开始向一个合理配对的方向过渡。我们正处于共同孕育这个产业的时代。

在科技创新主旋律的今天时代,迎来经济下行风险和逆全球化的地缘政治,中产阶段逐渐成为主力的大众医疗健康消费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产业秩序都将调整。早期依赖新概念和新模式的投机者将缺乏适应力或自然淘汰,科技创新和价值创造是新时代的试金石。这个万物生长的时代造就了早一批的开拓者,而后来居上价值创造者,将是造就新时代的主角。

来源:基因慧   作者:汪亮

为你推荐

全球首款狂犬病双抗药物国内申报上市资讯

全球首款狂犬病双抗药物国内申报上市

日前,据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网站显示,智翔金泰的1类新药斯乐韦米单抗在国内申报上市。

2025-01-15 17:0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资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

本指引所称的商业贿赂, 是指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 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

2025-01-14 23:38

阿斯利康与宜联生物达成临床研究合作,共同探索联合治疗创新方案资讯

阿斯利康与宜联生物达成临床研究合作,共同探索联合治疗创新方案

双方将共同启动一项多中心、开放性、I Ib期研究,旨在评估两款药物联合治疗在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

2025-01-14 18:36

医疗科技国际化之路:新加坡如何提供全链条支持?资讯

医疗科技国际化之路:新加坡如何提供全链条支持?

随着中国医疗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了国际化发展的能力,正在“走出去”开辟新的市场。

2025-01-14 15:56

NVIDIA与多家行业顶尖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共促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资讯

NVIDIA与多家行业顶尖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共促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在日前举办的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上,NVIDIA 宣布与多家行业领先机构达成合作,这类新的合作旨在通过加速药物发现、提升基因组研究,以及利用代理式和生成式 AI 开创先进医...

2025-01-14 13:26

老牌上市药企终止PD-1项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75亿元资讯

老牌上市药企终止PD-1项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75亿元

近日,丽珠医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对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合并报表范围内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并对其中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相应计提了减值准备。

2025-01-14 10:13

尊享e生2025升级:首次全场景放开外购药械,医院药品覆盖数量再增资讯

尊享e生2025升级:首次全场景放开外购药械,医院药品覆盖数量再增

1月13日,众安保险举办“与10光,共生长”尊享e生十周年产品升级发布会,正式发布尊享e生2025版,并推出众安健康险未来将主打的两大产品系列——面向健康人群的“尊享系列”,以...

2025-01-13 20:17

PLA材料的医美应用:安全与效果的双重考验资讯

PLA材料的医美应用:安全与效果的双重考验

聚乳酸PLA,作为医美行业面部填充剂历经了3个时代大约2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1 0、2 0、3 0三个不同的时代;即1 0-结晶片状;2 0-普遍表面粗糙的多孔微球或实心微球;3 ...

2025-01-13 19:53

国家医保局:开展2025年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肿瘤类、重症医学类、麻醉类、零售药店典型问题清单资讯

国家医保局:开展2025年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肿瘤类、重症医学类、麻醉类、零售药店典型问题清单

2025年3月底前,各级医保部门根据本地化问题清单,对辖区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2023-2024年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自纠。2025年4月起,国家医保局将对全国定点医药...

2025-01-13 17:32

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单抗获批上市资讯

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单抗获批上市

瑞卡西单抗注射间隔可长达8周,突破了目前国内外已获批的PCSK9单抗需要每2周、4周或6周的注射频次。

2025-01-13 13:17

好大夫正式牵手蚂蚁集团,共同推进“AI+医疗”创新资讯

好大夫正式牵手蚂蚁集团,共同推进“AI+医疗”创新

蚂蚁集团收购好大夫在线尘埃落定。1月11日,在2025年好大夫峰会上,双方在收购完成后首度携手亮相。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现场表示,共同的使命和愿景让双方走到了一起,后续好大...

2025-01-11 18:05

创新给药机制,全球首个口服GLP-1RA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全面上市资讯

创新给药机制,全球首个口服GLP-1RA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全面上市

今日(1月1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宣布,全球首个口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全面上市。诺和忻®以便利的口服...

2025-01-11 17:56

雄安创立全国唯一省域内单独医保目录资讯

雄安创立全国唯一省域内单独医保目录

北京疏解人员到了雄安,医保待遇能否不降低?雄安给出的答案是:不仅不降低,还优于北京。

2025-01-09 22:41

Cytiva发布《2024全球生物制药可持续发展报告》资讯

Cytiva发布《2024全球生物制药可持续发展报告》

探索企业可持续增长范本,赋能生物制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01-09 17:29

拜耳诺倍戈(达罗他胺片)第三项适应症注册申请获NMPA受理,实现新适应症全球同步递交资讯

拜耳诺倍戈(达罗他胺片)第三项适应症注册申请获NMPA受理,实现新适应症全球同步递交

日前,拜耳公司宣布,诺倍戈®(达罗他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成年患者的新适应症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

2025-01-09 16:10

优时比携手晶泰科技Ailux Biologics,共启生物制剂AI平台合作新篇章资讯

优时比携手晶泰科技Ailux Biologics,共启生物制剂AI平台合作新篇章

今日(1月9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优时比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世界前沿的创新研发型平台晶泰科技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一项许可协议,合作围绕晶泰科技旗下品牌Ailux Bi...

2025-01-09 15:50

伊布替尼片剂型国内首仿获批上市资讯

伊布替尼片剂型国内首仿获批上市

日前,据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官网信息显示,齐鲁制药的伊布替尼片仿制药获批,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伊布替尼片剂仿制药。

2025-01-09 14:02

赛诺菲抗CD38单抗赛可益在华获批,成为首个基于乐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作为关键证据获批的血液肿瘤治疗药物资讯

赛诺菲抗CD38单抗赛可益在华获批,成为首个基于乐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作为关键证据获批的血液肿瘤治疗药物

赛诺菲今日(1月9日)宣布,旗下抗CD38单抗赛可益®(艾沙妥昔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治...

2025-01-09 13:41

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可适用于男性的HPV疫苗,默沙东佳达修®新适应证获批资讯

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可适用于男性的HPV疫苗,默沙东佳达修®新适应证获批

佳达修® [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多项新适应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适用于9~26岁男性接种

2025-01-08 20:03

中纪委:2025年,着重抓好金融、国企、医药、高校等领域系统整治资讯

中纪委:2025年,着重抓好金融、国企、医药、高校等领域系统整治

严查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着重抓好金融、国企、能源、消防、烟草、医药、高校、体育、开发区、工程建设和招投标等领域系统整治。

2025-01-08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