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后,高凌所在的北京和美妇儿医院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多了起来。
这一天,2011年3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迎来一次“松绑”,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原来需获第一执业地点医院的书面同意,现在只需向医院“报备”。这是高凌所在医院多点执业医生增加的关键原因,他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办理多点执业申请了。
“新政”还取消了2至3个执业地点限制,另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也可多点执业。
去年深圳曾发起过类似的改革,试图打破医生执业地点数量限制,并解除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对医生的管制,最终被搁浅。
无论是已注册多年还是新近申请,只要是在公立医院有公职的医生都保持低调。记者联系到多名多点执业医生,都因对原单位有“顾虑”而不愿受访。北京某三级医院院长也直称多点执业“太敏感”而不愿多说。
官方亦低调。北京市卫计委医政处官员表示目前暂不接受采访。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北京市卫计委称新政策对外宣传“只发文、不解释”。
意在提供更多空间、提高医生多点执业积极性的“新政”不乏“叫好声”,但是,如果不进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不改变行政分配医疗资源的体制,其前景依然需要观望。
新政效应
“新政”的推动作用已有一定显现,高凌的多点执业同事增加了十多位。
北京和美妇儿医院副总经理王海龙表示,8月1日之后,公立医院的十几名医师在该医院办理了多点执业,“以前像协和、北医三院这些医院都不允许专家多点执业,8月1号以后基本上都允许了。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信公号:kgn091医生朋友都应该关注。之前我们这里聘请的一些专家部分是以会诊的形式进行出诊,8月1号以后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多点执业而进行合法执业了。”王海龙说。
他还透露,在新政实施前,医院和专家都很谨慎。新政实施后,在引进知名专家等优质医疗资源方面,他们看到了曙光,部分专家多点执业的意愿也非常强烈。截止目前,北京和美妇儿医院有40名左右多点执业的知名专家。
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亦透露,有一定数量的想多点执业却仍有顾虑的医生,都表示这下可以回去办正式手续了,但大家不想在自己的医院里当第一个,都想看一看,等一等。有几位医生已经领取了多点执业的申请表,正准备跟和睦家谈,说以后可以固定在和睦家出门诊。和睦家现有五六十名多点执业医生。
曾经申请注册多点执业的路比现在要曲折。
2011年,《试行办法》出台后不久,高凌就决定申请多点执业,她当时在北京一家三级医院妇产科工作。
官方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政策实施之后,没有其他细则出台,高凌只能自己摸索,她和其他一些有意申请多点执业的同行甚至还找到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并主抓这项工作的邓小虹,请她具体指导如何办理。
高凌后来在卫生局网站找到多点执业的申请表格,填完表后找院长批准。院长表示需要开会讨论。等院长批准后去卫生局递交表格时,又发现所在公立医院当年尚未缴纳医疗责任险。一番曲折下来,她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才办好。
更多的医生没能成功注册多点执业。
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试行办法》实施三年多后,北京市共有1993名医生注册了多点执业。
邓小虹直言这一数据出乎她的意料,“北京注册的医生有8万多人,这一比例是非常低的。”
目前邓小虹已卸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一职,现任国务院参事。她没参与此次《试行办法》的修订。在她看来,新文件的几点修订挺好,多数医生有多点执业的愿望,但老政策的一些条件可能成为限制。
邓小虹回忆说,《试行办法》实施前,征求过一些公立医院院长的意见,“他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医生走,但既然是政府的决定,公立医院还是很服从上级指示的,所以在发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阻力。”但随后邓小虹发现,公立医院给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开证明“是非常困难的”。
在《试行办法》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前4天,煤炭总医院率先与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的160名专家,签订了医师多点执业合作意向书,但到后来签订正式合同时,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原医院不“放人”。
高凌在办理过程中还发觉存在一些政策“梗阻”,比如,当时医生的资料还没有“联网”跨区,她的第一职业注册点在朝阳区,如果想上西城区多点执业,西城却调不出她的资料,因而无法注册。
这一不便在后来得以解决。北京市卫生局完善了卫生人力资源库,全市有执业资格医生的从业经历等资料都被完整载入资源库,并在16区县实现共享。
“走走看吧。看看新的政策以后能不能把(医师)多点执业的工作再推一把”。邓小虹说。
前景观望
政策松绑效果几何,尚有待观望。
盘仲莹相对比较乐观。在她看来,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院长的同意,可以让已成公开秘密的周末“飞诊”、做手术等行为更顺利地合法化。而执业地点数量不再受限,可以方便那些专业很稀缺的医生多地点执业,因为这一专业的病患人数可能很分散,人数也少。此外,医院院长被允许多点执业,可以为两家合作的医院带来更多好处。
不过,更多的医生和专家却持保留态度。已从协和医院辞职、目前加盟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急诊室女超人”于莺认为,只要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仍属体制内,考核还是由这个体系来评定,就算只需要在医院报备,还是会有所顾虑的。另外,她还表示,对一个医生而言,两三个执业地点“已经吃饱了”,不设上限其实是空的。而医院院长和科室负责人,可能忙得没有时间去多点执业。
医生的超负荷工作状态确实也是多点执业遇冷的一大原因。很多医生在所执业的公立医院,除了定期门诊还有很多其他任务,无法在其他医院保证固定的门诊时间,这成为他们多点执业的障碍。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信公号:kgn091医生朋友都应该关注。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曾有多家医院找过他,但他没考虑,“我本人的医疗、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都压得我喘不过气了。”
煤炭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郑山海也表示,“现在一天任务很多,差不多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这个情况下去多点执业,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煤炭总医院副院长王洪武认为,目前政策是松绑了,但很多配套政策没有出台,比如,多点执业以后的报酬是自己拿着,还是跟医院分成?怎么分成?是工作时间去,还是业余时间去?工作时间去的话,是不是耽误原来单位的工作?
