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中晚期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不高。但要做到“早发现”又并不容易。2013年,一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有一种试剂盒可以快速高效地监测肺癌的病情与治疗效果,已成为肿瘤监测领域的“耀眼新星”。
在大家对这一小小试剂盒的功用啧啧称赞的同时,它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在这个试剂盒中,最功不可没的物质就是“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90α,以下简称Hsp90α)”。
肿瘤早诊的重要性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逐步进展过程。人们发现,肿瘤的恶性转变和转移扩散才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与诊断已成为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主要发明人之一、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央“千人计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带领的课题组在对肿瘤前转移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在肿瘤发生转移之前,分子水平的转移就已经开始了。如黑色素瘤在癌细胞转移前会通过上调肺部Ang2,MMP3,MMP9,MMP10等因子,特异破坏远端肺部血管结构,使肺部血管渗透性增加15倍以上,为癌细胞的晚期转移准备了“土壤”,这为转移早期检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虽然肿瘤前转移的发生机理目前并未完全阐明,但2009年该课题组发表在PNAS的数据显示,用Hsp90α抗体中和血浆Hsp90α能显着抑制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该结果表明Hsp90α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被“埋没”的热休克蛋白
“Hsp90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远远长于人类。”罗永章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
解释Hsp90,要从地球的生命起源说起。早在35亿年前,原核生物中就出现了Hsp90的同源物;早在10亿年前,真核生物中就出现了Hsp90。
1974年Tissieres课题组从果蝇中分离得到了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按照蛋白的大小,HSPs分为Hsp100,Hsp90,Hsp70,Hsp60和小分子HSP。人的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Weber课题组首次报道了人Hsp90α全长基因序列。至此,人Hsp90α的真实身份被最终确认。1992年Ferrarini课题组发现人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调控机制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并不清楚。
2009年,罗永章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肿瘤细胞特异分泌Hsp90α的调控机理,同时首次揭示了细胞外Hsp90α与细胞内Hsp90α的分子差异,并进一步证明了分泌型Hsp90α能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证明其在血液中的含量与肿瘤恶性程度和转移正相关。这些发现预示了血液中Hsp90α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良好潜质。
此后,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成单位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了性能稳定的“血浆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并完成了世界上首个Hsp90α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试验,证明了Hsp90α是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同时也证明了“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稳定,用该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Hsp90α的含量,可用于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为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方便的辅助依据。
2013年4月,这个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获得了国家第三类(最高类别)医疗器械证书,并通过了欧盟CE认证和ISO:13485体系认证,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
期待早日惠及百姓
“现在已有大型民间体检机构开始使用血浆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监测高危人群的患癌风险。”罗永章介绍道,“它的灵敏度高,目前得到的癌症检出率结果明显优于其他肿瘤标志物。”更重要的是,该方法非常便捷,尽管目前标准操作流程需要采集2mL血,但其实只需要2.5 μL血浆(即一滴血浆的50分之一)便可完成。
“它有三大主要功能:一是评价患癌风险,二是监测手术治疗效果,三是监测和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罗永章解释道,“如果患者已经被确诊为癌症并且接受了治疗,那么可以使用Hsp90α跟踪评价疗效。如果与治疗前相比,Hsp90α检测结果有所下降,那么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效,可以继续,反之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这样的试剂盒目前却卡在生产企业与医院之间,至今无法进入医院。因为它一直未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收费规范》和国家卫计委《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至今无法在医院得以应用。如今,他们依然在积极呼吁国家相关部委,“让真正的创新产品早日‘落地’,早日惠及百姓。”罗永章表示。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