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晚间,基因检测巨头贝瑞基因发布2018上半年财务业绩。
图片截取自贝瑞基因2018半年报
贝瑞基因是一家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也是将基因测序技术实现临床转化的行业领导者。
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贝瑞基因实现销售收入约6.45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上涨23.0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46亿人民币,同期上涨50.26%。
而此前披露的Q1财报显示,2018年一季度,贝瑞基因实现收入约2.97亿人民币,对比上年同期实现了32.81%的上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567万人民币,同比增长69.37%。
两组数据对比,说明贝瑞基因在上半年两个季度业务均呈现出持续且稳健增长的好势头。
图片截取自贝瑞基因2018半年报
业绩的增长一部分得益于市场整体的增量,另一部分得益于技术创新和用户市场对公司的认可。
除了在上游仪器耗材和中游的检测服务以外,贝瑞基因投资的大数据产业园也正式开工。此外,动脉网还注意到,贝瑞基因在2018年的6月低调投资了苏州一家基因治疗公司——信念医药。
这是一家以基因治疗药物及其载体研发和产业化为主营业务的生物公司。无疑,这家公司于贝瑞基因的主要业务——基因检测存在上下游协同关系。
这也是贝瑞基因首次在基因测序整个产业链的下游布局。
贝瑞基因最早向动脉网透露其全产业布局的想法是在2016年。而今看来,所谓的全产业不仅仅是简单的测序行业。那这个全产业布局所指是什么呢,是基因测序相关的全产业链,还是基因相关的一切?他们又将如何一步一步的规划与布局?全产业布局的想法又是从什么时候萌芽的?
“2010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有了一个‘全产业概念’。只做一个环节肯定是走不通的。”周代星告诉动脉网,“在NIPT业务准备开始飞跃式发展时,我们就开始思考NIPT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带着问题,动脉网联系到了贝瑞基因联合创始人周代星博士,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他向动脉网介绍了贝瑞基因在全产业布局的逻辑,他们的全产业布局又包含了什么,以及未来如何一步步落实........
2015年开始布局上游市场,现已进入全国近百家医院
2015年,贝瑞基因与Illumina联合开发了专门针对中国临床的二代测序仪NextSeq CN500,首次布局上游仪器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NextSeq CN500已经进入了全国近百家医院,占领了该市场产品商业模式7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服务医院客户最多的测序公司。
贝瑞基因内部也引进了如PacBio、Nanopore、10X等测序平台,持续加大科研服务的实力。一面对现有的检测进行升级,另一面也在验证这些测序平台在中国的更多应用可能。
中游环节:肿瘤和遗传病是核心
而在中游环节,贝瑞基因目前则把中心放到了肿瘤和遗传病的检测上。依托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多家医学实验室,贝瑞基因将这两条业务线延伸到了全国各个城市。
以NIPT为代表的遗传病业务是贝瑞基因的主营业务,相应的检测服务和试剂盒、设备销售是目前的现金流来源。经过多年的耕耘,他们已经在无创产前检测领域占据绝对的优势,并在全球范围内首个实现了超过百万例样本的超大临床病例回访。
目前,NIPT的检测范围仅包括了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和T13)检测。但无可厚非,扩展到更精细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是必然趋势。作为无创产前领域的先行者,更大的检测范围、更精确的检测结果也是贝瑞基因一直在持续投入的事情。
2015年年末,贝瑞基因与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共同开发的NIPT Plus项目技术备案申请获得湖南省卫计委的批复,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获得批复的NIPT Plus产品。随后,贝瑞基因率先向市场推出涵盖14种染色体疾病的NIPT Plus产品—贝比安Plus,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10万+样本的回访。
2018年1月,经过两年的验证后,贝瑞基因正式将NIPT的检测范围升级至100种染色体疾病。
肿瘤业务是公司继无创产前后的另一个重心,也是下一个即将爆发的市场。贝瑞基因第一次推出肿瘤检测产品是在2015年,继以cSMART为核心技术的昂科益(Onconi)肿瘤分子诊断产品上市。
但最早产生进军肿瘤业务的想法是在2012年。贝瑞基因的技术团队是以无创染色体疾病检测起家,自然而然也会往单基因疾病的无创产前检测扩展。公司成立不久,公司就开始研究无创产前单基因疾病的技术,即后来的cSMART技术。
后来的故事发展告诉我们,cSMART技术为贝瑞基因肿瘤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技术可以从母亲血浆中检测到含量极低的胎儿DNA突变情况。同理,也可以用于肿瘤DNA的检测,毕竟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游离肿瘤DNA含量也很低。
2018年7月, 被誉为“分子诊断的革命性突破”的cSMART液体活检技术获得中国专利,再次巩固了贝瑞基因在肿瘤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而贝瑞基因显示出对肿瘤业务的决心,则要从成立子公司和瑞基因说起。贝瑞基因在2017年8月成立了子公司和瑞基因,并于同年11月牵头君联资本在内的7家投资机构,向和瑞基因总计投资了8亿元人民币。
和瑞基因之于贝瑞基因,就好比Grail之于Illumina。但稍微不同的是,和瑞基因承担了母公司的全线肿瘤业务。增资扩股后,贝瑞基因保留了子公司股份回购的优先权。
