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近来逐年增加。其中,作为最主要的技术之一的冠心病介入诊疗从2009年的17.5万例增长到2013年的45.4505万例。,使用支架约68万个。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挽救了大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由于该项技术风险高、难度大、费用昂贵,且患者病情相对急重,因此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加强该项技术的管理和引导,使其在规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国家卫计委于2007年发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初步建立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并于2012年进行修订。文件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约束,并提出了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同时,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建立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并建立临床应用信息登记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加强信息的利用与反馈,指导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技术临床应用水平。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同时强调,目前,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仍然存在总体治疗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介入治疗病例数为1000至2000例,我国仅为200多例,特别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仅有5%接受介入治疗,说明整体接受治疗比例不高。另外,也存在着个别病例适应症掌握不严格,支架置入不合理的情况,需要持续加强管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