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业是周期非常长,管制非常多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创业需要有长期的准备,我决定把我的名字改成“李年年”,在健康领域10年只是一瞬间。《她会好吗?还是更烂》来自朴树的一首歌的歌词,我非常喜欢。
我曾经是一个神经内科医生,做神经科医生是比较痛苦的。我们见过很多病是治不好的,特别是神经肌肉病,你能做得就是看着他死亡,没有任何提升生命质量的机会,没有医药品或者疗法可以做的,所以做医生很沮丧。所以做了丁香园,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医生。
有一种病叫做系统性红斑狼疮,现在这种病基本上可以控制,五年的生存率是95%,20年是80%。然而去年在杭州有一个单亲母亲,诊断了系统性红斑狼疮,但只有半个月就死亡了。原因呢就是他当时去网上搜索,吃药,结果吃死了。中国的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违法、误导的医疗信息。我们在网上看到了大量的ALS的虚假广告,我是做神经肌肉病的,所以对这样的病我一点都不陌生地,但网上的有些信息可以使人死亡的。除了虚假的医疗广告之外,还有大量的医疗资源短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是存在的,中间有号贩子出现,排队有可能排成这样才可能挂到专家号。
另外,医药产业也发生了很多事,特别是今年,轮到中华医学会,医生的收入极低,薪酬待遇是一种荒谬的待遇水平,用极低的成本去给医生工资。
我的师姐(于莺)已经离开协和了,她去淘宝开奶粉店,卖到三个皇冠。医生的付出的不到公平的体现,只能找第二职业。当然,还有留在体制内医生收回扣,医生开药,企业给回扣,中国很多医生是靠回扣活着的。
上面的是的同行,外科医生是这样的生存状态,现在医生不光是收入低,而且人也很苦,工作压力很大,门诊医生一天要看上百。
有人说,医生可以出来搞增值服务,很多医生也尝试过,包括给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提供体育锻炼服务,但不是很受欢迎。这本书(颠覆医疗)很多人读了,贝壳社一年有两次活动,今年6月份参加的时候是《先颠着》,鼓励大家不管怎么样在里面先颠起来。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要谈移动医疗,谈大数据,谈我们的未来,所以“她会好吗还是更烂”,我们希望它更好起来,也希望技术技术可以促进这个行业的改变,确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挑战,对我们来讲很难逾越。
在我看来,医疗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核心医疗服务,还有一个是外周医疗服务,比如可以通过手机挂号、支付、查询化验单以及买药及将来可以在手机进行院内导航,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体验,降低了复杂度。
对于外周的医疗服务,我们在里面会做移动的尝试,而且是一条相对容易的路,但真正地深入地核心就不好讲了。
医疗的核心与外周
医疗服务的核心就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服务,这一块的核心服务,专业性和行业的管制很多。为什么现在多点执业推广这么难,以前和院长开会的时候,院长说:我们华山医院是旗舰地位,如果医生都出去多点执业,如何保障我们的地位。真正号召医生去多点执业的最多是出现在杭州和浙江省,浙江包括杭州未来会是移动医疗创业的乐土。
听周主任介绍更多是在制造业,医疗服务业希望成为第五优,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行业也存在种种限制,比如场地、审批等。但我认为这些是可以突破的限制,有一些无法限制是体现在医疗服务本身的的。
开场医疗有时候移不动
医疗服务本身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医疗质量;一个是患者安全。这两条前提恰恰阻碍了移动医疗深入发展的障碍,我们的医疗有时移不动。
什么是“有时”?做外周的时候医疗可以移动,但碰到医患沟通的时候,医疗恰恰移不动,有些人说移动医疗很方便,患者也很满意,我要告诉大家,医疗的核心从来不是以患者满意为核心的,更不是以患者方便为核心。我们恰恰以患者的安全为核心。
关于医患互动,疾病本身有不确定性,一个简单的感冒发烧,貌似是很简单的病,但可能是白血病。
目前,我们做的移动医疗更多是倾向于手机端问诊,当时推出了一个轻问诊的概念,这是一个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我是医生,什么叫轻问诊?我们诊断病人走三步:问诊、体格检查,帮你检查身体、辅助检查,才能最基本的收集你信息,才能给出判断,但通过手机是很难做到的。
最近出了一个远程医疗的管理意见,是远程医疗鉴定机构之间可以做,有人说,不做医疗做咨询,问题又来了?咨询建议和诊疗的边界很模糊。患者缺少对咨询和诊疗的真正的判断,医生和患者之间聊着聊着就变成了诊断和治疗。
在医患之间的互动中已经变成了诊疗了,患者说自己胃不舒服,我们见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胃不在哪里。再比如,对一个中年男性说胃部不舒服,你有没有摸过他胃部的包块,没有进行简单的出诊就判断说是十二指肠溃疡,一分钟诊断就结束了。我们的医疗不是以方便和患者满意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是以患者安全为核心,在这种情况,这种所谓的咨询带来的风险大于收益。
医疗和安检很像,是为了排除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统计一下安检这个数据,发现每年99.9%的乘客都是好人,都是善良的,他们身上带的东西可能不适合通过,0.01%人可能是有恶意的。根据这个数据判断说改成轻安检,把这种安检就变成了不负责任的检查了,给大家带来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开对创新要有容忍性
