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疗类可穿戴设备一方面销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用户粘性和活跃度一直无法提升。进入的厂家越来越多,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用户迁移成本低,导致价格战在所难免。
一项由位于波士顿的咨询公司Endeavor Partners进行的调研显示,其跟踪的1700个可穿戴设备使用者中,有将近三分之一在过去六个月当中停止使用了他们购买的产品。这项调研只是针对非医疗类健康跟踪类产品的使用者,而且是经常使用者,也就是每天持续佩戴产品的用户。虽然说调查显示拥有可穿戴设备的人数在过去半年内翻了3倍,但这并不能改变有三分之一用户半年就已经厌倦,从而不再使用这些设备的现实。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完全出乎人意料。这从手机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在智能手机刚出现的时候,市场相对集中,价格也很高。但电子产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很快后来者就开始学习、模仿,产品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选择面变宽,产品更新换代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太旧或者损坏,而是因为腻了,想要新事物,更多的是赶时髦。
可穿戴设备也在进入这样一种时代,概括下来说就是——生命周期短,产品卖点不明显,价格战难以避免。
这项调研还揭示了有趣的一点,在美国市场,将近三分之一的用户获得可穿戴设备的途径是礼物。可见针对健康用户的跟踪类可穿戴设备已经和时髦紧密结合,因此是送礼不错的选择。而在自主购买的渠道上,大部分人从线下商店购买(28%),另外也有22%从电商购买,仅有14%从直接从生产商的网站购买。
由此可见,分销渠道对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直销不是特别有效,可穿戴设备对平台的需求很高,未来这部分成本会增加,对渠道的争抢成为制胜的关键。同时,配合分销需要的营销成本未来无可避免会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可穿戴设备的利润变薄。
同样的趋势也会出现在中国。由于中国市场变化更快,用户喜新厌旧比国外更加明显,由于粉丝经济的推动,中国用户对产品的时髦程度和品牌观念更强。同时,产品缺乏明显差异,用户追求时尚,对价格极度敏感。市场涌入者越多,价格站会越来越明显,而对产品创新的速度要求也更高。
在分销方面,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同样面对压力。广告、媒体宣传、营销活动等各种噱头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分销的成本也会增加,压缩利润。
要想获得市场,厂商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未来的竞争可能会转向服务,比如跑步类记录设备,在记录了数据之后,到底对用户的意义是什么。针对此可以推出的服务包括:允许用户输入简单的自我健康数据,为其推荐运动项目和强度,或者获得私人教练服务等功能。这些健康跟踪背后的服务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帮助厂商提高用户粘性和互动,这样才能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而不是因为外观、时髦等原因迁移。
来源:村夫日记