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获悉,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第四轮1.46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资金日前已经全部到位。公司创始人熊磊博士向记者介绍,本轮投资由6家机构参与,在第三轮中领投的芳晟基金,此次联合前腾讯CTO熊明华和另一知名投资人再次领投。此外,着名药企天士力、中国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中民投下属的中民国际、以及另一家知名医药基金悉数加入。迄今为止,思路迪共获得14家风险投资机构累计4轮共数亿元人民币资金的注入,成为肿瘤精准医疗领域融资规模最大的公司。
熊磊表示,此轮融资主要将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投入:1)肿瘤精准预防业务的落地推广。在前期数轮投资的支持下,思路迪建立了肿瘤风险预测模型,将联合三甲医院和体检中心,采集肿瘤高危人群数据,展开个性化的肿瘤特检和预防服务;2)加速精准治疗业务的全国战略布局。思路迪将在数十家三甲医院启动中国最大规模的精准治疗篮子临床试验(Basket Trial)和雨伞临床试验(Umbrella Trial),并推进全国范围内医院的战略合作;3)推进已有的数个肿瘤精准药物的临床前开发和临床申报工作;4)加大数据建设的力度,包括大型服务器集群的建设和海外研发中心的搭建。
精准医疗最近成为投资圈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在中国,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五花八门,所涉及的医疗领域也从罕见病诊断、健康风险评估、肿瘤、直到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在美国,奥巴马总统在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所提出的精准医疗主要集中在癌症领域,这是目前公认的精准医疗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倡的中国精准医疗600亿计划的重点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自从国内外引导政策逐渐明朗,一夜之间涌现出了数百家同类型的公司,其中包括一些之前从事生化诊断和产前筛查的公司。这看似一片大好的的精准治疗融资环境令人回想起当年团购行业的千团大战,大部分公司起于盲目的追随,最终黯然离场。而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对商业模式又有准确把握的企业,最终必将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与大部分一年之内刚刚进入精准医疗领域的公司不一样的是,思路迪在这个行业已经耕耘了5年。2010年,熊磊博士带着50万人民币的全部身家,与几位创始人归国创立了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第一笔融资在2012年完成之时,精准医疗刚刚在美国学术界内展开,美国最大的肿瘤精准诊断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也刚刚推出第一代产品。在2013年年末思路迪完成第二轮融资时,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在中国还鲜有人知。成立至今5年来,经过4轮融资,思路迪已迅速崛起,目前拥有2400平方米的新药研发中心、上海和沈阳两个共3000平方米独立医学检验所。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浦江漕河泾高科技园区,旗下已成立了3个分别聚焦于肿瘤精准预防、肿瘤精准治疗和精准新药开发的子公司,员工达数百人。
值得一提的是,和通常中国精准治疗公司爱用美国公司23andme或者Foundation Medicine做商业模式标的不一样的是,思路迪依托大数据,拓展肿瘤预防、诊断和新药开发业务,和这两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有显着差别,这种独特的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在科技部全国双创活动中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奖”,足见该模式的新颖独特之处。这种商业模式既不同于Foundation Medicine这种诊断连接临床试验的模式,也不同于国内常见的肿瘤新药直接开发的模式,具有以业务获取数据、以数据反哺业务的特点。预防、诊断和新药三大业务环环相扣,用一整套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解决肿瘤的全程管理需求,这种商业模式极具创新性,经过5年的发展历程,也被证实是一种极具效率的发展思路。
天士力风险投资部负责人胡晓芳博士十分赞同思路迪的商业模式。她提到,“思路迪非常符合我们对精准医疗公司的愿景。在投资思路迪之前,我们对美国的相关行业做了深入研究,详细调研了基因检测领域的Myriad、23andme、Foundation Medicine、Bioreference等公司;精准新药开发领域的Blueprint、Deciphera等公司;肿瘤大数据领域的Flatiron等公司。在调研中我们形成了对精准医疗的理解:肿瘤是一种复杂的基因组疾病,在健康体检和疾病诊断过程中会获得很多数据,与药物研发的联动能体现出巨大价值。我们认为,疾病诊断是数据入口,药物研发体现最终价值。同时我们对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也进行了深入走访。思路迪从药物研发起家,对精准医疗理解非常深刻,行业认识高度和同行公司截然不同。其目前快速推进的数个药物也得益于大数据的挖掘和开发,这是天士力认为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医疗模式。”
