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乐普和微创医疗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耗材型的三巨头,他们的一举一动和业绩表现是耗材领域发展和变化的风向标,一直广受业内人士高度关注。在香港上市的威高股份率先在2017年3月22日公布了2016年的全年业绩,而在国内上市的乐普和在香港上市的微创医疗则选择了同一天,于2017年3月30日公布了其2016年的全年业绩。
那么,作为耗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威高、乐普和微创医疗,他们的业绩到底哪家强?业绩和业务的变化,对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请跟着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医疗船长细细道来。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拍砖,谢谢!
收入、利润及费用对比
从下表可以看出,耗材型三巨头的营业收入威高最大,几乎是排第二的乐普的两倍,而微创最小。耗材型企业的特点是毛利率高,三巨头的毛利率都超过了60%,其中微创的毛利率最高,接近70%。而设备型企业的毛利率普遍比较低,在40-60%之间,比如迈瑞医疗,毛利率在55%左右,已经算很高的了。
从三巨头的研发投入来看,微创的最高超过10%,而威高和乐普都比较低。可见微创产品的含金量较高,而威高和乐普的较低。
从总市值来看,毫无疑问,在A股上市的乐普最大,市盈率在45倍左右;而在港股上市的威高和微创的市盈率很低。这能很好的说明为何在海外上市的企业都要回归A股,国内股票市场“人傻钱多速来”,此话不假。
表一:威高、乐普和微创收入及费用对比(微创收入为3.89亿美金,按汇率1美金=7人民币换算)
分产品线大比拼
作为耗材型巨头,他们的产品线各有特色,也反映出了公司高层的战略区别。威高比较专注在一次性耗材、骨科和透析领域,近年来在透析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微创靠心血管支架起家,2014年收购美国Wright Medical骨科业务成功转型。乐普的多元化走得更远也更有声有色,围绕心血管疾病的优势,扩展到制药,体外诊断,慢病管理等领域。
2016年2月,向四川睿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做血液透析的企业)增资人民币7,000 万元。增资完成后,乐普医疗持有睿健医疗 18%股权,并正式进入血液透析领域。
这三家巨头的业务领域,已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威高最早拥有一次性耗材,然后是骨科和血液透析;乐普和微创都是心脏支架起家,然后乐普逐步扩展到透析和体外诊断,而微创则扩展到骨科。
乐普在体外诊断的投资布局特别值得关注,毕竟IVD市场巨大。从心脏标志物POCT入手,进入血栓弹力图和血凝检测,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中国IVD领域的跨界颠覆者,超越传统国产IVD企业。
在2016年的CMEF上,威高推出超声影像系列产品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如下图)。可以预见的是,巨头们拥有资金实力后,想干啥就干啥的任性会越来越多。
分区域表现情况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三巨头在国内和国际业务分配最合理的是微创,国内占46%,国际占54%,和迈瑞医疗的分布差不多。这完全归功于2014年1月对Wright Medical骨科业务收购和整合。
在2014年以前,和威高及乐普一样,微创也是纯国内市场为主的公司。通过查看他2013年的营收分布,总收入为9.39亿人民币,其中80%来自心脏支架业务,其中95%来自国内业务,海外业务占比不超过5%。
收购Wright骨科后,微创不仅完成了海外布局,还充分利用其在国内生产的优势,把产品逐渐转移到中国生产,进一步提升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2016年度,中国市场骨科业务超过10%,美国也扭亏为盈,只有欧洲还没有扶正。
我们知道,迈瑞的国际化之路真正上大台阶,也是2008年收购美国Datascope之后的事情。威高和乐普都提到要大力发展国际业务,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效果还不明显。迈瑞和微创的国际化案例值得威高和乐普研究借鉴。
三巨头谁家动作最大?
先来看看威高的情况:或许对威高股份而言,最最重要的事情是董事长的更替了。在2016年3月,陈学利董事长提出请辞并获通过,由当时的总裁张华威接替。这个过度非常顺畅,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核心原因是陈还将继续担任威高集团的董事长,仍然是公司的掌舵人。
其次是2016年曾经一度传出威高骨科业务将通过借壳在A股上市,壳公司为恒基达鑫,一家做物流的公司,在市场上引起巨大反响。时至今日,威高发布声明,考虑到中国监管政策不明朗(IPO提速,壳资源不值钱),决定终止借壳程序。至此,骨科业务借壳上市告吹,会不会如迈瑞一样走IPO之路还有待观察。
再来看看乐普的情况:乐普公司医疗器械持续增长、药品快速增长、医疗服务持续推进、新型医疗业态完善布局,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虽然对外投资很活跃,成功的案例多多,也比不过乐普在深圳拿地建国际总部来得震撼。其花费将近8亿人民币拿下的土地在南山区留仙洞,就在中兴通讯旁边。
目的是在深圳打造国际业务运营平台,打造国际化产业基地,拓宽国际营销渠道。看来,深圳以迈瑞为龙头的国际化故事激励了包括乐普在内的众多国产医疗器械企业。
几年前,威高就在深圳设立了仪器研发中心,最近还组建了国际营销团队,都是瞄准深圳的国际化营销人才啊。深圳的国际化人才有福了,那么多企业都会来抢购你们的。
最后再看看微创:微创自2014年收购Wright骨科业务后,一直不断的在整合和消化中,因而动作不多。经过两年多的磨合,逐渐找到感觉,开始走上发展的正轨。
2016年的表现比较低调,中规中矩。微创董事长常兆华在今年的两会上大胆建言,提交议案《关于保护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和患者需求,缓行或审慎推行医用耗材两票制的建议》引起医疗器械行业人士的广泛共鸣。
结束语
关注设备型巨头们很久了,比如国际GPS和国产优米UMY,他们无疑是医疗器械行业舞台上的宠儿。而耗材巨头,无论是国际的美敦力,强生和雅培组合,还是国产的威高,乐普和微创,却是低调地在闷声发大财。
他们在公司战略定位和布局,业务发展和整合等等都有很多值得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学习的地方。希望医疗船长上述的总结能够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小伙伴们有启发和借鉴。
医谷链
《微创医疗发布2016年年度业绩,扭亏为盈赚1510万美元》
来源:麦科田医疗(微信号 MED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