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大因高层人事变动和风投伙伴关系处理再次处在了风口浪尖,近日华大医学执行总裁尹烨作了《多组学、大数据、新诊疗》专题讲座。他到底说了啥?
在演讲的开始,尹烨就脱口而出:华大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是中国唯一一家掌握核心测序知识产权的机构。华大有5000人,平均年龄28岁,分支机构遍布全球62个国家,是国家基因库的承办单位。
中国诊断试剂市场这点事儿——中国诊断试剂市场超出预计1.5倍
对于诊断试剂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即便是多年从业的老手也未必清楚。尹烨表示,为了进一步布局计划,两年前其所在团队对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做了预估,2012年中国整个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是138亿,那时他们预测到2014年差不多200亿左右,然而去年实际达到了306亿,这个速度仍然比我们当时预估的更快。
分子诊断、POCT是未来增长最快领域
尹烨在演讲过程中提到,相比于医疗行业整体,增长的快,但现在主要还是集中在免疫化学发光、生化、血常规、尿常规这几个子领域中。而分子诊断、POCT的增长还是有限,但这几个领域将会是未来增长最快的一些子领域。包括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和一些更先进的基于细胞(或其他颗粒技术)的分子诊断领域约能增长27%-50%,相比整个诊断行业11%-19%的增长率,我们可以肯定分子诊断在一个未来很好的增长方向。
那么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12年IVD的销售数据是460亿美金,到今天我们预计是500-600亿美金。西欧、美国、日本等都差不大,而新兴国家其实在IVD领域跑得非常快,所以你除一下,300亿,全球3000亿,大概是1/10这么一个水平,这就是从整个行业角度看的情况。
中国各类试剂(Ⅰ、Ⅱ、Ⅲ)的比例
截止2014年8月1日统计,国产IVD注册产品总数为11130个,其中Ⅰ类512个,Ⅱ类8697个,Ⅲ类1921个,各类生化诊断试剂加起来占比超过一半。那么大概是多少种呢?Ⅱ类和Ⅲ类加起来是1245种,其中Ⅱ类918种,Ⅲ类327种。
假设以取中位数算得2014年中国IVD约2500种产品累计市场260亿人民币,即平均一种诊断试剂一年销售一千万,事实上大类产品都是有进口的,一个单品种的诊断试剂卖一千万很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华大(或者贝瑞)在这几轮的融资,大家开始给到比较高的估值。
NIPT项目重磅IVD产品,第三方实验室会怎么样?
仅NIPT这一个项目在2014年的销售就达到了10亿人民币,这在整个IVD行业里,无创诊断就是一个重磅产品,全球市场也就这么八九家公司在竞争,包括华大、贝瑞、博奥、达安,还有美国的Sequenom、Verinata Health、Ariosa Diagnostics和Natera。在成本足够降低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做这样的一个项目,才会带来真正的增长点,市场是非常大的。
包括迪安诊断、安迪康、博奥生物等都开始关注第三方实验室。美国的第三方实验室,开展诊断测试的比重也就是35%,西班牙25%,俄罗斯10%,中国现在仅2%,应该说大部分检验,还都集中在二级以上的医院。这些医院,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各个领域都能达到一个专业的临床体检的素质。所以倘若大家都去积极得合力去创建,机会还是很大的。
基因检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个体化参考值是健康管理必然趋势
尽管基因会决定一些表型,例如决定大拇指能否弯曲,是否为单眼皮、是否可以卷舌等,然而基因检测并不是万能的,另外决定我们健康的还有一个息息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未来5到10年将是近视大爆发和颈椎爆发的年代,这些因个人坏习惯带来的疾病将是我们基因科学无法解决的。
全球大概有6000多台NGS测序仪,其中美国拥有近半数,其中70%处于不饱和运行状态,1000美金以下的个人基因组是所有测序技术的竞技焦点。在大数据年代,一个人的数据就不再是65M,而是4T,每个人都将是大数据的载体,这些大数据应该是承接者每一个个体的生老病死,实时监控,只有全是全景的取样,才能进行连续监测(诊断),并及时进行结果修正。
尹烨在演讲的最后表示,由于不同的种族间、两性之间在同一年龄段的身体理化指标具有显着差别,因此在过去取参考值其实是不准确的,最佳的比较是和自己比较。在未来,针对profile分析的免疫组库测序则不是局限于一颗“树”,而是在“看整片森林”,相比较于传统的基因测序具有更大的优势,是更适合健康管理的监测手段。
来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