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催生了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医疗,但在国内,后者始终未能与核心医疗服务始建立有效的连接,构建相互融通的商业模式,至今也未对寄予厚望的远程医疗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邵源认为,打通移动医疗与核心医疗服务的关键在于在患者授权的前提下,医生能否便捷地获得全面、精准的病历数据,并能够据之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安泰创新创建于2006年,创始之初专注于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的开发,占据华南市场份额第一。然而安泰的脚步并不止于此,随着整个医疗信息化的多元发展,单一的HIT产业技术已经远远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打造以患者为中心、方便医生随时随地诊断诊疗的精准病历云平台是安泰更高的目标。
日前,安泰创新董事长邵源接受动脉网专访,从远程医疗的发展误区和突破点、安泰创新的产品开发路径和模式发展逻辑,以及不久前获弘晖资本领投的8500万融资的幕后故事等多个维度,分享了一个学过医、一直怀揣医疗梦想的创业者在十多年的医疗信息化路上的思考。
“远程医疗”已经无所不在
在几个采访主题中,邵源谈得最多的是有关远程医疗,看得出来,他对远程医疗的独到见解,也正是安泰创新的产品开发和业务布局的逻辑脉络。
对于远程医疗,业界有戏称是“见得多,用得少;演示得多,实用得少;投入多,产出少”。
“问题出在哪里?互联网时代,物理上的距离并不重要,‘远程医疗’这个词就像‘长途电话’一样,是上个世纪的概念。远程医疗这个概念应该重新赋值。”邵源如此说道,采访全程都很平静的他,此刻言语间透着对现状的某种激动。(注: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
“远程医疗”是个过时的说法,但是,并不代表“远程医疗”(或者叫做互联网医疗更为合适)没有价值。
学医出身的邵源表示,现代医学的发展,术业专攻,医疗的专业领域也也越分越细,越是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讨论和交流。在今天,基于互联网的医疗交流,已经是融入医生每天的工作,甚至是业余时间的常态化的行为。医生微信群中的病例讨论,下班后时常接到的患者病情的电话咨询,这样的场景每天可见。可以说,这种形式的“远程医疗”需求很大,市场很大,每天都在用,但是用一个非专业的工具:微信,达不到想要效果,期望被服务的人得不到理想的服务。
大家也看到痛点了,微信里边发的影像图片,太多就没法保存, CT片基本都是对着阳光、灯光拍的,片子信息损耗太大。医生只看微信里的几句话,根本给不了真正有价值的精确的诊疗意见,所以还是让患者去医院面诊。
“对于医生来讲,虽然有了互联网,他的专业技能还是难以通过网络施展,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讲,服务品质达不到,患者也不可能向医生付费。这也是不少移动互联网的轻问诊项目很难持续的原因。但事实上,对于患者而言,如能把其完整病历提交给医生,并基于此得到更专业的医疗建议,患者付费意愿将大为提升。”邵源说道。
而现在我们常见的远程医疗服务,首先要有一个固定地点——远程医疗中心,通常装备很多大屏幕和视音频设备。
“一个远程医疗中心大多数设备的功能都可以集成到一个手机上,在云端进行运算,运算效率肯定能大大提高。”邵源表示。
再看远程医疗的运行常态,由于大多不具备医疗数据集成,需要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拷贝整理病人病历数据,据统计,平均拷一个病人的数据要40分钟,之后还要上传,对方还需要下载。
更令人尴尬的是,“在讨论医学图像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实时看到对方对图像确切的标记位置,单凭语言对图像方位的描述,发起会诊的一方往往根本不知道讨论的病灶在哪里,沟通的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误诊。”邵源表示。
远程医疗也受到时间限制。最有价值的是大医生、专家,他们在自己医院要做手术、门诊都忙不过来。很难排出固定的上班时间来做远程医疗。
所以说,虽然“远程医疗”已经无所不在,但目前不管是医院里的现有的远程医疗服务,还是市面上的大多数互联网问诊,都显然不是医生、不是患者想要的那种“远程医疗”。
云端精准病历令手机化身会诊中心
“远程医疗需求巨大,而发展缓慢。从根本来讲,首先要解决的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不管是商业化、政策监管,还是医生时间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把高品质的会诊服务呈现出来,也就是”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之后,相信政府一定会给市场机会去调节、调配,也一定能演化出很好的商业模式。”邵源说道。
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是邵源多年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这一思路也主导了安泰创新的产品开发路径的转变。
邵源向记者介绍道:“从公司历程来讲,我们是从影像开始做,到了2012年,公司迎来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这一年,我们决定产品要从影像科室扩展到临床科室,而临床医生,不仅仅需要看影像信息,还要看患者的全部诊疗信息,因此我们开始着手整合临床数据。”
安泰创新在搭建临床数据中心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包括全景医疗同屏会诊/会议系统、全景移动查房、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全景BI等一系列产品。
