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限制大医院采购影像设备的大环境下,影像公司开始把目标转向基层机构,把拓展基层设备并提供服务作为下一步战略发展方向。基层机构从最直接的角度来看因其数量大、国家扶持等利好因素,可能带动很大的体量。然而要将这部分市场真正变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困难。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公司案例中分析这一点。
vRad(Virtual Radiologic Corporation)是美国最大的远程影像公司。2014年年收入1.85亿美元,通过自建超过350人的专业影像学医生团队,为全美50州及国际市场超过2,100家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读片服务,年读片量超过500万份。这家公司为小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部分专科医院提供的影像读片服务背后体现客户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弥补。
首先是通过远程专业的读片服务,弥补小医院等机构的专科影像读片能力的不足,vRad强调其独立的影像学医生团队中75%是训练有素的专科领域的读片专家,随着近年来某些疾病的高发,专科领域读片如乳腺摄片需求快速增长,这些领域非常专业,而许多小医院没有足够的专科病人量的需求来雇佣自己的专科医生的成本,因此选择了外包。
客户的第二种弥补需求是弥补夜间、双休日、假日期间读片能力的不足。vRad的竞争核心之一是提供365天24小时无休的读片服务,即便在夜间节假日等时间也能够做出迅速的读片结果,弥补了医院全职影像科在某些时段的人手不足。小医院也可以节省雇佣夜班影像医生的成本。
从这两点弥补性特征上可以看出,影像服务的作用是有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嫁接影像服务的医疗机构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影像实力,因为影像设备的使用以及读片结果传回之后都需要专业医生的协调,完全没有影像实力的机构并不可能依赖购买设备本身加上远程获得读片结果来展开服务。第二个条件则是这些医疗机构扩充影像服务的基础是拥有一部分可能使用这些服务的病人,也就是说,vRad的客户大部分是已经拥有影像科并且有稳定病人客流的医疗机构,他们扩充影像设备并使用vRad的服务是为了扩大影像科在某些方面实力不足(比如缺乏好的乳腺影像读片专家),但在这些领域(如乳腺科)他们已经拥有了病人。
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条件都不充分。首先,大部分基层机构根基过弱,没有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医生去配合影像设备的落实,在操作能力上严重不足,尤其对于B超这样的对医生个人能力和经验要求很高的项目,即使基层获得设备,也没有人才去操作。而对于拍片来讲,表面上看远程读片可以解决基层医生读片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事实上片子结果传回来之后,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将片子结果和诊断结合起来。同时,影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科专业性较强,以拍片来说,各科的医生在读片、诊断上的要求各不相同,对于基层来说医生需要较强的整体实力才能把握。目前的中国基层完全不具备足够的符合影像需求的人才储备。
而在第二个条件也就是病人源上,基层的基础也较弱。基层医疗与影像设备以及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弥补。假设基层本身的服务状态为8分,那么影像设备和远程影像服务有助于医疗机构将影像服务从8分提升到10分。而对于服务能力很弱的基层来说,影像作为辅助无法将整体服务从0分提高到5分。也就是说,影像服务更多是弥补现有服务在某些领域的不足,而并不能帮助完全没有影像基础或基础很弱的机构拓展服务。
因此,在影像公司希望往基层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基层本身能力的严重限制。影像产品和服务必须嫁接在有一定能力和规模的基础医疗机构上才能起到弥补的增值作用,缺乏根基的嫁接将适得其反,造成设备浪费,甚至是过度检查或不合理检查造成医疗费用的浪费。
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说,将设备铺到分散、小规模的基层也是不经济的,因为这些机构没有足够的服务量来支撑影像设备的使用,从其收入来说,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去雇佣合格的影像科专业人才,因此,对于影像公司来说,地毯式广撒网的模式进入基层是不可取的。
未来出于成本和专业操作能力角度更可行的方式是与第三方影像公司合作。第三方专业检查机构可以成为基础医疗机构的专业检查外包基地,这些第三方机构可能需要配备专业的人才加设备(如B超),也可能只需要配备设备(如拍片)然后由远程统一的读片中心给出结果。这些第三方机构还可以对基础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专业的远程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为更好地衔接检查、治疗、大病转诊打下基础。也只有在基础医疗机构获得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以第三方检查机构为依托,影像设备进入基层并提供服务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并获得更快速的发展。
第三方中心以区域布局而不是以单点布局,对于影像公司来说,其设备本身的铺设量可能不如单点来的多,但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嫁接服务的意义来看,这种模式将优于直接将产品投放到没有操作能力和获客能力的基层去。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