对创新来讲要有一定的容忍性,如果按照现有的法规去创新的话确实会扼杀创新,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服务也是先出来,一旦越界就会跳出来拦你。政策永远是落后于创新的,对创新来讲,又要包容创新性,又要认识创新,这是我对移动互联网的观点,是好还是烂。
兰特兄弟当时发明了飞机,这时候无数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看到了这个潜力,都大喊要开通太平洋的航行,但政策不允许。医学不是戴在身上的玩具,这个对医疗来讲有价值,但价值很低。
关于丁香园
关于丁香园我们是2000年成立的,2006年开始正式注册公司,发展到今年走过了八年的商业化的路,我们在走的时候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发现里面有很多的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
目前的丁香园已经有200万的注册医生,中国一共是270万。我们有500多万的用户,没有做推广就有这么大的数量。这里有很多非医生的用户,之前我们一直对医生服务,我们对任何网上的求医用药都是严厉禁止的,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带来的风险比较高。
我们是如何吸引医生的?医生是一个需要高度学习的行业,他需要补充大量的行业知识,我们一直在内容端花了很多功夫。
丁香园接下来做什么
今年我们在9月份和腾讯合作之后,很多朋友也来关心丁香园会做什么。
第一,我们希望帮助企业建立一条透明合规的学术营销渠道,我们希望在线为企业提供透明的合规的的渠道,可以帮助企业的数据推广给中国的医生。
第二,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医学信息源,这是对网上误导信息的反击,我们希望做健康、药品的知识库,希望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可靠的信息。我们在网上也做过一些词条的修改,但很难。我们只是希望做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希望未来可以帮助中国的患者获取科学可靠的信息。
第三,我们希望做诊所。为什么做诊所?在会前我和几位参会者有交流,包括来自万达的朋友。就是因为觉得这种轻诊疗是不靠谱的,线上简单的交流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远远高于收益,我们希望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这对医生来讲必不可少,当我有了线下的接触之后,在线上做一些跟踪、复诊等管理,医疗需要有线下的基础服务作为根基,在线上才能长得更茁壮。这是我们希望做得事情。每一件事情都看起来很小,在医疗行业创业是一个需要马拉松式长跑的心理准备,因为这个行业后面会很漫长,我们希望最简单的服务可以打动客户以及用户,能力让客户和用户之间找到真正的结合点。医疗就是最简单的工序,是一种很平常和普通的服务。
最后我把《平凡之路》带进来结束,任何的创新都要从最小一点一滴的干起来,做了14年,我觉得自己是刚刚创业。
Q:关于O2O医患的互动平台,很多媒体说丁香园在杭州要开诊所,我问一下诊所的进展是怎么样?
李天天:目前还在申请阶段,快的话将近半年才能批下来,慢的话一年都有可能。政府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个行业,但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政府对真正提供服务医疗诊所可以做得更灵活一些。
第二具体时间来讲,我我们还没有设定,丁香园有很多员工自己就是医生,我们开起来之后会对自己的同事提供服务,找一找感觉,之前丁香园都是在线上服务,对线下的质量控制,流程管理资质审核,以及效果评估都存在着一些经验,我们会逐渐摸索一些经验。我们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主要是这样。
Q:为什么中国医生的这里的现状这么糟糕?所以我对医生都非常敬佩。台湾医生的待遇和整个医保做得很好,为什么中国不能学这样的东西?现在所有的回扣也好,灰色收入也好为什么不能成为正当的待遇,医改医保谈了这么多年,我希望不管是从丁香园开始,还是哪里开始,我们都要呼吁。
李天天:我觉得不是问题,有点评论。我非常认同您的评论,我觉得要努力提高中国医生的待遇和素质,这是丁香园的使命,中国医生的教育和培养,当你真正进入到这个圈子会发现做得很差,我们希望这个行业变得更好,让医生的待遇可以提高。我的父母可以帮他找到很好的医生,我的同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帮助去帮助,但我的儿子老的时候,当他到2050年的时候,不希望是笨蛋医生去看病,这就需要改变这个行业。
Q:9月份看到你看拿到腾讯的资金跟开心,你拿腾讯的的资金和第三步的部署有什么关系?
李天天:诊所我们一直在琢磨,但一直没有做,因为这是重资金的行业,对投资者选择要很谨慎,因为很多人上来就说三年怎么样,五年怎么样,我们要知道这个行业要以十年二十年去计算,所以要特别选好投资人。
当时腾讯和百度过来的时候,我们觉得这种战略投资人都是长线的,这时候我们觉得第三步的部署可以考虑了。在真正选的时候,我们都在费功夫,百度给的更多,从创业团队来讲,对腾讯感觉好一点,因为医疗服务不是一个靠流量打的服务。我们想做的服务是人和人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点来讲,毫无疑问,腾讯微信的观念更接近,因为微信要连接,做人和人之间连接,人和社会人和服务之间的连接,所以理念来讲我们和腾讯走得更近一些,我们希望做的服务是长期的稳定的,不是靠流量吸引人的方式。所以这是我们的基本考虑。
来源:iBio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