在安泰创新从单一PACS产品线向全景医疗信息系统的转变过程中,其主打的服务场景就是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关于现有远程医疗模式的弊端,上文已经讲得太多,在邵源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在患者授权的前提下,医生能否便捷地获得全面、精准的病历数据,并能够据之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所谓的精准病历,主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数据要全,要有患者的历史诊疗和当次诊疗的所有数据,包括电子病历、检验结果、各类影像等等。二是数据要准,例如影像必须是具有诊断效力的完整的DICOM影像(DICOM是数字医学影像的国际通用标准)。
一个场景是远程会诊大屏,两块65寸大屏幕并排排列,在实际应用时,这两个大屏是分别放置在参与会诊的两家医院。相比传统的远程医院会诊中心,特点之一是设备的集成化,所有设备集中到一个屏幕,而且这个屏幕可大可小,可以放在大会诊室,也可以灵活部署在科室的小办公室;其二就是,大屏幕背后的软件系统,已经汇聚患者HIS、EMR、PACS、LIS、手麻、体检等各类异构信息诊疗数据——即患者全景病历,省却远程医疗繁琐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还有一个特别要提就是安泰创新拥有的“同屏”技术专利,它让会诊双方所有交流的内容实现无损的实时交互。举个例子,比如会诊医生在大屏幕所显示的一张CT片子做下标记,另一端可以同步、精准的看到标记位置,反之亦然。有了远程会诊大屏系统,远程医疗无需繁琐准备,可以及时发起,成倍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安泰创新已在全国100多家大型医院安装了会诊大屏系统,该系统把相隔几十到几千公里的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会诊,在很多应用场景下,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学术交流、会议讨论、教学示范等。
另一个场景是手机端的“安泰汇诊”应用。这是一个在产品形态上类似于微信的基于患者全病历的专业医疗交流软件。通过安泰汇诊,医生可以实时查看所负责患者的全部病历资料,包括影像图片,这些以GB计的影像图片都存在云端,既不占手机内存,4G流量消耗也很小。此外,就像微信聊天一样,医生也能及时向应用内的好友留言,发起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的讨论,并可以授权其他医生查看患者的部分或经过数据安全脱敏后的全部病历。如同专业会诊中心一样,提供高质量的视、音频交流,精准的同步查看全部病历和影像资料。
可以说,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会诊中心,有移动网络信号的地方就能随时进行类似远程会诊的交流。
这两个使用场景都印证了安泰创新的技术与产品,能让真正基于患者全病历的所有数据,以云平台的形式,让医生随时随地可及,并以极简便的方式在医生间分享交流,为医生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邵源为安泰创新设计的产品开发初衷,与刚刚出版的《未来医疗》(埃里克?托普着,郑杰译)一书中,埃里克?托普所希望的基于包涵人体全部数据的“个人生命云”、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医疗模式很是吻合。
弘晖投资,安泰蜕变新起点
不久前,安泰创新获得弘晖资本领投的8500万融资。在问及弘晖资本的投资始末和所带来的影响时,邵源对投资方在对医疗健康领域和资本运作的两个方面的专业能力赞誉有加,通过梳理搭建符合上市公司的架构,完善公司内控治理结构,并将弘晖资本投资看作公司发展历程的又一关键节点。
访谈临近结束,记者还跟他要了项目负责人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刚的电话,并且当晚又采访了赵刚。
在谈到安泰创新最打动其的价值点时,赵刚表示:“安泰创新兼具差异化和连续性的产品开发路径,其以病人为中心的数据整合,正逐渐从院内整合走到院外互联网医疗数据的整合,这就使得整个医疗服务链条上的医院、医生,甚至卫生管理机构,都被赋予一种全面的视角和势能,从而以人为中心来观察一个人的全部医疗数据。”
而安泰创新在医学影像领域多年沉淀的技术优势,就是其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邵源透露,安泰创新目前的诸多实施全院医疗信息系统整合的医院客户,有一大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已用安泰的全景医学影像系统升级了原有的PACS。
有过多年医生执业经验的赵刚表示:“以医学影像为核心的完整的医疗数据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基础。是否调阅到患者的这些数据是医生提供精准、有效的医疗判断前提。安泰创新能帮助医院、医生融通和唤醒沉睡在医院的珍贵数据,让医生能够安全规范,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据邵源透露,安泰创新也已经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尝试对海量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和大数据的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开发下一代的新产品。
来源:动脉网 作者:王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