王洪武还强调,医生多点执业也需要法律的保护,“比如说出了医疗纠纷,出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有没有明确规定?
《试行办法》中有一条规定:注册多点执业时,要提供”申请人本人医疗责任保险凭证“。高凌透露,刚实施的时候,规定医疗责任险要由第一执业注册的医院购买,虽然多点执业的医院也会为医生购买保险,但需要提供第一执业注册医院的保险凭证。而个别医院一般会等到年底上险时,看医院今年因医疗纠纷赔多少,如果赔的钱还没有保险费高,就不上保险。这样一来可能会延长医师办理多点执业的时间。现在新政之后,多点执业机构为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不需要第一执业医院的保险凭证了,极大提高了办理效率。
在邓小虹看来,医疗事故在哪发生就由哪里处理,这一点政策已经规定得很细,按此完全能够操作,并不需要具体配套方案,”真想干这些都不是障碍,不想干可以拿出很多理由。“邓小虹说:”我们要逐步让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从制度内的人向自由执业者转变。
难舍体制
在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会委员会委员刘国恩看来,医师多点执业的最大障碍并不是公立医院院长的”设卡“,而是公立医院对大量资源的垄断,造成医生多点执业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刘国恩说,公立医院的科研条件,多年工作形成的科研团队、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资格等,一旦走出去这些东西都没了,怎么敢走出去。这是这三年推进多点执业工作中的最大障碍。
他提到李易的例子。2009年2月,时任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易率领心内科18名骨干集体辞职,转投民营医院。其后3年,李易的团队先后与云南省内4家医院签约,既有公立医院也有民营医院,团队成员以”社会人“的身份分别在不同医院多点执业。
但2012年,李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团队成员基本都回归公立医院,最重要的原因是民营医院的平台还不够好,特别是学术平台。他自己刚从公立医院离开就被取消了硕导资格,回归后公立医院又给了他博导资格。
公立医院的好处不仅于此。公立医院有自己的课题费,比如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就有1000万的课题费。
这导致的现状是:申请注册多点执业的医生,多半为已退休和临退休的。
王海龙表示,8月1日之前办理多点执业的专家当中(临)退休医师约占七成,少数着名的三甲医院在8月1日前对本院离退休医生申请多点执业也不”放行“。如今在北京和美妇儿医院任医疗院长的翟桂荣,曾经是北京妇产医院的权威级专家。她今年69岁,三年前申请多点执业,当时她在北京妇产医院已只出一天半门诊,不担任行政职务,已算退休。今年办理完正式退休手续后,将第一执业地点移至和美妇儿,同时在另两家民营医院多点执业。翟桂荣说,她的原同事中从事多点执业的基本也已退休。
邓小虹也承认,绝大多数多点执业的是在大医院退休的医生。
王海龙表示,将和美妇儿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平台,鼓励还没有退休,40多岁的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到和美妇儿进行多点执业,在接触过程中发现部分中青年专家,虽然非常有意愿加入和美妇儿这个平台进行多点执业,但是他们鉴于对传统体制及相关条件的考虑,还希望再观望一段时间。在这一群体医生中,主任医师相对顾虑较少,副主任级医师相对顾虑较多一些。
他相信,在8月1日政策松绑之后,这个问题能得一定程度的缓解,中青年骨干专家在和美妇儿进行多点执业的比例将呈上升趋势。
为了解8月1日后多点执业医生数量及构成等信息,记者曾致电北京市卫计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其表示目前不便受访。而其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北京市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数据尚未汇总,大概在9月上旬能够整理出来。
公立医院对职称晋升的垄断问题,目前已得到一定的改善。去年2月,当时的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市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与评审暂行办法》,民办医院的医务人员均可在北京参加职称评审,且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与公立医疗机构水平相当、评价标准一致。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信公号:kgn091医生朋友都应该关注。翟桂荣表示,有时在公立医院反而”僧多粥少“,每年就只有几个职称晋升名额,很多人想去,院内先要进行一轮筛选。私立医院这一点反而好一些,医院都很鼓励支持。
但高凌透露,职称评审答辩时,有的评委心理上对民营医院有偏见,对其医生的打分会”戴有色眼镜“。
无论如何,要推动医师多点执业,目前更多的还应从公立医院”下手“。刘国恩的建议是从公立医院的角度上,逐步减少其特别的待遇,”逐步降低一个服务单位固有的特殊的权利,这样医生要进行自由流动就不至于付出太大的成本。“对此,邓小虹也认为,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如果要从根本上有改变,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一定要推进。
学者:鼓励医生建立社区诊所。
8月1日后,《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的”松绑“新政正式实施。如何评价”松绑“前后得失?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会委员会委员刘国恩。
在刘国恩看来,目前多点执业医生更多的还是”平行“流动,从一所大医院到更多的大医院,接下来应更多地鼓励医生去社区打造自己的诊所,这需要改变固有的行政资源配置制度及政府办医思维,但目前尚无”清晰路线图“。
建立全科专科诊所
经济观察报:北京市新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有三方面的政策松绑,你怎么看这个变化?
