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内地投资医院目前看起来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概括来讲,分为公立医院改制引入新资本模式、民营加公立编制模式、香港模式、高端模式、外资综合性医院,以及连锁诊所等。
目前还没有特别成熟能够大规模扩张的模式,市场仍然处于试水阶段。此外,国家政策逐步松动对外资进入的标准,对市场是一个利好,但市场仍有不少“隐形的网”,要想真正做大还需要时间。
先来盘点一下外资进入内地的各类模式。
1.公立医院改制+引入外资
这是早期外资进入内地一个比较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和当地政府合作,改制公立医院,引入境外资本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理念。
这种模式的代表有慈溪的慈林医院,今年六月,中美合资慈林医院在慈溪开业,这家医院由美国医疗集团(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旗下CHC Healthcare投资70%,慈溪政府占股30%,属于外资加公立医院改制的路线。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直接获得了医保定点资格以及医生的公立医院编制,没有撬动体制内外区别给医生带来的影响,过度比较平稳,服务于大众的根本思路和价格都没有改变。
这种模式引入外资的目标主要在技术和服务上,但由于外资成为大股东,未来在管理风格可能存在挑战,比如医病和行政管理的分开以及服务理念的树立。要改变体制内医生的传统思路和服务手法是最大的困难,中外方在运营理念上的冲突也可能成为风险。如何在中国体制内的大环境下,走出以病人服务为核心的道路仍有一定难度。
2.民营+公立编制
最近福建审批通过了一个新医院项目,是由福建中福实业有限公司和台北振兴医院共同出资10亿元建设福建严复纪念医院,据健康界报道,该医院目前已获得500个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名额。
这种模式和前面一种思路类似,在整体框架上尽量向体制内靠拢,这对于吸引和留住有经验的医生是有利的,毕竟大部分医生仍然跳不出事业编制的框架,走出体制所失去的职称评定、科研机会以及退休福利也是大部分医生的顾虑。
可这种模式和第一种一样,在运营上能够获得的革新仍然有限。虽然台资进入可以引入服务理念,但由于延续体制内的编制和管理手法,在整体模式上很难取得突破。当然这种模式可以在电子化服务、医患沟通以及服务模式上做出改革,但由于医保支付的局限、医生编制的传统性,要获得根本突破并不容易。
和第一种模式一样,这两种模式共同的困境仍然是如何在体制内运营,避免以药养医,给医生足够动力去做服务。
3.香港模式
相比前两种没有跳出传统框架的模式,香港模式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去编制化,以高薪养医生,全科打包门诊为先,有需要的才转到专科。
这种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医院的思路。对病人其实也是一个理念培养和教育的过程。长期来看,全科专科分流的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服务流程的效率,避免病人挂错号也避免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价格打包透明其实也是有利的,比起传统模式中医生开处方受到盈利压力影响,这种全科打包模式医生更能够为病人实际需要考虑,病人也不用担心医生乱开药。
但革新仍然需要市场慢慢去接受,比如说大部分人仍然不习惯预约就诊。虽然高薪,很多医生也对这种去编制的医院望而怯步。此外,打包收费的全科模式在内地的认同感还不高,加上缺乏转诊机制,香港模式只能在医院内部进行分流,要在大环境上让用户接受还需要时间,对医院的盈利也会持续造成压力。
4.高端医院
这类医院定位一个比较窄的市场,包括外籍人士以及本土高端人士。医院规模较小,服务完全是国外的模式,质量比较高,但在复杂病例治疗上没有足够的专科能力,尤其是手术,采取和公立医院合作转诊的模式进行。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和睦家,虽然现在已经被复星收购,高端是其起家的路子。还有德国阿特蒙集团和银山资本在上海自贸区设立阿特蒙医院,配备外籍医生,主打外籍及商业医疗险购买者,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思路,可以稳妥地占领一定市场,但规模有限。
这类医院在市场上的品牌已经被树立为高端,并非普通人看的起,很多人都买有高端医疗保险。即使其服务能力被很多中产用户认同,价格和地理位置都成为阻碍其大规模扩张的原因。
5.外资综合性医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金会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嘉会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和挚信投资合资筹建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会是第一家以美国标准建立的外资医院。
虽然现在嘉会国际医院的定位还不得而知,但从其地理选址上(位于上海市区)和规模上(500张病床)来看,更有可能希望打开广阔的普通中产阶级市场,而不是向前一类高端医院那样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市场。
外资加PE的模式给外资在医院运营上更多话语权,引入国外管理和运营理念上也比较有利。但要想服务更广阔的中端市场,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体制内外的取舍问题。
首先是医生的编制,假如和香港模式一样做到去编制,要维持医院比较大的规模,同时做到专科全科兼备,如何吸引好医生是一个问题。另外就是价格,定位中端意味着要向医保靠拢,如何在国外理念上运营医院,避免靠药品盈利,但又不至于定价太高吓跑中端用户,是最大的问题。
这类医院未来的潜力很大,市场蛋糕非常大。中端用户可以为了服务质量和方便接受一定的溢价,差异化是吸引中端用户的根本。
6.连锁诊所
有几类投资者都想进入连锁诊所。一个是高端医院想扩大覆盖地同时往下走,开始投资开诊所,比如和睦家和美中宜和都在做。
另一个则是本土创业的医生,吸引风投建立连锁诊所。比如以家庭医生服务和妇儿服务为主的连锁诊所卓正医疗,近期获得了来自经纬中国等创投基金的B轮融资,模式是打包内科全科的家庭医生服务。
此外还有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境外资本,未来在新建连锁诊所品牌上的步伐可能加快。
基础医疗是医改大力支持的一部分,中国医疗体系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转诊机制,导致医疗资源被不平衡占用。连锁诊所的模式作为全科基础治疗的开端,差异化竞争的根本是服务和品牌。这块市场处于空白,但未来投资可能会加快。
隐形的网
尽管资本投资医院有多种路径,但仍然面对多个隐形的网。
首先,虽然政策在逐步放开,对外资进入医院也是鼓励的,在牌照审批上有简化的趋势。但是除了审批,还有各类许可证需要申请,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审批涉及到各个部门,不光是卫生局,还涉及土地、金融、社保等方面。加上外资投资的细则目前还没有出来,资本真正大举进入还要时间。
此外,隐形的网还包括体制对医生的限制。中国缺乏一个私立医院服务网络。目前的私立医院要么服务水准有问题,用户信任程度不高。要么就是主打高端,局限于很小的一个市场。背后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医生没有自由身,体制内外的很多区别让许多医生不愿意跳出来,无编制对于很多医生来说仍然很难接受。这导致民营医院发展两极分化。
找不到好人才,一些低端的民营医院选择通过多点执业的游医来运作,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危险,医疗安全无法保证,服务也做不好。品牌形象很差,不太可能做大。
另一方面一些医生愿意跳出体制,但选择的对象大都是最高端的私立医院。这类医院针对的人群很窄,对医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针对外籍人士的医院和诊所需要中英文人才,在服务理念上也很不一样。这些医院不太可能服务大众,吸引的人才也只是一小部分。
目前除了高端医院和少量诊所,大部分私立医院的路子还是走大而全,和公立医院直接竞争,缺乏错位。这导致私立医院前期投资大,规模庞大,人才压力很大,既要做到基础治疗,又要走专科的路线,和公立医院硬碰硬去争,难度很大。这张人才的隐形的网会继续阻碍民营医院的发展。
再次,隐形的网还有支付方式。中国不像英国那样,在公立医院的体系之外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私立医院网络以及商业医疗保险,提供差异化服务。中国缺乏成熟的医疗保险产品,要么是针对高端人士的全球医疗保险,要么就是针对大病的定额赔付产品,没有针对普通人日常就医的医疗保障产品。
目前的私立医院要么走医保的路子,要么走高端商业保险的路子,中端市场是个空白。中端人群的特点是对服务要求高,看重品牌,为了服务质量可以接受一定的溢价,但便捷和高质量服务是核心。比如和睦家儿科,走得正是服务路线,也是很多父母选择和睦家儿科的原因。但这类服务价格过高,不是一般大众可以接受,覆盖程度和地理范围也很有限。
要么自费,要么购买昂贵的医疗保险,缺乏一个很好的医疗保障体系对私立医院中端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最后,隐形的网还有用户的理念。比如,培养用户预约就诊这个细小的环节仍然需要时间,但在大城市的中青年人群中可能推行起来难度相对较低。
而在电子化支付上,目前虽然被银行、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看好,但由于医保强大的力量和接入难度,真正做到医保和电子支付联动仍然需要时间。
此外,用户对多级问诊的理念接受也需要一定时间。尤其在缺乏国际化的地区,要想让大众接受初级医疗和转诊,需要教育和一些激励措施,比如用服务快速通道吸引全科就诊,用透明价格和贴心服务鼓励用户接受打包付费的模式等手段。市场发展需要经历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这些隐形的网仍然会是资本进入私立医院的挑战,但大方向仍然是向好的。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缺口极大,而且中国地域广阔,人群结构需求不同,从小型诊所,到专科医院,再到综合性医院,分层次分规模的医疗服务都有机会。但要培育一个比较成熟的私立医院服务市场,仍然需要政策框架进一步细化,以及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
文/村夫日记
来源:村夫日记
为你推荐