2018年4月,和瑞基因联合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南方医院共同发起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万人队列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这一计划标志着中国肝癌防控开创性地进入到极早期防控和临床验证的阶段,有望极大地提高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诊断水平。
“肝癌是中国特有的‘大癌种’,也是早诊行业中呼声最高的一个项目。”问及为和要选择以肝癌项目为早筛业务的出发点,周代星这样回答。
肝癌是一种隐匿发病疾病,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几乎不会感觉到任何不适。这一导致疾病一经发现通常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几乎没有治疗手段。“5年生存期不会超过10%。”他补充道。
不幸的是,中国又是一个肝病大国,有超过4500万的肝癌高危人群。这些人通常是肝硬化、肝纤维化患者,每年大约有1%会发展成为肝癌,其发病率甚至高于遗传性疾病。
因此,对中国的这一部分患者而言,能够通过可靠的技术,在早期肿瘤细胞没有扩散的时候讲疾病筛查出来,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术、化疗等治疗方案对病情进行控制,赢得最佳的治疗时期。
“我们在决定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跟很多业内专家讨论过,这也是他们一直在寻求的方向。”周代星表示,“另外我们也做了很久的技术储备,技术上是非常有信心的。”
下游:数据产生后能做什么?
上游和中游市场,实则是在产生数据。而要让数据为人所知、为人所用,则要依赖下游对数据的解读和分析。这样是贝瑞基因上市以来,一直在重点布局的领域。
1基因大数据,一个正在涌现的市场
“检测完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量在今后的量级将是惊人的。”周代星告诉动脉网。基因检测始于无创产前,兴于肿瘤,未来将鼎盛于全基因组检测。如果每个人在出生之后就进行一次全基因检测,这些数据搜集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数据的市场。而数据的获取、管理、存储、解读以及检索都将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非常高的需求。
“这是我们认为正在涌现的一个市场。”他补充道。目前的基因大数据还处于片段化的状态,尚未形成产业链中的一环。但他强调,从目前的现象来看,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的提高,将成为行业下一步竞争的必备基础。
贝瑞基因于2017年在福建投资建立基因数据产业园,重金布局基因大数据产业。值得一提的是,该产业园是以中国人群致病基因信息库的大数据为核心的项目,通过云计算、基因测序、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覆盖产、学、研、资四大版块的生态系统,目标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2018年4月,酝酿7个月的基因大数据中心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动工。根据半年报显示,产业园一期项目主要包括针对心血管病早诊的研发和细胞外游离DNA保护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我们在产业园做了很多前期的硬件投入,其中中国人遗传的数据库已经初具规模。”周代星向动脉网透露。不仅如此,贝瑞基因还引进了来自哈佛大学的沈亦平教授,帮助公司提高对数据的诠释和咨询能力;同时还引进了来自贝勒医学院的于福利教授,来领导整个信息团队的建设,为大数据市场做好准备。
2诊断之后是什么?治疗
当然,贝瑞基因所构想的全产业链绝不止于此。“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能做什么?”在产业迅速腾飞和发展后,周代星这样问过自己。
如果某个人在诊断出疾病之后,下一步需要的肯定是治疗。从遗传疾病开始,陆陆续续有许多公司开始利用基因技术进行某些疾病治疗的研究,如血友病、肿瘤、地中海贫血等。其中,肿瘤无用质疑是研究热点,2017年FDA批准的三个基因疗法中,有两个是与肿瘤相关。
“如果仅仅是诊断的话,今后行业的发展一定是有限制的。”他如是说道。他认为,基因治疗是正在迅速崛起的、并且具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这跟我们的大数据、基因检测又刚好可以联系到一起,形成上下游的协同关系。”周代星补充道。他还透露,未来,贝瑞基因将寻找机会跟更多优秀的基因疗法公司合作、甚至建立自己的基因治疗分部。
“现目前我们选择从投资开始,投资一些基因治疗相关的公司。”周代星表示。2018年6月,贝瑞基因联合夏尔巴对苏州信念医药发起了一轮融资,正式迈出了从诊到治的第一步。
3消费市场大有可为
除了治疗以外,与大数据相关的还有消费型业务。
“在中国市场的话,大家对消费型基因的认识还比较少。欧美地区已经兴起很多年了。”周代星表示。除了以23andMe代表的祖源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还包含了其他非常大的内容。比如个人的营养代谢,如是否缺少某一种酶,导致对某些维生素的摄取能力较差等等。
“围绕营养,除了检测以外,在检测之后还可以围绕检测再形成一个系统的服务。”他这样解释。
再比如以DNAFit为代表的运动基因检测,通过对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判断用户适合高强度还是轻度运动。而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用户或者他们的健身教练制定更合适的运动计划。在运动过程中,血液中DNA的表达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的基因信息也可以帮助用户对运动习惯进行调整。
“这些都属于消费级基因市场。”他总结道。有趣的是,消费级基因检测也是巨头Illumina一直看好的方向。除了无创产前和肿瘤早筛业务以外,他们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子公司Helix。
而贝瑞基因除了主体的无创产前业务以外,子公司和瑞基因正好对标Grail。周代星的回复也说明了公司对消费级基因市场的看好。这就不免让人好奇,未来贝瑞基因的系列公司里面,是否会有对标Helix的子公司出现?
