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尖锐
2014年3月19日,国家卫计委港澳台办公室与香港一家致力于开展器官捐献宣传动员的社会组织合作,推出我国首个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站“施予受”后,4月2日,由中国红十字会下设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网站也正式上线。随着这两个具有官方背景的网站推出,我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公民自愿身后器官“捐献无门”的困境。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4月13日,我国共有22447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据行业人士表示,很多西方国家有接近40%的公民都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中国器官捐献率之所以如此偏低,主要受传统观念、机构建设和国家政策三方面因素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肝脏外科主任王学浩在2014上海(扬州)国际医学园区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的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免疫排斥,而是器官来源的极度匮乏,据王学浩介绍,目前全球器官供需比大约是1:5,其中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保持在1:2左右,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1:30,即在30名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中,只有1个患者可以等到合适的器官移植。每年,全世界大概有三十万病人需要器官移植,其中有数万人需要肝脏移植,但是每年只有两千到三千名患者可以等到他们的“救命肝脏”,大部分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这个数据令人揪心。
曾经,世界器官移植最主要的渠道来源是死囚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一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在医学领域怎样探索新的器官供给来源,包括肝脏移植来源,这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供肝缺乏
据王学浩院士介绍,目前在世界上,包括在国内,主要的肝脏捐献主要来源于三种渠道:DCD、边缘供肝、活体移植肝脏。
DCD(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的缩写)是指公民被确认心脏(循环)死亡后,按照自愿、无偿的原则,将可用的人体器官捐献供临床移植的行为。另外,还有脑死亡的器官捐献及心脑皆死亡的器官捐献,叫DBCD,目前的器官捐献大部分都是按照第三类进行。
供肝的主要方式
何谓叫边缘性供肝?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近年来提出了应用边缘性供者的可能。边缘性供者即:缺血时间放宽,使用无心跳尸体供者;对供者的年龄限制的放宽,用大于50岁高龄供者;供者的质量限制的放宽,用非正常肝,如轻度或中度脂肪肝、缺血损伤肝;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供者肝脏, 自身免疫性疾病肝在“易主”之后可能“异地自愈”;乙型或丙型肝炎肝炎阳性, 如果受者本人有肝炎可以接受患同型肝炎供者供肝等,边缘性供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移植肝功能延迟或不全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使用边缘性供肝这只有在供肝严重缺乏或紧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何谓活体移植肝脏?又称LDLT,即从捐肝人体上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者的手术方式,如果捐肝的人和受体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又叫亲体肝移植,这是目前解决世界性供肝短缺的最主要手段。最初,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因为几乎得不到脑死亡的供者供肝,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开展活体供肝移植,这在当时饱受争议,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事实证明活体肝脏移植是解决供肝短缺的一种有效的途径。1988年,巴西圣保罗医科大学的Raia医生完成第一例活体肝移植,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活体肝移植起步较晚。1995年,南京医科大学进行了中国大陆第一例活体肝移植,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十家医院相继开展活体肝移植。
此外,王学浩院士表示,通过医院发现潜在捐献者也是解决器官匮乏问题的一个途径之一。潜在捐献者一般出现在以下科室,ICU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急诊室及其他可能出现病人突发脑死亡的科室。2012年,浙医一家医院率先尝试“ICU计划,即通过重症监护室与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联动,第一时间寻找潜在器官源。
近年来,不少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意外伤害等导致的伤者,多数被送往医院ICU抢救,有些创伤严重的患者颅脑严重挫伤,只能用药物和呼吸机维持生命,这类脑死亡、心脏死亡者,如果家属同意捐赠器官,能给很多患者带来希望,但是,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ICU计划“依然坎坷重重。
让爱集结和延续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
用爱传递生的希望,人体器官捐赠能给予人重生的希望,是生命和大爱的延续。
生命是父母赠予每个人最珍贵的礼物,无论贫富贵贱,不分轻重高低,生命权利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备受煎熬的群体,他们肌体中的部分器官因各种病因已经损坏,因为移植器官的极度匮乏,他们只能选择无言的等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再也没有生的出口,只不过,生的希望完全在于另一个人的付出。
也许,他是一个等待肝移植的父亲,如果没有合适的肝源,一个家庭的脊梁和幸福都将轰然倒下,也许,她是一个需要进行眼角膜移植的小女孩,如果没有等到角膜,孩子的一生都将再也看不到初晨的明媚阳光……人体器官捐献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的人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人体器官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捐献一个器官,也许就能救回一条生命,挽救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
但是,公民器官捐献意识的薄弱,成为现今器官移植的最大阻碍。
王学浩院士坦言,社会对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还有待加强,包括医院在内的一些机构对于器官捐献者的尊重以及社会名人、权贵阶层自身的示范都还远远不够。此外,机制上的不健全也成为一大障碍,譬如,现在对于献血一般都有着事后补偿机制,然而对于器官捐献却没有或者很少有补偿机制。同时,在目前的亲属间器官捐献中,器官提供者的手术费用并不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也就是捐献者在付出爱心的同时,还要承受经济上的负担。
据了解,在不少西方国家,活体捐赠者的手术费用都由受捐者承担,由医疗保险公司支付手术费用,而且有健全的医疗保障机构会对供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随访。为此,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应该为我国器官捐献者成立一个”关怀基金“,给他们提供医疗方面的保障,以消除器官捐献者的后顾之忧。
给他人希望,让自己永恒。
医谷+
中国肝移植手术发展历程:
1977 上海瑞金医院中国第一例肝移植亚洲第一例
1993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院成功实施首例体外转留下肝移植
1994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一例肝移植生存率先突破1年
1995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首例活体肝脏移植
2001 上海瑞金医院国内第一例劈裂式肝移植
2001 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首例成人急诊右叶供肝活体肝移植
2005 成立中国肝移植注册系统
文/医谷 史士云 医谷首发 转载请注明!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