天士力作为思路迪至今为止唯一一家来自于制药领域的战略投资机构,并派出其资深投资顾问出任思路迪董事,表示其参与意图不限于简单的财务投资。据悉,双方拟于下一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思路迪通过诊断业务获得基因组数据入口,并结合思路迪独特的大规模临床前PDC和PDX模型,完成药物研发,而天士力在药物临床开发和营销方面有丰富经验,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精准药物研发和未来的药物营销。思路迪集团CEO龚兆龙博士曾担任美国FDA药品审评中心资深新药审评官和百济神州新药研发副总裁,在去年加入思路迪之后,负责思路迪三大业务的战略布局,同时亲自负责精准药物开发业务。龚博士提到,思路迪在前三轮数亿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了独特的大规模原代肿瘤细胞开发平台和人源化肿瘤动物模型平台,采用生物标志物驱动的开发模式,通过PCT(Population Cell Trial)鉴定药物标志物,精准设计临床试验,开发肿瘤精准靶向新药。他领导的新药开发团队从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入手,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肝胆系统肿瘤临床前药物开发平台,目前已完成3个临床前化合物的遴选,未来1-2年陆续进入临床试验,并在精准治疗大数据的支持下,以每年1-2个化合物的速度支撑精准药物开发管线,预计未来将有大于30万的肿瘤患者受益于这些精准药物,预计带来的商业价值高达数百亿。龚博士透露,思路迪在新药开发方面不久还会有较大动作公布,这种新药开发模式的临床成功率预计会大幅提高。与此一致的是,肿瘤药物研发实力较强的公司,如罗氏和诺华公司,目前标志物驱动的新药研发已经成为其肿瘤药开发的主要模式。据阿斯利康英国研发中心的高级科学家透露,如今阿斯利康公司80%的药物都有标志物指导其临床试验。
参与此轮投资的中民国际的徐萌认为,“2015年精准医疗在国内从无人知晓到遍地开花,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政策放开之后,大量资本涌入,导致该行业鱼龙混杂。在这一领域中,我们看好的是有积淀、布局深入、团队结构业务和研发能力俱佳,尤其是对精准医疗数据变现模式吃的最透的企业。例如23andme最近转为新药研发企业,存在其合理性,因为数据的未来在于精准的预防或治疗。思路迪在创业初期就看到了精准医疗的未来,并在过去数年通过连续数轮投资布局,已经有可观的进展,远远领先于还拘泥于在基因检测中厮杀的企业,是我们看好其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很期待思路迪的商业模式能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精准医疗的未来。”令人侧目的是,中民国际过去主要布局海外资产,以往完成的数次投资都是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此次罕见的参与投资国内企业,是否和其海外资产布局对接国内资源的战略意图配合,徐萌表示现在不便透露更多。
熊磊博士表示,“思路迪建立在对精准医疗深入的理解基础之上形成的商业模式连续4轮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并获得了数个知名基金的联合投资,这说明投资人对思路迪所代表的精准医疗模式充满了信心。”据悉,思路迪分别于2012、2013和2014年连续获得三轮数亿规模的风险投资,共8家机构参与,但公开市场上很少见到其过去的融资消息。对此,熊磊博士解释道,过去数轮投资都是早期投资机构联合相关基金的连续跟投,除在2011年和2013年有小范围公开接触过投资机构外,此后并未在公开市场上募集过资金,因此并不为多数机构所知。据悉,思路迪正在启动下一轮融资,此次融资是否会在公开市场上向其它风险投资机构释放,熊磊博士表示目前不便透露太多,只是告知原有投资人已经决定将继续联合主导下一轮投资。
思路迪经过规模化扩张,人数已经达到数百人,科学家团队由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罗切斯特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等着名高校及国际知名制药公司的资深科学家组成,平均拥有超过10年以上的肿瘤研究经验,而其学术营销团队则清一色来自着名跨国制药公司,这样一支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团队给众多投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公司今年连续引入多名在海外拥有数十年数据分析经验的资深科学家,包括来自美国业界着名基因诊断公司Bioreference、Roche和Harvard DFCI等机构的高级数据科学家,其数据分析能力已经堪比美国的最先进水平,这也是投资人看好该团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不愿意署名的投资人表示,中国基因诊断或者精准治疗公司能拥有如此超豪华阵容的营销和分析团队极为罕见。
芳晟基金创始合伙人于明芳对熊磊以科学家情怀做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事业十分认同,他表示:“医疗健康和精准医疗是未来的大产业,老龄化趋势和生活环境因素共同造成了肿瘤发病率提高,对百姓身心带来巨大伤害。熊磊这支团队有变革肿瘤医疗现状的信心,公司以攻克癌症(恶性肿瘤)为愿景,这比一般行业的创业更有意义,是造福人类、给百姓带来福祉的事业。能够参与到肿瘤精准医疗这项变革的事业,我们深以为荣。”
有意思的是,在本轮投资人名单中,还出现了熊明华这样的知名互联网投资人。考虑到熊明华的前腾讯联席CTO的身份和思路迪所倡导的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医疗商业模式,相信熊明华的IT背景会给思路迪带来不一样的战略布局,未来是否会和腾讯发生战略合作等密切关系,我们也拭目以待。此外,采访下来,究竟思路迪是一家有独门技术的制药公司,基因检测公司,还是一家人体数据公司?也许这个答案,只有在未来一次更加深入的走进思路迪的报道,才能揭开真相。
来源:转化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