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个词在财经圈里重新火了。它就是“工匠精神”。说起工匠精神,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日本。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家坚持做了百年耗材的大公司——泰尔茂株式会社,以及为泰尔茂开发出世界顶级注射针的街道工厂,日本匠人精神的杰出代表。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培育企业工匠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说起工匠精神,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日本、德国。
日本医药企业,大的有武田、第一三共、大冢,能排进全球前二三十名。知名度高的有小林、岛津、欧姆龙,以及东芝、奥林巴斯、三菱、日立。
不过,这些要么以药品为主业,要么半道出家,做的还都是高端医疗设备或者家用医疗器械。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家坚持做了百年耗材的大公司——泰尔茂株式会社。还有,更为重要的,为泰尔茂开发出世界顶级注射针的街道工厂,日本匠人精神的杰出代表。
说泰尔茂是大公司,这可不是胡诌。先看一组数据
这是泰尔茂最新发布的业绩数据,预期2015会计年度净销售额5250亿日元,净利润500亿日元(约合29亿人民币)。超过中国所有上市医疗器械公司。
福布斯排行榜上,泰尔茂是全球企业2000强,与我国的国药控股差不多,排在家用器械的欧姆龙前面。
1982年就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再看看其产品,全是医疗器械,真的全是医疗器械!
泰尔茂创办于1921年,靠体温计起家。
1963年开始生产销售首批日本国产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后来又逐渐扩展到血袋、血液透析器、氧合器、弹簧圈、输液泵、人工心脏、药物洗脱支架等领域。
而且,在泰尔茂的产品中低值耗材占比甚大。曾经披露出来的数据是,注射针等低值耗材占据公司业务份额的45%,血管介入类产品占有40%,糖尿病及自我保健类产品占有10%。
都说由低端迈入高端难,但泰尔茂就是靠着低值耗材做大了,还进而逆袭进占高值耗材领域。这很大程度上就与日本的匠人文化有关,专注、细致,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打磨。
比如体温计,泰尔茂从1921年做到现在,已成百年品牌了。从水银体温计到电子体温计,再到智能体温计、耳温枪啥的。最早其实也是山寨德国产品,后来才推出自研产品。
再比如注射针。从1964年首批日本国产的一次性注射针头,到如今的无痛胰岛素注射针纳诺斯NANOPASS。对技术上的追求从未停止。
2005年,泰尔茂推出自主研发的注射针纳诺斯,针尖端外径只有0.2mm,是当时世界上最细的胰岛素注射针,很快占据日本50%市场份额,还获得了“日本2005年度设计金奖”。
少为人知的是,当这种针研发出来后,泰尔茂曾满世界找寻能加工的企业而无果。直到,他们寻到了东京的一家街道工厂——冈野工业株式会社。而针的开发过程也长达1年半之久。
冈野工业株式会社位于东京墨田区,名字有点高大上,但是整个公司实际只有6个人,冈野雅行、冈野夫人,还有他们的女婿等。货真价实的家庭小作坊。
公司领导人冈野雅行1933年出生,学历也不高,初中都没毕业,靠着父亲家传学来基础模具技术,再然后就是自我钻研。
但是这家小作坊却造出了大企业都办不到的世界最细针头。
那是在2000年,泰尔茂的研发负责人大谷内哲把“无痛针”图纸递给冈野,问能不能做出来?图纸上仅仅写着“长20毫米,孔直径为0.06毫米,外直径为0.2毫米。针头的尾部为0.35毫米,针头的尖端为0.2毫米”。
虽说注射针不过是通过冲压将金属薄片卷成管状,但加工精度甚高。刺入皮肤的针头部分要很细,其他部分又要粗一点。金属薄片在冲压弯曲后还要确保各部分紧密连接,不导致注射液渗透。
曾在大公司工作过的模具技师女婿认为,这种针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的,还是放弃吧。
还有一位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大学教授,在听完对针头构造的解说后,说道:“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冈野坚持越是别人认为不能的他就越是要做。他从自己的经验判断,做这种“无痛针”有六成的成功概率。并带着女婿毅然开始了研发工作。
这一干就是一年半,光材料费花费100多万日元。看不懂德文,也没关系,使劲钻研图纸本身。
再加上借助计算机,冈野最终试制出了最细无痛针。当他带着成品出现时,连泰尔茂研究员都呆了。
这种无痛针只有原来2/3粗细,但针内液体流量却与原来一样。而且,冲压制造成本更低,给泰尔茂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同一般。
其实,冈野不仅仅造出了最细无痛针,他还造出了对手机普及来说重要的行动电话锂离子电池外壳,以及汽车燃料电池外壳。
靠着自己几十年不断钻研创新提升的先进技术,冈野成了世界冲压第一人。仅6人的街道小厂,在2006年时就能创造出4500万人民币的年营收。
日本首相小泉、安倍专门去拜访他。丰田汽车、索尼等巨头的老板也前往参访。大企业找他合作造产品。
不可不谓日本匠人精神的杰出代表。
实际上,不仅仅冈野,在日本活跃着很多的街道小厂。他们规模普遍很小,几人、几十人,家族代代相传,但就是他们,构成了日本制造业的真正基础。大企业的核心零部件生产离不开他们。
近年来,不仅日本制造业,这些街道工厂还有不少走向了美国硅谷,为代表世界高新技术潮流的企业提供服务。
比如,特斯拉找到了宫城县某住宅区的一家街道工厂野上技研,将其开发的切膜器运用到公司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上。
硅谷一家经营氢设备等产品的环境企业,看上了新泻市街道工厂WELCON自主开发出来的、能够在金属材料上打出直径为几微米的密集微孔的技术。
再回到医疗器械行业,同样从事模具制作的街道小工厂NITTO,通过与日本千叶大学前沿医学工程中心、西村拓纪设计、日本高分子技研合作,开发出了“医用可穿戴椅子archelis”。
正是这些街道工厂,以及由街道工厂发展而成的大企业,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持续传承。所以,你会看到东芝、奥林巴斯的财务造假,但是他们并非倒在产品本身上!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 作者:赛金花
为你推荐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临床研究的小分子GLP-1类药物,各剂量组平均A1C降幅为1 3%至1 6%
2025-04-18 14:12