全国预防接种日:“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启动
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中国社区医师》杂志联合支持的“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于4月23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2025-04-24 14:07

带状疱疹疫苗“遇冷”,百克生物2024年净利润腰斩
近日,国内疫苗龙头企业百克生物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 29亿元,同比下降32 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 32亿元,同比下降53 67%。对于营收...
2025-04-23 12:59

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结果
近日,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情况公布,该联盟由重庆牵头,联合湖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省(区、市)开展的药品集中带量采...
2025-04-21 18:48

全周期智控慢病,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开启战略合作
2025年4月2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糖尿病和体重管理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依托诺和诺德百年深耕慢病领域的专...
2025-04-21 15:57

康方生物1类新药依若奇单抗上市申请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该药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IL-12 IL-23“双靶向”单克隆抗体新药,是康方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首个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
2025-04-21 13:39

阿斯利康乳腺癌1类创新药卡匹色替片中国获批
该药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用于转移性阶段至少接受过一种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在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2025-04-21 11:02

辉瑞宣布终止一款口服GLP-1减肥药的临床开发
近日,辉瑞在其官网宣布,决定终止开发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原因系在一项有关用药剂量的临床试验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可能由该...
2025-04-21 10:29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医保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让参保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医也能用上国家谈判药品、享受医保待遇,将适用于门诊治疗、使用周...
2025-04-20 13:34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分为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和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名单。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共包括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中国消费名...
2025-04-20 11:17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
双方将以技术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研协作为纽带,全力推进屈光手术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在临床领域的普及应用
文/ 屈慧莹 2025-04-19 23:35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