“暂时在消费级市场还没有什么动作,但未来肯定会有。”他这样说道。
向社会需求最大的地方投入资金
上游仪器耗材,中游检测服务,下游的大数据、基因治疗及消费产业,这便是1个小时的采访中,周代星对其全产业的描述。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中游市场无疑是投入最多的一个环节,但从半年来公司对其他几个环节的关注和投入来看,下游布局正紧锣密鼓的展开。
“侧重点是根据市场大小来决定的,目前阶段最大的侧重点一定是遗传疾病的检测。”他表示,“投入也是最大的。”
而下一个阶段,大数据、消费级基因检测有可能下一个侧重点。
现目前阶段,贝瑞基因在大数据的投入基本上还处于硬件和解读能力阶段。大数据市场尚未真正出现,还没有消费者向公司提出数据存储的需求。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终将到来,并且或将成为基因检测行业需要不断突破的壁垒。
而在消费领域,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BCC的一份调研认为,近年来消费级检测市场正在以超过70%的速度增长,几年内市场份额有望达到2400亿美元。
“我们会把投入重点放在社会需求最大的地方,在最需要的时间点在最重要的地方做最大的投入。”他补充道,“技术的成熟度也会有一定影响。”
从诊断到治疗,国内外基因技术发展趋势向阳
在贝瑞基因公布半年报的半个月前,illumina也发布了其2018年度Q2季度财报。财报显示,Illumina公司2018年第二季度总收入为8.7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25%,超过了分析师估计的7.866亿美元。
其中,测序耗材收入表现强劲,达到4.55亿美元,超出公司的预测。此外,微阵列业务整体收入同比增长了25%,达到1.4亿美元。大规模人口基因组项目、日益增长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有助于公司的测序和微阵列业务的提升。
但再看Natera的数据。这家在美国无创产前领域排名第四的企业,在2018财年第2季度的总收入为6307万美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为-2720万美元,同比减少4.22%。
两家公司的数据似乎也在印证周代星所说的,“只做一个环节走不通”。或许正是对此有认识,贝瑞基因才在无创产筛业务正在腾飞之时便有了忧患意识,开始布局更丰富的业务板块。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两家公司,国外公司如Thermo Fisher、Agilent、Qiagen、PacBio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基因测序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不仅如此,23andMe的疾病风险评估的服务解禁;美国FDA先后批准了MSK和Foundation Medicine的大panel检测。这些都代表着监管层面对这项技术的信任与认可,也预示着它将在医疗健康和健康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Novartis、Kite、Spark Therapeutics的基因疗法先后获批,则标志着基因技术从诊到治的飞跃。
在中国,继NIPT之后,药监局先后批准了燃石医学和诺禾致源基于NGS的肿瘤用药诊断(组织活检)试剂盒。这是国内在监管层面上的重大突破。“说明监管层面对这个行业已经做了足够的了解,对行业来说是很大的利好消息。”周代星认为。
这也预示着监管层面对除NIPT以外的其他检测服务首次开放,未来会有更多公司进行产品申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临床。
我们可以想象,在肿瘤临床检测市场正一步一步打开,成本下降、技术与市场的成熟带来了更多可能。而随着而来的,将会是消费市场、大数据市场的相继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贝瑞基因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前瞻意识的企业将迎来更多机遇。
来源:动脉网
作者:周梦亚
来源:动脉网 作者:周梦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