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你的印象中,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擅长用各种利益接近医生,充当医生“乱开药”、“多开药”和“高价药”的幕后推手。你为一些不必要或疗效不显着的高价药“埋单”的同时,他们从中赚取暴利。虽然很少直接面对他们,但你一定曾经在某个医院里与他们擦肩而过,你的健康和金钱,都与这群“神秘的人”息息相关。他们中的部分人,还被贬称为“黑心药代”。
一则“与医药代表接触的医生被开除”的新闻再次将医药代表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前段时间,广东省卫计委对广州市41家医院进行暗访,重点检查不准医药代表进医院规定的落实情况。根据披露的文件显示,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这5家医院在此次检查后被广东省卫计委点名批评,其中,南方医大珠江医院已经开除了暗访事件中的涉事医生,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不仅是医院,一些药企也开始紧随其后,对于医药代表已经不再说嘴上说说的事情了,而是把这种态度落实到了实处。
2014年3月末,25名GSK员工在GSK(中国)上海总部打出“还我血汗钱”字样的横幅,到6月初,多地被裁医药代表起诉或拟起诉GSK非法解聘。
据爆料,知名合资药企中美施贵宝近期大量裁员,据称涉及到近千人。
而在一些城市的医药专场招聘会上,笔者看到以往满天飞的医药代表招聘,今年却明显减少,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医院监管很严,国家政策指向明确,派医药代表企业也有风险,因此缩减了医药代表的岗位。而白云山一家子公司的招聘人员说,医药代表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不一定能长时间存在,规范起来也是好事,因为公司做非处方药较多,所以不跑医院的影响不是太大。
医药代表难道真的这么不招人待见,还记得上个月,医谷曾报道了《一个医药代表的一天原来是这么过的》一文,分别列举了三个医药代表的工作种种,读完这篇文章,笔者有觉无奈,也有心酸,先从人道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职业而已,都为养家糊口,没有必要把他们当成“过街的老鼠”一样对待,而从专业来讲,他们可能真的没有足够深的医学背景,与受过多年严谨医学教育的医生相比,真的逊色很多,所以就有杂音说,一群连医学背景都不足的人,凭什么要他们来向医院推荐药,我们吃的能放心吗。
对于此种质疑,笔者想引用曾看到过的一文来回答。
1、把医药代表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当中,医药代表是不是很奇葩?是不是根本就不该出现?彼时,无论是医学还是药品,临床有多少人在国际医学论坛上有过交流?多少专家迈出过自己的宅院?
2、曾几何时,医院打着旗子欢迎医药代表的讲课?收集公司的资料?那是一个买药赠饭盒的时代,赠饭盒不是营销?
3、没有医药市场的活跃,有多少家企业可以争先恐后地模仿出新产品?
4、现在客户对学术会议挑三拣四,去或不去参加都斟酌再三,恰恰是医药代表惯出来的“毛病”,更是一种学术上的进步,否则,对新技术饥饿的人,哪里来得及挑选?
5、好,这都是过去了。现在,医生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相比之下,与过去有多大的不同?是不是就歌舞升平,一片欢乐没有纠结的海洋?
6、医患关系的紧张,老百姓的负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医院的管理,药价的管理,一轮轮的医疗改革等等,问题层出不穷,都是医药代表的过错?或者,世上没有医药代表,就万事大吉了?
这样说话,不等于说医药代表就不需要改变。但是,改变不能靠医药代表自身来完成。公司对医药代表的考核不变,行为就不会有大的变化。公司的高层,是从过去经历过来的,过去可以回顾,却不能回头,也不能比照。不然,刻舟求剑不是白学了?
还有考核拜访次数,拜访频率,拜访时长?那你如何考虑医院的秩序?悠闲的客户,不是你公司的重点,忙碌的客户,又如何帮你的代表实现拜访目标?无非上班前,下班后,休息中拜访了,掐指一算都能算出每天能够拜访多少人,有何必闭着眼睛定目标。这样的考核,就让很多医药代表都去挤压客户的空闲时间,让人不胜其烦。于是培训,可是你培训我培训到最后还是在挤压那点空闲,可是微信微博让空闲越来越少,不是吗?
当然公司的惯性,也不是说改就改的,那就靠个人了。医药代表可以自己实现漂亮的转身吗?我想可以。建议每个医药代表,转过身看看自己的销售思维,看清了,自然也就释然了,也就从容了。从容,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你不需要任何人,做自己的教练吧。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