刘国恩:确实解决了部分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但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没有解决。行政资源配置形成的制度藩篱太强,公立医院的医生要走出去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工作中,减少行政配置资源的垄断优势,将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变成社会性的开放平台,医生进行多点执业才会变得可行、灵活、有效。
多点执业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仅从一个大医院到几个大医院的”点对点“工作,而更应该是”点对面“的转型:鼓励医生在大医院工作的同时,建立自己的下游服务团队,更好发挥助理医生、新近毕业医学生、药师、护士的团队作用,以点带面,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发展更可及、更便捷、更有效的全科、专科服务诊所。
这样的话,大医院可以更集中地提供住院和急诊服务,改善目前人满为患的状况,广大患者也因为更好的分流服务而受益。
经济观察报:相比三年前,目前资源配置去行政化成效怎么样?
刘国恩:这涉及好多机构部门的责权调整,观念上也有待与时俱进。对于在资源配置上如何去行政化,如何引入竞争以及社会力量,目前意见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去行政化、市场竞争、社会办医等改革与公益性、服务质量的目标一定背道而驰。可以想象,如果这两者被看成是对立的关系,相关领导则必须”二选一“,他们更可能选择保守的那个,从而在引入竞争、发挥社会力量上打折扣。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人为误导的决策、医改步履蹒跚在各地时有发生,去行政化的路还挺艰辛漫长。
经济观察报: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松绑带来的利好有哪些,尤其是对民营医院?
刘国恩:对于民营医院来说,收益很明显,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生。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医生多点执业的全部和重点,多点执业真正的重点还是在于能够把广大医生从大医院里解放出来,把更多医生资源发挥到社区诊所。现在的大医院里,大部分资源都花在了门诊服务上,很多专家,每天接待的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这些服务绝大部分可以在社区诊所完成。这是极其浪费、低效的一种模式。如果没有一个根植于社区的可及、高效、质量可信的全科诊所体系,大量的门诊病人不可能回流到社区,中国将长期面临大医院水泄不通、基层社区门可罗雀的状况。
减少诊所硬性规模要求
经济观察报:推动医生开设诊所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刘国恩: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长期固有的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过去,我们总强调办医机构的硬性条件和规模,因为现行的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是以大医院为中心,而不是以社区诊所为中心,整个资源配置基本都是从上而下的路径。其结果是,中国医院的规模之大,无论是床位集中度、还是技术集中度、服务集中度,都是全球之最。
在此大背景下,如果有人要开设社区诊所,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条件都是基于过去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设置的,其复杂和困难程度很大,一些硬件指标、人员规模很难达到要求。因此,我们真正要改的是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从集中到下放,从行政到市场的转型。
经济观察报:具体应该怎样去推动医师自由执业?
刘国恩:要通过各地的实践,多点自由执业模式不可能通过一纸文件或研究报告就能一夜间形成。如果一位经验丰富、精力旺盛的退休医生想在自家小区成立一个治疗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常见病的普通诊所,资格、经验合格有余,主管部门在办理申请手续过程中,是否能够多一些支持和帮助,简化手续、优化流程?特别需要讨论改进的是,是否可考虑减少医疗诊所不必要的硬性规模要求,包括人员、注册资金以及其他配套条件?这是关键的一步。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信公号:kgn091医生朋友都应该关注。很多地方仍然参照过去针对医院所要求的陈规条件,对社区诊所的进行审批限制。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其审批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如果抱着规避自身风险的负向目的,那么对申报医疗机构的条件审核,总可以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审批或延迟通过。但反过来,如果抱着支持的态度,情况就不一样了,医生多点自由执业的发展就会迎来欣欣向荣的局面,社区居民就近看病就医的状况因此也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来源:经济观察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