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首例商业化机器人外骨骼研发公司尖叫科技,今日正式对外宣布,已完成3000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博将资本。此前,尖叫科技曾获得过真顺基金的天使轮融资。
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软硬件研发投入和核心硬件的自主产权化。
据动脉网了解,尖叫科技于2015年成立,专注人工智能机器人外骨骼辅助系统开发,包含硬件和云端平台。
尖叫科技的创始人李响曾任果壳副总裁,参与开发过核电池、无人机、智能家居产品等多款硬件产品。CTO 李牧然从事过多个智能硬件及物联网项目系统开发。目前,尖叫科技核心成员近 10 人。
尖叫科技的产品有两大亮点:速度快和成本低。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尖叫科技就交付了第一代原型机。其研发保持每月迭代一个原型机的速度。
成本方面,尖叫科技采用先进的共创方式,由内核和外围团队协作开发,并采用跨越式的技术迭代方式,比起海外上亿的开发费用,和国内院校的几千万的开发经费而言,成本控制得十分良好。
首款功能样机S1
2016年11月,尖叫科技推出了首款功能样机S1。相比于上一代的产品,该样机使用了复合材料,约重 10kg,比上一代减轻了20%左右的重量。
S1 有 12 个传感器分布在腰部、腿部两侧、脚底等部位,每一天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传感器搜集人体不同维度的信息,包括肌肉电、光栅、肌肉表面舒张压力等。这些信息传到位于腰部的本地 CPU,当设备连上 WIFI 之后,CPU 数据上传到云端,云端的深度学习网络会对新的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定制化”地为每一个用户调整行走模型。
CTO李牧然表示,S1是一款领先架构的降级使用产品,他具备无拐杖随动行走的架构,但是可以向下兼容现有国内普遍出现的有拐杖自动行走功能,并保持随时软件升级越级的可能,这有点类似CPU的超频和开挂。
此外,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到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尖叫科技是最先开始做的。在其研发投入中,神经网络算法约占30%的比例。
主打康复市场
根据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占比29%位居首位。假设下肢残疾占比70%、其中5%的患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如果每台国产价按照10万计算,市场空间高达865.2亿,机器人外骨骼大有可为。
据李牧然介绍,康复市场是尖叫科技的主要市场,针对行走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外骨骼可以作为长期佩戴的辅助步行工具;另外一部分,是短暂失去行走能力的人群,帮助他们迅速恢复健康步行能力。
此外,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做出膝盖、大腿、鞋子、手臂等单个部件,应用于攀岩、跑步等多个场景,也是尖叫科技产品的重要市场,这类用户多以极客为主。
来源:动脉网 作者:郝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