WSOPRAS 2025落幕:中国眼整形闪耀国际舞台,李冬梅教授代表爱尔眼科获2027年大会主办权
4月10日至12日,世界眼整形重建外科学会(WSOPRAS)2025年国际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盛大举行。
文/李林 2025-04-18 09:27

华东医药2024年报出炉,营收超400亿,创新产品密集上市
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9 06亿元,同比增长3 16%;实现归母净利润35 12亿元,同比增长23 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 52亿元,同比增长22 48%。
2025-04-17 21:18

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开启高血压管理新时代
4月11日,在备受瞩目的乌镇健康大会上,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作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引领家用医疗器械从单一检测工具进化为全周期健康管理解...
2025-04-17 20:34

又一款常用药物被暂停采购资格
近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布通知,因未按要求调整药价,自2025年4月15日24时起暂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地芬尼多片(25mg*12片 板 盒,铝塑)采购资格。
2025-04-17 15:29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
日前,达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别向赫力昂(中国)、Haleon CH SARL(简称“赫力昂(英国))转让所持有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中美史克”)4 6%股权份额、7...
2025-04-17 15:08

上海发布10款重点监控品种
根据上海此前发布的相关规则,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在阳光采购平台采购药品是,“红黄绿线”议价将实时提醒采购产品的价格是否存在问题,从而保证临床需求,并避免不合理调价。
2025-04-16 22:15

马斯克称今年将首次在人体植入“盲视”设备,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4月初,马斯克在多个场合宣布,公司计划于今年底首次在人体内植入名为“Blindsight(盲视)”的脑机接口设备,目标是让完全失明者重见光明。
2025-04-16 14:28

诺令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加速出海步伐和多元化产品布局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便携式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仪”的产能扩充、全球化推广,以及围绕NO缓释与发生技术的创新管线研发
2025-04-15 17:12

扬帆出海正当时:Cytiva 为中国生物药企绘制全球合规航海图
峰会聚焦法规解读、国际监管环境、中国生物药企业出海案例等关键议题,通过专家分享和深入解读,为中国生物药企提供全球化战略指导和合规支持;
2025-04-15 17:00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礼来携手信达生物、和黄医药加速赋能本土医药创新
礼来携手本土合作伙伴信达生物、和黄医药齐聚上海,共话本土医药创新发展,探索加速惠及中国肿瘤患者的新模式
2025-04-15 16:27

ADC明星企业映恩生物港交所上市,开盘高开91.33%
上市首日,其股价开盘高开91 33%,随后涨幅迅速扩大至127 06%,午间收报214 80港元,市值突破178 66亿港元,成为近年来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中最亮眼的IPO案例之一。
2025-04-15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