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由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医疗卫生相关组织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协调整合,构建一个区域内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健康服务链,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一个发展方向。2007年9月,我们建立起以人民医院为中心医院、整合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现有共同体成员单位364家,北京145家,外埠219家,服务范围已覆盖北京市5个城区,以及新疆、云南等17个省、自治区,并跨出国门服务到老挝。
以服务为核心
医院所构建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是在不改变医院隶属关系、不改变产权关系和人员身份的前提下,通过搭建数字化信息系统平台,整合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遵守共同认定的服务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功能和作用,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其中,“服务”二字是核心。
在“共同体”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已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企事业单位医务室预约医生、预约检查、急诊绿色通道、视频会诊、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共享等诸多功能。
患者可以在社区医院进行复杂化验采样、收取化验结果、中心医院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综合医疗服务。人民医院全口径开放未来7天的所有门诊资源,为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的社区患者打开绿灯,社区预约检查的患者甚至不必再跑到医院来取化验单,检查报告通过系统内部信息平台可以及时传到社区直接打印。社区转诊的患者享受到优先就诊的便利,由以前平均耗时近两个小时的12个就诊环节,缩减到4个步骤。
打破“1+X”模式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盘活各层次的医疗资源,建立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共同体”是由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机构组成,为公众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组织体系的模式,即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在中国的本土化移植,通过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构建一个区域内大的医疗服务体系。IDS常见有三种模式,一是产权唯一(集团化开设多级医疗机构),二是合资,三是契约合同制。按照现在的国情和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特点,为了避免产权矛盾,“共同体”采取的是IDS的第三种模式。
随着“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原来“1+X”的模式被打破,新的“X+Y” 整合型健康服务链逐渐形成。人民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北大六院等同级医院专科医院建立联系,由最初只有人民医院一家中心医院的“1”,拓展成为“X”的横向联合。同一区域同级专科医院的加入,助推了各种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学科发展,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
建立区域协作体系
“共同体”突破了不同性质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壁垒,将他们串联或者并联起来,构建一个区域内大的医疗服务体系。
针对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共同体”建立了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4类疾病专家与社区全科医师共同组成的、以慢性病为中心的疾病管理团队。共同体使大医院的医师和社区医师组成共同的治疗团队,让社区的全科医师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医学进展和知识并应用于医疗服务,实现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
同时,根据共同体成员需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讲座。从2010年至今,讲座已举办85次,参加社区居民7274人次。
构建全科医师终身培训体系
在“共同体”中,医院针对区域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建立了全科医师终身培训体系。
基于广域网的X+X远程视频教学和病例讨论,是人民医院对“共同体”内医疗机构人员的重要培训方式之一。进行远程视频教学时,由中心医院专家在本院进行视频教学,视频在各共同体成员单位实时在线播放,并支持即时提问与解答。
进行病例讨论时,由基层医师挑选真实疑难病例,通过远程会诊与中心医院专家和其他共同体成员单位医生交流、讨论,共同进行案例研究。这样的培训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便于基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共同体运用远程视频系统,开展每周两次的视频讲座及不定期的视频病例讨论;对共同体医院提供的疑难病症,在共同体单位中利用远程视频形式进行现场指导,并提出今后的诊治、处理原则等。此外,“共同体”通过委派人民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教学查房,设立便于巩固理论知识的助学助教网络平台等。
实现无障碍双向转诊
如果让没有医学背景的百姓自己进行判断和选择该到哪个医疗机构就诊,既不公平,也不可避免会带来资源、成本的浪费。因此,无障碍双向转诊服务,应该是在同一区域内共同体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共同体”运行期间,对于到共同体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全科医师为其提供初级门诊并完成所需化验、检查。对于接诊医师不能明确诊断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处理的病例,则由接诊医师通过共同体信息平台为患者预约中心医院医师,为其提供进一步医疗服务,实现向上转诊。转诊患者在中心医院就诊,中心医院医师诊断明确并给出治疗意见后,患者在中心医院的就诊资料通过信息平台传送回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将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后续治疗,实现向下转诊。
社区医生的转诊已不是原来开个条子那么简单,而是根据“共同体”成立时成员单位共同制订的转诊指征,承担起患者就诊第一站“把关人”的重任。共同体成立至2013年底,区域内的“共同体”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等)共向中心医院上转患者67900人次,其中社区转诊1494人次,患者结束中心医院诊疗后向基层医疗机构转回率达100%。
远程移动查房保质量
2013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与北京市隆福医院使用先进的远程视频技术,进行远程移动查房。
应用远程查房平台时,只需在主任医师查房时,医护人员将医疗车推入指定病房,并将医疗车上的摄像头对准病人,通过远程查房平台将医疗车上的视频终端与主任医师查房终端呼通,此时主任医师就可以与病人进行病情的沟通。查房的同时,病人床边监护仪等生命体征数据可实时被采集并传送到主任医师桌面,方便主任医师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实时状态。为保证医疗质量,我院与隆福医院的远程移动查房保持与人民医院病房查房一样的频率,每周至少一次大查房,主治医生每天都查房。
》“共同体”模式被不断复制2011年3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西双版纳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共同体”,让西南边陲的基诺乡、象明乡等6个乡镇基层卫生院直接与首都大学医院对接,并于年底逐步扩展到全州40余个乡镇基层卫生院。2013年1月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走出国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双版纳州医疗单位-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南塔省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在老挝南塔省卫生厅下属南塔省医院建成。通过该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老挝南塔的患者在当地即可接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远程视频会诊,在南塔省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之间搭建一条 “绿色通道”,使两地医院迅速有效地进行双向转诊、预约检查、预约专家。同时拟通过共同体平台,从医疗逐步拓展到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和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2011年6月1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乌鲁木齐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正式启动,“共同体”模式再被复制延伸到乌鲁木齐7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1年7月1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藏族自治州州、县、乡、村“六级”共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成立。在不久的将来,青海省从省到州到村的各级医疗机构都将受益于共同体模式。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全面带动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和支援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